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李维意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实施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定位、发展特色和地域优势。要突出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的差异化、特色化。在雄安新区积极探索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京津冀人才共享发展新路。在具体的人才战略选择方面,要坚持“以引进高端人才为主导、以人才结构优化为目标”的聚才汇智战略,“以待遇留住人才为基础、以事业赢得人才为重点”的留魂用才战略,“以产业创新人才为先锋、以地域特色人才为主力”的才职匹配战略,“以政策统筹落实为抓手、以制度体系创新为突破”的人才驱动战略。

【关键词】雄安新区;人才战略;聚才汇智;留魂用才;才职匹配;创新驱动

【基金项目】2018年河北省决策咨询研究重点课题“关于河北省人才战略的研究”(2018-12)。

【作者简介】李维意(1963- ),男,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

 

人才发展战略是一种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才选择与定位。擘画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定位、发展特色和地域优势。雄安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对于聚集、留住和用好人才至关重要。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它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群英荟萃、持续奋斗、大展宏图。作为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有着现实面向和未来守望。雄安新区建设是撬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杠杆,是河北省“人才强冀”的重大历史机遇。当然,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命题,河北省存在着难以言说的心理矛盾:一方面,强烈渴望借助京津人才智力优势将自身纳入发展的快车道,缩小与京津的发展落差;另一方面,又担心本地多年培养的青年才俊另攀高枝,在“虹吸效应”中越陷越深。雄安新区的设立为河北省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雄安新区既是河北的又是国家的。实施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可以避免京津冀人才争夺的尴尬境遇,同时能够为人才的共享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一、“以引进高端人才为主导、以人才结构优化为目标”的聚才汇智战略

高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是人才争夺的重中之重。雄安新区担当着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社会责任,需要聚笼四面人才、八方智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编制人口人才发展规划、打造人口人才创业环境、吸引人口人才有序聚集等等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劳动力和自然力是雄安新区发展必备的生产性要素。高端人才是劳动力的关键构成,是生产力的活跃部分。高端人才集聚的质量和比例从根本上决定着雄安新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潜力。高端人才之于雄安新区建设具有人才群体引领、科技创新推进、社会进步推动等作用。雄安新区引进高端人才需要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共享理念,借助京津高端人才集聚优势,广泛开辟英雄用武之空间。河北与京津相比,高端人才存在断崖式差距。人才共享面临户籍、教育、分配等多重制度障碍,为此,需要突破人才共享壁垒,实现京津冀高端人才合理流动,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高端人才共享发展的重要场域。雄安新区肩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重任,因而必须坚持错位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北京辐射带动河北广大地区发展的作用。通过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共享可以使北京非首都功能领域高端人才在雄安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增强雄安新区集聚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重在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具体而言要“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加强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发挥产业和项目转移功能的带动作用”“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拓展人才的发展空间”“完善人才服务机制”。[1]P69-70

雄安新区的崛起取决于权力调控(政府部门)、资本投入(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和劳动投入(高端人才)三方的角力与竞略。雄安新区基础差、底子薄,规划建设初期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而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价值增殖。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决不能成为私有资本的“盛宴”,而应当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现代化经济的全新模式。雄安新区的建设理念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由此,必然要求国家资本倾力投入、高端人才群贤毕至。高端人才集聚雄安新区虽然要有一定的超前量但却不可能快速大批量引进。因此,坚持引进高端人才为主导是由于它代表着未来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坚持以人才结构优化为目标是由于合理的人才结构能够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在中央公布的雄安新区建设规划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事件就是雄安大学被批复,按照世界名校标准进行建设。建设雄安大学是雄安新区重大的人才集聚战略。一方面,雄安大学将成为新区建设急需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为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另一方面,雄安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必然主要考虑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优化雄安新区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己任。雄安新区建设不仅需要高端人才“领唱”,而且需要各级各类人才的“合唱”。人才是多层次的,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雄安新区建设需要坚持“以引进高端人才为主导、以人才结构优化为目标”的聚才汇智战略,在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独领风骚作用的同时,也为各级各类的城市建设者和居民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机会和舞台。

 

