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说理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试论说理文教学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摘要】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小众化。由于课标没有明确要求将说理文列为小学阶段考查内容,就被很多教师忽略,导致了说理文教学的“边缘化”。其实不然,说理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有其他文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语言、思维和文体知识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说理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力“生”于深刻,“长”于等待,“成”于安静。

关键词 说理文  思维力  语文素养

说理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呈现小众化。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仅编入5篇说理文,从数量来看相对甚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小学语文说理文教学方面也表现出谨慎的态度。第一至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只字未提对“说理”的教学要求。直至第四学段(7—9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才有所提及。既然课标未将说理文列为小学阶段考查内容,不考就少教,老师一带而过,浅尝辄止;再加之说理文理论性、逻辑性强,大多数教师授课流程相似,无非学相关的文体知识,找观点,讲事例。对分析能力尚待提高的小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操作枯燥乏味。以上原因导致了说理文教学的“边缘化”。说理文既然列入小学阶段的学习,那就意味着它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它的语言、思维和文体知识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细细推敲,说理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有其他文体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能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更全面的语文素养,更深远的思维能力。小学说理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呢?

一、“生”于深刻

说理文教学,笔者听过很多公开课。有的老师为追求教学过程流畅出彩,经常会问一些思维含量低或者是无需深思的假问题,无意义问题。对于老师的发问,学生是脱口而出、对答如流,师来生往,互动交流,表面上很热闹。但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变得流于形式,不能深入,徘徊在问题的浅层而不自觉。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都有的思维惰性,遇到思维的障碍和矛盾自然止步,课堂自然就没有厚度和效度。思维力生成于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意味着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问题的深度设计。将文本的深度与学生的思维联接,不浮泛文本表层而沉浸推敲文本以长思考力,不逗留无效对话而切入内心深处以长思辨力。请看著名特级教师周有利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道理我们找到了,事例也知道了,那这篇文章我们不就学完了吗?

(生短暂沉默)

生:没有,还要学事例和道理的关系。

生:我认为没有学完,还要学习事例是怎样说清楚道理的。

生:没学完,还要学选择什么样的事例。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仅仅知道道理和事例分别是什么是不够的,我们要继续发现事例和道理之间的关系:事例是如何一步步说清道理的,道理又是如何从事例中总结出来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细细读读三个事例。

(生读第一个事例)

师:谁能用书上的四字词语来概括这个事例?

生:立志学医。

生:不懈努力。

生:写成巨著。

(师引导学生总结三个事例,并由发言的学生完成如下板书。)

李时珍   立志学医                 不懈努力                 写成巨著

爱迪生   迷恋电学                 孜孜不倦                 多项发明

齐白石   始终作画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     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实现美好理想

师:(比较事例与事例)同学们,我们来比较三个事例中的不同人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时代不同,有古代,有现代。

生:国家也不同,中国、外国都有。

生:职业不同,有医药方面、画画,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那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选择一个时代的、同样职业的或是一个国家的人物事例来写不好吗?

生:这样举例子,才能让人更信服。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也不管是哪里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都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生:如果只举一个时代,一种职业的人物的例子,就没有代表性。

师:说得好。所以说理文中所举的例子要有代表性。(板书:代表性)

……

然后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前行,“比较事例与素材”“比较事例与道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探究、学习说理文语言的另外两个特点:概括性和严密性。周老师的课堂,不是肤浅地就课文内容而教,而是通过深度挖掘文本,设计了“值得学生深思”“学生愿意深思”的问题:同学们,我们来比较三个事例中的不同人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周老师善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自然而然的课堂互动和理性思考中,走向思维的更深处。这样的课堂,可能少了“好看”,但更多了“内涵”,学习真实地发生了,学生真正地发声了。

二、“长”于等待

学会等待是语文老师的一项专业修炼,更是教学的大智慧。尤其是说理文理论性、逻辑性强,不像故事类、诗歌类、介绍类文本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就意味着在说理文课堂上,“唤醒”的时间要稍长于别的文本。而纵观说理文课堂,大部分老师一个问题抛下去,时间不会超过5秒,就急着让学生回答,如果没有学生举手,就会急着给鼓励,忙着给提示。课堂要么沦为一场好看的表演,要么成为几个优等生的秀场。思维力的生长,呼唤课堂等待。学生的思维,从接收到内化到表达,不是一蹴而就的。课堂上,学生不举手,可能是在深入品读文字,专注整理思路。说理文课堂,我们就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缓冲延展的过程,等待的时间越长,学生的思维越有深度。学生深思熟虑后给出的答案,会给老师精彩纷呈的惊喜。

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文:

