分析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分析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王玲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呼吸内科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临床效果

    为了研究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对比性研究,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100例患者当成研究的对象,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这两个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65.2±10.5)岁;对照组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66-87岁,平均年龄为(66.3±12.5)岁。对观察组与对照组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将其用作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具体的护理方法与内容为:(1)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充分利用观察与会谈技巧,从心理、生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评估与了解,然后再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计划,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做好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行动支持,积极听取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在对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之后,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让患者感受到自身是被关注与关心的,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恐惧感。2)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语言与神情以及心理变化等情况,根据患者情绪的变化,对其进行适时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平和的心态。其次,护理人员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生活情况以及性格特点分析引发患者不良情绪的具体原因,并认真聆听患者的个人想法,对其表示同情与尊重,并在此过程中给予患者适时的鼓励与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3)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向患者讲解呼吸机的必要性以及使用呼吸机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获得患者的配合。对于患者的倾述要耐心倾听,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部分患者可能对疾病存在多方面的疑惑,护理人员要耐心的解答好患者的疑惑,让患者对自身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4)在进行各种操作前,要告知患者操作的注意事项及临床作用,使用多种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为其提供音乐、电视等,以缓解焦虑的心情;将病室内的仪器声音降至最低,避免噪声对患者产生干扰;为患者提供写字板、图片等,使患者表达说出自己的需要。病室光线需温馨柔和;医护人员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声音不可过大,以免引起患者烦躁;为患者寻找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除医护人员外,还可包括患者的家属、朋友,甚至病室内的室友,共同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增加患者继续治疗的勇气;在医护人员操作时,护士可陪伴在患者身边,握住患者的手,或抚摸患者头部等,以鼓励患者,消除其孤独、寂寞感。

1.3 观察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分,总分大于五十分则表示有焦虑抑郁情绪,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1]

另外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针对护理方法、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患关系等方面进行评定,每项25分,总分100,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 分以上为满意、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借助SPSS19.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与分析。如果P<0.05,那么代表的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2]。如果P>0.05,那么代表的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不大,不存在相关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详见表1),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 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s,分)

项目

对照组

观察组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SAS

62.5±7.8

51.3±7.5

62.6±7.7

40.0±7.1

SDS

63.7±7.6

50.6±5.4

64.5±7.4

38.3±5.0

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详见表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18.89,P<0.05)。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表[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50

30(60.00)

20(40.00)

0(0.00)

50(100.00)

对照组

50

25(50.00)

15(30.00)

10(2.00)

40(80.00)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的患者通常需要采用呼吸机进行治疗,这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患者带来忧郁与焦虑[3]。在严重的情况下,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治疗信心。临床上通常给予患者的是常规护理,在这个护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了整个治疗效果。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4]。良好的心理护理干预是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对患者需求的满足、疾病知识的讲解、分散患者注意力、心理支持等多种方法,不论在护士进行治疗性操作,还是在工作之余与患者交流沟通,都是护理干预的方法。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改善。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0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为(40.0±7.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1.3±7.5)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DS评分为(38.3±5.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6±5.4)分。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用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巍巍.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5,22(7):2089-2090.

[2]朱冬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6-187.

[3]丁桂梅.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3):1822-1823.

[4]尹移红.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伴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5,(1):209-20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