二、“以待遇留住人才为基础、以事业赢得人才为重点”的留魂用才战略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人才流动实质是经济实力的流动。汇聚天下英才、共谋发展大计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旨在解决雄安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检验人才发展战略成败得失的标准就是看能否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如何引进留住用好人才?有待遇说、事业说、感情说、制度说、环境说等等。待遇、事业、感情是企业组织引进留住用好人才的“三大法宝”。我们这里重点谈的是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及其辩证关系。“待遇”与“事业”是留住用好人才的两个基本方面。待遇留人是前提,事业留人是关键;待遇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事业是人才发展的根脉,为此,要坚守“以待遇留住人才为基础、以事业赢得人才为重点”的留魂用才战略。“留魂”重在留住人心,避免人在曹营心在汉,此山望着彼山高。“留魂”是“留人”的更高境界,“留魂”以“留人”为前提条件,“留人”重在待遇,如要解决好住房补贴、工资福利、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问题,除此之外,许多企业还采取人才参股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留魂”是“留人”的升华,为此,要坚持理解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用才”重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由此,必须要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实现才得其位、位得其才、有为有位、无为无位。

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是留魂用才战略的两个抓手。待遇留人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入战略,事业留人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产出战略。重待遇留人轻事业留人就是重投入轻产出,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才战略的破产。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中,必须要坚持以待遇留人为基础,让人才落地生根,成就一番事业,同时,把待遇留人转化升华为事业留人,为新城新区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待遇留人能够使人才产生获得感,事业留人能够使人才产生成就感。依靠砸钱砸房砸户口等等的待遇留人方式可以起到短平快的效应,但是,对处于初创阶段的雄安新区而言并不适用,因为待遇留人是以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待遇留人重点在于留下人才,留下那些雄安新区长足发展离不开的人才。京津两地是雄安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主要来源,因而在待遇方面必须超过京津两地才能将高端人才吸引过来,而过高的待遇又会提高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成本。因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事业留人作为重中之重。雄安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事业发展的机会多、空间大、起点高,对于那些心怀远大理想、想干一番事业的青年才俊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坚持以事业留人为重点能够真正达到最好的留魂用才效果。“引进人才需要在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等方面精准着力,最后辅以经济上的激励,生活上的便利,才会产生更好的示范效应。”[2]事业留人重点在于用好人才,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充分发挥人才的示范效应,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高地。事业留人要重点解决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划、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和人才事业发展的载体(如科技产业园建设)等问题,从而,让人才专注于事业,通过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来充分体现人才的社会价值。

 

三、“以产业创新人才为先锋、以地域特色人才为主力”的才职匹配战略

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原理是职得其才,才得其职,人职匹配,效果最优。雄安新区的城市化过程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队伍,其中,在建设发展的初期应当“以产业创新人才为先锋、以地域特色人才为主力”,着力人职匹配,激发人才潜力。城市化本质就是工业化,城乡分离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马克思把现代化的开启理解为“乡村城市化”[3]P480的过程。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工业产业的布局与发展,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理念决定着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从雄安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方向看,“未来雄安新区城市生产空间应以高新高端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公共服务产业为主,形成三大支柱支撑的城市产业空间格局”[4]P28-37。为此,要紧紧围绕这些工业产业吸引高端创新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引进经过国际市场洗礼的企业研发人才,因为,这些人才的创新理念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更加适应市场需要,这些人才的创新成果大多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持续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现工业产业创新人才的高效化。大力弘扬工业产业创新人才的企业家精神。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大型公司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工业产业创新人才的先锋作用。政府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在项目申请、科研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长期支持,精简繁杂的行政手续,让高新技术企业能够长期安心投入,让技术创新人才能够潜心从事研发。基础研究主要在政府部门指导下,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负责制造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胚胎”,再交由企业承接,扶养“成人”。高等院校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发展。未来企业、科研院所合理分工,实现开放式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工业产业创新人才的竞争是系统的全面的,不能依靠单兵作战,必须大力培育创新环境,致力打造跨学科、综合性的创新团队。

