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到底”教学法助力学科素养的落地

“一案到底”教学法助力学科素养的落地

                   —— 以粤教版九年级上册 《坚持自主创新》为例

                       陈桂兰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笔者尝试在一节课上采用了“一案到底”教学法,通过实践,说明此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一案到底”教学法 学科素养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都坚持积极探索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被凝练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在落实学科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运用“一案到底”的策略实施教学,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思考能力和理性思维,从而提升了核心素养。

   课例呈现

(一)新课导入

沙子畅想——游戏引趣——什么是创新

创新小游戏:脑洞大开——畅说沙子的用途

师:沙子在不同的情境作用也有所不同,请你说出沙子发挥其用途的一些创意和想法?

生:用来在建筑工地上和水泥一起搅拌,用来粉刷、砌墙、铺地面。用来灌在沙漏里,计量时间。用来填埋隙缝、用来灭火、用来做沙画、用来在沙滩上堆城堡......

师:同学们的创意丰富多彩,你们在生活中别出心裁的点子、突发奇想的灵感、独具匠心的构思就是创新的来源。

(二)自主探究

1)点沙成芯——概念认知——什么是科技创新

视频播放:《点石成金——从沙子到芯片的制作过程》

探究1:创新包括知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科技的创新。从沙子到芯片的制作,这是什么领域的创新?

生:科技创新。

师:从普通沙子到高级芯片的华丽转身,其复杂的高难度的工艺制作承载了满满的科技含量。

2)小芯大用——知识探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材料:现任中科院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院长叶甜春表示,在信息时代,芯片是核心基石,电脑、手机、家电、汽车、高铁、电网、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都离不开芯片。没有芯片产业支撑,信息社会就失去了“根基”,芯片因此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

          ——摘自百度文献 《现代工业的“粮食”:芯片强则产业强 》

探究2:从材料中,我们得知芯片的出现开创了一个信息时代的到来,请你说说科技创新带来的作用是什么?

生: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3)无芯之痛——深度思考——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视频播放:《中兴被制裁,只因“芯”太软》

探究3:美国制裁中兴事件的背后,暴露的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国产科技创新领域所面临的尴尬。中国“缺芯”之痛该如何终结?中兴被制裁事件给我们什么警示?

生:中国企业要自主创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小结升华

爱国之心——感悟提升——中国有我,少年智则国智

视频播放:《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师:同学们,国家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未来在少年。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用心写下你的创新宣言。

生:我一定要加入科研团队,设计出更顶尖的芯片。中国有我,中国的未来会更广阔。

教学感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采取“一案到底”教学法能明确教学目标,能精设问题情境,能活化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参与度。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颇有成效。

一、明确教学目标,上升素养高度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依据,是教师衡量怎样教和教什么的标准,也是检验学生怎样学和学到什么的标准。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确定了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我把本课的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为:了解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内涵,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理解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自主创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争做创新型人才。依据学情,为落实三维目标,我以沙子畅想小游戏导入新课,设置点沙成芯——小芯大用——无芯之痛——爱国之心四个环节步步递进,形成探究链,深化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并激发出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采取“一案到底”教学法使课堂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激发探究热情。因此,三维目标的设立,形成的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本课达成的三维目标也是对学生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方面素养的落实。

二、巧设问题情境,下沉知识深度

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毫无疑问是问号。”智慧的教师能够不断运用有意义的设问甚至追问,让学生们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本节课采用“一案到底”教学法,最大的亮点在于笔者用一个案例贯穿整节课,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落实本课知识点时,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探究环节是观看《从沙子到芯片的制作》视频,先了解芯片制作过程严苛的环境要求,复杂的工艺程序,精湛的技术操作,后思考沙子变成芯片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创新?得出科技创新的内涵。第二个探究环节让学生阅读芯片对信息社会的重要性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科技创新是怎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个探究环节是观看《中兴被制裁,只因“芯”太软》视频,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我国科技的现状,理性地分析出我国目前的核心科技力还比较弱,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国家要自主创新的必要性。

整个情境设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不同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闪亮的智慧光芒不断迸发,提高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养成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时,会不经意间彰显学科素养培养的能力,同也感受到了知识的厚重,不断地深化了知识体系。

三、活化学生主体,达成教学效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新旧知识联系, 从而生成新知识网络的过程。学生主体的有效发挥,能够对课堂教学效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设计一则典型案例作为问题情境,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在情境中分析、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内生素养。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时,我利用了创新小游戏来抓住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内驱力。在自主探究环节设置的三个探究活动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协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促使学生能有效获得政治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小结提升环节是这节课的情感落脚点。有一位先生说过:一种深入心灵的教育,不可硬性灌输,也不可独立传授,必须采用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法予以渗透和熏陶。因此在最后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向科技工作者致敬》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国家的价值要求,深刻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担当,到最后学生自己做出对国家的创新宣言。

毫无疑问,整堂课从导入到自主探究到小结提升环节,都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相互合作,学会对学习的反思和践行,使他们能够从内到外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不管在课堂上采取哪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考量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精神养分的浓淡,都不是看教材知识在脑海中的驻留程度,而是看问题创设与解决的开放性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启迪程度。“一案到底”教学的本质正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改变传统课堂,把课堂的立足点从知识传授转移到核心素养上来。

 

 

[参考文献]

[1]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

[2]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 2017(13)

 

作者简介:陈桂兰 女,1984年6月生,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