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用于提高ICU终末消毒质量的研究
赵海燕,陈瑜,虞立
(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 目的 评价三磷酸腺苷( ATP) 生物荧光法检测ICU终末消毒质量的效果,提高ICU终末消毒质量。方法 分别用微生物检测法和 ATP 生物荧光检测法对终末消毒后的ICU床单位中的固定检测点进行检测,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进行终末消毒效果干预,将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后,ATP 生物荧光检测组和微生物检测组的终末消毒合格率分别由61.22%和78.79%上升到88.03%和98.43%,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TP 生物荧光组干预前后的RLU 平均值1653由下降至92。结论 ATP 可作为一种快速、实时评价ICU终末消毒质量的方法。ATP 生物荧光法现场检测ICU终末消毒效果,结合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ICU终末消毒质量。
关键词 ICU终末消毒; ATP 生物荧光检测
终末消毒是指在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其住过的病房及所使用物品进行的消毒,可采用物理和(或)化学方法。终末消毒是清除病房或床单元物表暂居细菌的有效方法[1]。在ICU,由于床单元终末消毒需要处理的物品繁多,环节复杂,参与终末消毒的医、护、技、工及保洁人员的消毒知识和执行力存在差异,在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工作中消毒处理不规范或不彻底的现象时有发生[2]。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ICU终末消毒的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采用常规微生物检测的同时利用三磷酸腺苷( ATP) 生物荧光法对终末消毒后ICU床单位进现场检测,并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终末消毒效果干预,提高了ICU终末消毒的合格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对象
1.1.1 材料 2018年2月 - 2018年7月共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ICU病房内30张终末消毒的床单位进行检测。ATP检测仪采用美国Medical Packaging Corporation总公司的手持式System SURElI TMATP生物荧光仪及拭子。
1.1.2 检测对象:查阅文献及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选取ICU病房内每张床单位的10个检测点:心电监护仪、床栏上按钮、鼻饲泵、微泵、呼吸机、键盘、护理车台面、指氧套、监护仪导线、听诊器。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与微生物检测平行采样,ATP生物荧光检测:用ATP荧光仪专用无菌棉拭子,按GBl5982—1995方法作涂抹采样。对大于100cm2的表面积用专用无菌棉拭子采样100cm2,小件物体全部采集,采样后将采样棉拭插回取样器,折断取样器上方塑料阀门,挤入反应液轻轻摇晃,使棉拭子中样品和溶液充分反应后,置人荧光仪中进行生物荧光检测分析,15 s后得出反应结果即相对光单位值(RLu)。直接读取数据并记录。采样操作全部由科内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完成。微生物检测:对大于100cm2的表面积用专用无菌棉拭子采样100cm2,小件物体全部采集,无菌操作下将浸有生理盐水无菌棉签往返涂擦5次,放入10ml生理盐水内,倾注法培养48小时后计数菌落总数。
1.2.2 干预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和前期检测结果总结影响终末消毒质量的因素,制定综合干预措施,包括制定终末消毒的核查表;对ICU责任护士和清洁人员进行终末消毒知识培训考核; 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不定期到现场进行 ATP 检测,并反馈结果,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直至检测合格。
1.3评价指标 实验室细菌计数培养法:依据《消毒技术规范》(2012版),参照Ⅱ类环境医务人员手和物体表面应≤5cfu/cm2的标准进行统一判定。 生物荧光法:根据ATP检测仪器供货商提供的标准,相对光单位值≤100 RIU/100 cm2为合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检测结果采用配对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ICU终末消毒 ATP 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结果共检测了30例终末消毒后的10个检测点,采样299份,在使用微生物检测的同时进行 ATP 生物荧光法检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ICU终末消毒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检测合格率分别由 61.22% 和 78.79%上升到88.03%和98.43%( 表 1) 。干预前后两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
2.2干预前后 RLU值检测结果采用 ATP 生物荧光法对洗消前后消化内镜进行检测,干预前内终末消毒检测点检出RLU平均值为1653,干预后终末消毒检测点检出RLU平均值为92 ( 表3) 。
表1 ICU终末消毒质量干预前后监测结果比较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合格率差异比较
表3 干预前后ATP检出值RLU平均值比较
3讨论