作为先锋队的产业创新人才属于高精尖缺的人才,但必竟在雄安新区人口布局中占比较少,占比更多的则是中低端人才。按有关专家预测,雄安新区“在2035年之前以350万左右为宜,本世纪中叶以800万左右为宜”[5]P30-33。人口增量应当以地域特色人才为主力军。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雄安新区原有的劳动力人口资源以及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中外来的劳动力人口资源。从原有的劳动力人口资源看,截止2017年为104.7万人,这部分人口是必须消化吸收的人口,而且伴随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原本户口在雄安新区而人在外地打工者将出现回流现象。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雄安人的积极贡献,要通过对现有百万农村人口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为新城建设创造价值的同时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从外来的劳动力人口资源看,重点将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要求,要“科学确定雄安新区人口规模”“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效吸引北京人口转移”。有关研究表明,高学历人才、京冀粤地域人才、青年男性人才持续关注雄安新区,是潜在的人才供给;科技和文化人才是雄安新区人才需要重点。[6]P79-81同时,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人才结构的优化,人才的多样化能够给城市带来活力,而单一的人才结构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杠杆的作用。

 

四、“以政策统筹落实为抓手、以制度体系创新为突破”的人才驱动战略

2004年,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十几年来,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愈演愈烈,以福利换人才的砝码越加越重,人才争夺进入白热化。目前,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正处于开创阶段,因而比其它时候更加需要人才特别是卓越的开拓创新人才加盟,正所谓“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各种待遇的真金白银砸下去,争抢的到底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人才资源的争夺、竞争高地的抢占和发展模式的选择。人才争夺根源于人才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在实施人才战略中,为了实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就必须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创立创新制度体系,坚持实施“以政策统筹落实为抓手、以制度体系创新为突破”的人才驱动战略。

按照《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要求,雄安新区建设要发挥“示范”“引领”“样板”作用,建成“先行区”“示范区”等等,因此,人才战略重在落实全新的发展理念、发挥引领创新驱动的作用,把握好人才集聚的特殊要求。雄安新区原本属于人才洼地,“要成为高端人才的集聚地、高新技术的孵化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地,就必须通过制定实施特殊政策,形成虹吸效应,吸引高端人才”[5]P30-33。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一张白纸绘制全新蓝图,一张蓝图指引世界一流现代化新城建设。为此,要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构建人才引进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创新人才人口管理机制”“建立支持高科技人才创业展业的政策体系”“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等。[5]P30-33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可以妥善解决人才引进之后“干一阵子”还是“干一辈子”的问题,让高端人才在雄安新区落地生根、根深叶茂。俗话说:“功由才成,业由才广”。哪个城市拥有世界一流人才,哪个城市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长期以来,人才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优质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也就是交通便捷、商业发展、教育优质、医疗先进等产生的巨大“虹吸效应”,令人才趋之若骛;二是城市事业发展空间广阔,表现为职业岗位、创业环境、资金支持、创新平台等方面独到优势。[7]P60-61雄安新区在建设发展中应当对这两个方面给予高度重视。需要注意的事,雄安新区综合实力的提升是持续吸引人才的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化的产业结构等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两大基石,是实现人才落地生根的关键要素。在既定的物质激励条件下,高端人才前往雄安新区的积极性以及雄安新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与雄安新区的软实力存在正相关。为此,必须通过政策、制度的调控不断提升雄安新区的软实力,“让高端人才对雄安新区有前往的冲动,被雄安新区的文化、法律、公平竞争、包容、创新氛围、公共服务水平所吸引,对前往雄安新区有期许和向往之情”[8]P24-31。为此,要探索多元化物质奖励方式,广纳国内外高端人才;不断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施“一人一策、特事特办”试点,采取灵活宽松的户籍管理制度;培育建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让高端人才看到雄安新区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赵培红,张榕健.雄安新区集聚高端人才机制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2).

[2] 中国城市“抢人大战”到底抢什么?[EB/OL].

http://www.oushinet.com/qj/qjnews/20180328/287769.html,2018-03-2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李维意,赵英杰.雄安新区空间发展的三种形态探析[J].国家治理,2018,(17).

[5] 雄安新区建设:人口人才聚集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8,(7).

[6] 曾红颖.雄安新区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前线,2018,(5).

[7] 张媛.城市人才战略的提升路径[J].人民论坛,2018,(7)上.

[8] 刘兵等.雄安新区引进高端人才的博弈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8,(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