板块一:比较读,异中求同。让学生读通三个故事之后,用心发现三个不同内容的故事,有何相同之处?提示学生尤其要关注段落“怎么写”的秘密。经过比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三个故事中隐含的“侧重对话”的叙事方法及“先叙事后议论”的说理方式。这样的比较阅读实质上是用解读的方式,从沉浸文本思想内容转移到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是在学语文,而不仅仅在讲课文。

  板块二:比较读,同中求异。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

  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通过比较,学生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引用俗语议论;阐述礼貌待人的作用;论述礼貌对于个人的意义。一层深入一层,是递进式的议论说理。学生据此就能真正把握三个故事如此排序的内在规律。

板块三:学改编,活用结构。教师提供学生三个故事《千里送鹅毛》、《约翰逊访泰》、《外交官的尴尬》,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相合,并说明理由;而后请学生将这个讲礼貌的故事缩写成百字文,并写上一句切合故事的议论;最后请学生比较这个改编的语段,可以置换文中的哪一个语段,说说理由。这样的改编活动融阅读理解、概括表达、深度思维于一体,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习得了议论文中事例叙述的详略方法及“一事一议”的文本结构,对于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就能结构化解读,而不再逐句阅读了。

教学板块二“让学生将三个故事中的三句议论语作比较阅读,同是议论却有何不同?”时,课堂沉默了近3分钟;教学板块三“让学生区分哪一个故事与本文的论点相合,并说明理由”时,薛老师足足等待了4分钟,让学生深入思考,整理思路,充分酝酿,课堂自然是收获了厚积薄发的喜悦。思维力生长的课堂需要老师淡定的等待。等待,不怕课堂冷场,那是学生潜心在思考;等待,不怕课堂不顺,那是学生思维在拔节。

三、“成”于安静

当下的语文课堂,尤其是语文公开课,书声琅琅与活动展示俨然成了众多教师心目中 “好课”的标准。似乎“好课”就应该是“动”起来、“闹”起来,于是课堂就衍变成师生活动的“秀场”,环节一个套一个,问题一个接一个,分角色朗读、小组表演、质疑、讨论、展示、汇报等无缝对接,清脆的读书声与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交相辉映……不知从何时起,“静静地读、静静地”已悄然被弱化甚至有淡出语文课堂的倾向。其实,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的,思考是静谧智慧的,这怎么不是最真最美的课堂?一般文体的课堂教学尚且如此,说理文教学更须安静。“宁静致远”,课堂安静下来,方能造就思维的张力。静静地读,实现真正的“有自我”的阅读;静静地思,感悟逻辑缜密的表达技巧;静静地悟,流淌辨析推理的思维智慧;静静地写,学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方法。仍以周有利老师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拓展练习环节为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明白了学习说理文的一些知识。当然,还有很多关于说理的知识,在以后的课文学习中,大家也会有新的发现。下面,完成一个练习:用刚刚学到的说理的知识,把下面的事例适当概括一下,并说说如果要替换文中某个事例的话,可以替换哪一个?

出示: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觉得他们很辛苦,便立志要发明一种能直接劈开大山的东西。以后,诺贝尔就把兴趣放在炸药的发明上。从此,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就在诺贝尔的生活中响起。然而在一次实验中,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让诺贝尔失去了血脉相连的亲人。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实验,坚持不懈地研究着。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即使自己被炸得满身是血也没有放弃,最后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后人称他为“炸药之父”。

1)先说说可以替换文中哪一个事例,为什么?

2)按照上面“概括性”“严密性”的特点,怎么修改提炼这个故事?(写下来)

(学生自读后,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还有部分学生想举手却又犹豫。)

师:(第一个问题)大家不要急着回答,请你们将短文再默读1~2遍,然后再思考,你们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默读,潜心会文,静静地思考)

生:……

师:(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先不要急着写,建议你们将课文和短文放在一块比较读(默读),然后静心思考,按照说理文语言“概括性”“严密性”的特点,怎么修改提炼这个故事。

(学生研读课文和短文,进行比较和辨析,思考与酝酿,教室里安安静静的,约5~6分钟后开始动笔,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

生:诺贝尔幼年时便立志要发明炸药。他历时四年,进行了无数次实验,遭遇了几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实验,坚持不懈地研究着。即便在实验中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残,自己被炸伤,也没能阻止他研究的脚步,最后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

生: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整个生命。他一生孜孜不倦,在炸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

这样的课堂,没有“伪”活力,只有“静”智慧。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呼唤理解和表达,这两者恰恰都需要强大的思维力做桥梁。没有精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合拍的理解?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哪来学生准确的表达?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