医院是病原微生物与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容易通过各种环境媒介侵入机体而引起感染,医院内环境感染程度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关系[3]。终末消毒就是从物表、空气方面减少暂居菌,而国内外由于经济原因医院的硬件条件不完善,鲜少有洗床中心,只能在原病室内进行终末消毒。但在病室进行的终末消毒的合格率非常低,据研究表明{4}特别是一些潮湿的卫生死角、患者及医务人员常接触的点的物表培养的菌落数明显高于其他。ICU作为放置危重患者的科室,有创操作多,患者身上的有创导管多,往往是院感的重点科室[5]。为了提高ICU终末消毒质量,我科2017年6月份先制定了ICU终末消毒核查表,用于核查终末消毒质量,由责任护士负责填写,但该核查表以肉眼判定为主,不能完全反映终末消毒质量。而根据微生物菌落培养结果来看,我科2017年6月到12月的终末消毒质量的合格率仅为50%,这对ICU来说,这个合格率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ICU终末消毒的质量,我们从2018 年2月起开展了ICU终末消毒专项督导工作。在临床督导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责任护士未起到监督作用;床单位的卫生死角消毒不合格问题,比如指氧饱和度套、药物微量泵的卡扣等;夜班清洁人员工作量大,难以严格遵循消毒流程,保证消毒效果。为此,我们督促科室及时完善了终末消毒核查表,增加了清洁人员的培训,在加强培训和考核的同时利用 ATP 检测技术现场督导,对存在的问题现场反馈,对于不合格的结果现场告知,与清洁人员一起分析原因、探讨消毒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对不合格的检测点重新消毒,直至检测合格。通过干预,ICU终末消毒的合格率明显提升,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国内对物表的消毒效果评价,统一采用的是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6]。实验室细菌计数法是通过实验室微生物培养方法检测细菌总数的含量,能直接反应微生物污染情况,但是检测结果耗时长(至少48h),检测结果受环境条件、检测技术等影响。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检测方法,已发展成为自成体系、安全可靠的新型检测技术,ATP荧光检测法原理与实验室细菌计数法检测不同。ATP荧光检测法是利用细菌细胞分裂时会释放出ATP,使用荧光虫素和荧光虫素酶可使ATP释放能量产生磷光,光的强度代表ATP的量,从而推断出菌落总数。该项技术操作简单,可以提供快速的检测结果(十几秒),灵敏度较高,方便易用,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ATP法测定微生物含量的精度,既不取决于仪器的精度,也不取决于试剂的性能,而是取决于游离ATP的含量,如食品污染等的影响,检测结果间接反应微生物的含量,更多情况下是反映被检测物体污染情况。目前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食品 工业、医药、生物学等领域,沾染在医疗器械上的血液也可以通过ATP生物荧光法测出。从我们的数据也可以发现,ATP检测合格的物表它的微生物法检测的合格率为100%,但微生物检测合格的物表它的ATP检测不一定合格,这说明床单位的物表经终末消毒后仍有除细菌以外的有机污染物残留。综上所述,ATP 可作为一种快速、实时评价ICU终末消毒质量的方法,由于传统微生物检测法应用于临床耗时长,无法即时给予干预,而导致消毒效果无效或低效的情况下,已收治下一个患者。而运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可现场监督,即时反馈,对于不合格的物表即时给予再处理消毒,从而提高终末消毒质量,切断感染传播途径、有效控制感染蔓延、遏制感染暴发,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7]。总之,通过 ATP 检测和综合干预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现场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干预方式,消除了督导和反馈之间的滞后性; 通过追踪监测和定期督导,持续质量改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有机物的残留, 进而有效保障终末消毒质量和维持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亚楠,徐晓莉,穆小苏,尹诺,尹湘毅,沈小玥,黄慧敏.两种床单位终末消毒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2):5278-5280.
[2] Duffy J,Harris J,Gade I.et a1.Mucormycosis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hospital linens[J].Pediatr Infect Dis J,2014,33(5):472-476.
[3] Martín-Loeches I, Diaz E, Vallés J.Risks for multidrug-resistant pathogens in the ICU(J). Curr Opin Crit Care. 2014 Oct;20(5):516-524.
[4] Zahar JR, Lesprit P.Management of multidrug resistant bacterial endemic(J). Med Mal Infect. 2014 Sep;44(9):405-411.
[5]于季红,谢丽君,贾宁,刘运喜.大型综合性医院ICU医院感染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22):1344-1346.
[6]范丽娟,张曼,李超丹,包剑锋,葛小玲.床单元消毒法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242-244.
[7] Haas JP, Menz J, Dusza S,et al.Implementation and impact of ultraviolet environmental disinfection in an acute care setting. Am J Infect Control. 2014 Jun;42(6):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