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论语》思想探微
常保瑞.,2
(1.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多本土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亟待解决。《论语》中蕴藏的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可以为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提供指导。我们应该从孔子及其儒学那里去挖掘找寻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解药,这不仅有利于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社会心理学体系,丰富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人际关系;角色;从众;
引言
社会心理学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它躲在科学心理学的背后,享受着实证主义带给它的无限荣耀和尊崇,却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危机重重,即对理论构建的缺失和忽略。当前人们的精神危机频频爆发,道德滑坡,诚信丧失,贫富差距、医患矛盾、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如何解决?许多人把目光转向社会心理学,呼吁社会心理学家“应该走上街头,迅速解决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诚然,逐渐成熟的中国社会心理学业已开始尝试着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重大实际问题,比如,专业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多,出版了大量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手册、杂志和丛刊等等。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教科书里到处充斥着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根本找不到一剂良药来解决中国本土的问题。1988年1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明确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所谓“旁观者清”,这句话像一缕清风令人豁然开朗,我们不必抱着金砖去讨饭,我们应该从孔子及其儒学那里去挖掘找寻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解药。
在2500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其弟子编撰的《论语》里,就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比之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还要早100多年。孔子及儒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其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遵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制约,依照“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勇”等准则进行修养[1]。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某些社会问题,也为了更好地批判继承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有必要对《论语》中孔子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进行认真探析。
一、发展社会化,认知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生存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必定要按照特定的规范和准则去约束自己,控制自己,否则便无法适应社会和历史的需求,这是个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一。孔子认为,为了培养所谓的“理想人格”,就应当多方面地按照社会要求调节个人的心理与行为。
(一)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幸福感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孔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他的“三戒”理论: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控制自己,调整自己,塑造自己,以培养自己良好的适应性心理,使之合乎社会的规范性要求,得到社会性发展。。孔子认为,要想自我得到发展,就必须“克己”、“修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制。“不知礼,无以立”,只有“复礼”,才能“为仁”(《论语·颜渊》),也才有可能立足于社会,更好地融入和谐社会。当前暴露出来的种种社会现象,乃是由于有些人不能很好地调控自我,没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所致。
诚然,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健康的心理,能够保证一个人不逾越常轨,能够保证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说能够使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正常地生存与发展,得到幸福的生活。
然而,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相对富裕,但人们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如何提升幸福感指数?我们认为,首先要心胸开阔,做到孔子的“内省不疚”,“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心胸坦荡,不是“常戚戚”;其次要降低物质要求,少欲、“不贪”,“饭疏食饮水,曲肱骨而枕之”(《论语·述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颜回的“住陋巷,一单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如若像孔子颜回这般追求物质生活的话,那么“乐在其中矣”,否则,贪念过剩追求过高而达不到,身心便会失去平衡,导致失常。其三,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忠恕之道是《论语》中孔子待人的核心原则。如若做到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无伐善,无施老”淡化自我,对人“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曾子的“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子路》)“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就可以做个“幸福达人”了。
(二)认识与适应社会角色
“角色”作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与某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相关联的行为模式。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并以此来制约角色扮演者的社会行为。社会一旦赋予了个人某种角色,个人就必须在这个角色上从事适应性行为,否则可能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孔子没有提出“角色”这个概念,但他的角色认知的思想却是非常明确的。齐桓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也就是说,君要象个君的样子,臣要象个臣的样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他还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就是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即应当管的就去管,应该做的就去做,这就要求人们要正确认知角色,恰当地执行角色所担负的任务,适应自身所扮演的角色。[2]
各种社会角色应该做什么?孔子也提出了标准。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就是君臣的角色标准。做学问的人要“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要求学者要有骨气,有吃苦精神,不可牢骚满腹。做子女的,要尽孝道,对父母恭敬顺从,不可触犯,更不能存怀怨恨等等。孟子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孔子对各种社会角色所提出的行为标准为后人研究角色理论开了先河,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创造。
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一)尊崇“百善孝为先”,倡导“孝文化”
父母与子女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第一个也是最持久、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会终其一生,且关乎到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如何处理这种源于血缘的人际关系呢?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指导。论孝,问孝主要放在第一二篇,可见孝的重要地位。至于孝的表现,总原则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所谓“生事之以礼”绝不只是形式上合于礼。孔子强调发自内心的敬,不仅内心要敬,在态度上还要和颜悦色,不能让年迈父母看自己的脸色小心翼翼行事。这一点可以在子夏问孝时体现出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曾在在《礼记》中说:“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儿女应真诚地体贴父母,冬天使他们温暖,夏天使他们凉快,要早晚看望,悉心赡养。讲孝道,首先要养亲,不养亲,儒佛都认为“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孝立国”,“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基石,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3]。有研究表明,子女的孝顺与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成正相关;当前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若人们能够发扬“孝文化”,让老人居家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多一些精神慰藉,改善其身心关系,倡导“积极老龄化”“无龄化”,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预防由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及心身疾病,增加老年人寿命。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节约国家在医疗事业方面的开支,降低国家的养老压力;小而言之,在家庭中,不仅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虽然“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但对于日常经验引发的问题,应该“凡事要好,需问三老”,让老年人有价值感,心态乐观开朗,身体棒棒,这样才能发挥余热,从而降低成年子女的养老压力。
总之,尊重老年人,倡导孝文化,使老年群体有一个健康的身心,积极的认知,这样可以减少医患、家庭和社会在经济、心理、时间、精力四方面的负担,更好地解决当前的养老问题。我们既要弘扬传统孝顺观念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部分,还需要辅之以法律规范。
(二)识别真伪朋友,交往诚信诤友
按照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朋友是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之外的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中国这个文化背景,“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即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也力主广泛交友,和睦相处,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朋友的影响可能有两种:损与益,交友的目的在于“以友辅仁”,因此必须择友。如何识别真正的友谊,我们还要回到孔子那里去找寻识人的慧眼:“无有不如己者”(《论语·子罕》)。恰如我们今天都想结交一个有正能量、积极乐观,诚信待人的“益友”,而不是消耗自己能量的“损友”。
如何识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即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论语·为政》)意思是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于什么,这样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了。“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论语·学而》)就是依靠他人但不忘亲朋古旧,这样的人也就可以结交,也就是我们今天歌词里“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分析人的过错,也是了解人的一个办法。“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意识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犯什么样的过错,因此考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正如宋代程颐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朱子集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如何交友呢?孔子认为,首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只要加强自身修养,成为有道德的人,才能交好友。此外还要善于体察别人,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孔子告诉子路对朋友要“切切偲偲”即要诚恳,互相勉励,善意地互相批评。子贡问到如何交友时,孔子如是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意思是看到朋友言行不对的地方,要善意劝告,尽到朋友本分,若再三劝导都不肯听从的话,就不要勉强。对方也许不从正面理解你的好意,也许会遭受侮辱,恰如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子夏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孔子在谈到自己的志向时也说“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总之,诚信是交友的首要原则。
(三)提倡“和睦相处”,力荐“天下大同”
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医患关系紧张”、“恐怖事件”频频发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应该从《论语》中去找寻良药。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我们待人处世,包括日常与人相处,身修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求和谐,希望社会上对立的双方都讲礼,谦让,所有的人都能和睦相处,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也,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若大家都有这样的心态,世界就会太平。“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身文化的特征,又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而促使不同文化相互“认同”。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以实现“天下大同”,对此费先生的提法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比如,中国人原来爱喝茶,但现在很多人喜欢上咖啡,文化接触的结果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鉴于当前国内矛盾凸显,国际纷争越演越烈,怎样处理这些国际之间的事务,即使做不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应该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原则。1993年在芝加哥签署的《世界伦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列为一项重大原则,提供给各国应用“恕道”来处理国家、民族、宗教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和为贵”是论语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社会,争取和谐世界,充分体现“和为贵”价值追求。
三、加强自我意识,提升自我素养
(一)认识自我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刻着两句箴言:认识你自己,万勿过度;亚历山大·波帕在他的《论人》中所述:“我们的全部知识乃是我们对自身的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命题也是“认识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不懂自己的人,在中国格言中我们知道“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存在“自我服务偏见”和“自我乐观偏差”效应,从这些论述中可知认识自己何其困难。在《论语》中,曾子也曾论述认识自己的必要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就是说圣与仁,自己不敢当,在这些方面不厌烦地去做,不疲倦地教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话既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也从侧面说明他的谦虚好学。
(二)修炼自我
改过也是修炼自我的一种具体要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人难免要犯过错,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孔子看来,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纠正过错,有错必纠,作为自我修养要求,孔子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改之为贵”;改正了错误,便可“既往不咎”,体现了从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但假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过,那才真正是大错误。我们可以联想到药家鑫事件,撞了人不但不知错还继续错下去,结果令人叹息。所以孔子说他自己“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以他人为自己纠正过错为幸,实属难能可贵。孔子对当时社会中文过饰非的现象非常担忧,“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并发出了“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的哀叹。可以肯定地说,孔子这种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态度是值得效法的。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也是自我修养的标准。
孔子之所以圣而多能,成为万世师表,是和他的虚心求教分不开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由此可见,孔子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自己应该学习或值得借鉴的东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说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是无人能及的。韩愈在《师说》中也谈到孔子的求师之道时说“圣人无常师”。
四、遗传与环境
(一)习性论观点
现代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个性的发展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经过细致的观察与思考之后,就得出过如此相似的论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性”就是指人的天性,即遗传素质,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并无显著差异,个性之所以不同,是由后天习得形成的。或者说,个性的发展是社会化的发展中习得的。脱离了社会,一个人只能停留在与生俱有的“天性”上,不可能成为与社会协调的一员,印度“狼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对遗传与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估价是基本正确的。他举自己的例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可见,被世人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精于礼乐诗书,通达人情事理,是因为爱好、刻苦钻研而成的。所以,认为“生而知之”,人的一切都是遗传得来的,并非孔子的原意,这一点我们须正确地辨别。
(二)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具体论述如下:孔子肯定了环境在个性发展中的童要影响,因而他指出要“择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学而》)他还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处于有德行的地方,从于有德行的人,那么他自己也会变得有德行。如孔子评论子贱说,“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言外之意,子贱的好品德是受鲁国君子影响形成的。孔子还强调不可接触那些不良的影响,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样,就不致被染化,可保其仁德。
环境制约人,人们要选择适应自己生存的环境,但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也不能持机械论的观点,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功的一面。“孟母三迁”也佐证了环境对个性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论语·阳货》)。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定,他就不会被外界的邪恶力量所摇撼。所以,人在环境中并不是绝对被动的。人的个性的稳定特点保证了其差异性,从而使个性不被外在的环境同化成单一的模式,所谓“千人千面”组成这个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社会。
(三)展现个性差异,倡导因材施教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千人千面”,个性既然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得到发展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个性差异是个性发展的必然产物。孔子的个性差异思想是通过对其学生的评价与教诲中表达出来的。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孔子的弟子又各有所短:“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等等。 因为人的个别差异很大,所以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因材施教的社会心理学含义就在于,根据每个人才能的差异和个性的差异,考察他的社会适应性特征,增益其所不能,弥补其缺陷,使个性获得平衡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个性差异思想具有前瞻性,为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指导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借鉴。
五、人际影响和社会影响
(一)从众和反从众
从众(conformity)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4]。孔子反对从众。他多次提到不要盲从他人,要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对人的评价,“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不可因他人对某人的好恶判断而影响了自己正确的判断。孔子对他所不同意的问题大胆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如当时的见君行礼,流行的是“拜上”,而孔子坚持“拜下”,“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坚持自己先在堂下磕头的做法。孔子主张,跟众人相处,要“和而不同”(《论语·子罕》),不要“同而不和”。要讲团结,但决不是苟且迎合,放弃主张,那种见风使舵、见异思迁,没有坚定立场的行为,就是缺乏主见的表现,因此,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的精神,而不是处处盲目从众,这是非常民主和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典范,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包涵积极的教育理念。从众对我们的行为有如此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其实要时时刻刻反省,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其他人的不必要的影响,让我们做了一些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们对孔子的社会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索,其目的只在于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瑰宝拂拭尘埃,恢复其本来面貌,也想告诉人们,社会心理学并非一定都是舶来品,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心理思想宝藏,需要我们有分析地批判、整理、继承和提高,这不仅有利于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国社会心理学体系,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把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消灭于萌芽。
参考文献
[1]李国榕,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2]李国榕,杨昭宁.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探析[J].东岳论丛,1987年第3期.
[3]段宏滨.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0):122-124.
[4]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5]论语[M],中华书局,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