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浅析
陈小洪 韦耀东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8 )
摘要: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种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综合实施,才能使农田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大量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的入湖负荷。
关键词:面源污染 措施 控制
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它有机物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等途径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环境。目前,农田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其污染结果不仅直接威胁粮食质量和粮食安全,还将对农田土地造成更严重的生态性破坏,有些污染将造成农田不可修复,永久性失去耕地价值,持续发展下去就会再进一步现成更严重的江河湖泊富营养化、农药残留加剧、土地严重板结、水系绿藻泛滥等大面积生态灾难。因此,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保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化肥污染控制、农田渠系生态改造、农田废弃物利用、有机农业建设等几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些农田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以供参考借鉴。
(1)农业种植结构、品种及布局的优化调整
调整现有的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通过政府的引导,进行技术培训,鼓励农民种植低污染作物,并与流域的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加快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农田化肥污染控制
推广控氮减磷工程及提高农家肥施用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缓释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对农民进行科学施肥的培训,降低化肥施用量,减少氮、磷的流失,降低农业污染。具体工程措施如下:
1)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以达到平衡施肥为目的,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用时期和方法的技术。概括来说,一是土壤测试,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田间试验,掌握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对肥料的需求水平;三是科学配肥,经过土壤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处方”,“按方配肥”;四是合理施肥,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其技术核心是解决农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
2)控制释肥(缓释肥)
就是在化肥颗粒表面包上一层很薄的疏水物质制成包膜化肥,水分可以进入多孔的半透膜,溶解的养分向膜外扩散,不断供给作物,即对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进行调整,根据作物需求释放养分,达到元素供肥强度与作物生理需求的动态平衡。缓释肥优点:肥料用量减少,利用率提高,且有利于增产增收。
(3)农田灌渠生态改造工程
农灌渠的生态改造主要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拦截控制方法,通过合理构建排水沟渠,以延长农田排出水进入水体的途径,在沟渠内种植适宜的植物种类及其优化组合搭配,以种植植物吸收和拦截径流排水中的氮、磷养分,从而实现农田氮、磷营养元素最大限度地在农田系统内部循环利用,减少农田养分排入受纳水体中的数量。并辅以氮、磷沟渠中强化净化配套技术,在农田排水沟中,在不影响排水前提下,设置部分吸附材料,以强化对氮、磷的吸附作用,促进脱氮与含磷微粒的沉降。
(4)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工程
1)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科学回收利用秸秆的意识,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在全流域建立健全秸杆回收体系,通过买卖和交换等手段鼓励农户统一回收秸杆。
2)结合畜禽粪便处理工程中的集中式沼气站的建设,鼓励农民收集秸杆并送至发酵站,沼气站根据农户送来秸杆的量相应地返还沼气和沼渣给农户。
3)在没有集中式沼气站且农田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秸杆资源化示范工程,如利用秸秆发酵培养食用菌、秸秆生产全降解快餐盒等;
4)对于没有集中式沼气站且农田较分散的地区,建设田间沤肥池进行处理。沤肥池建设以农户为单元,将农田固废等有机废弃物放入,经自然发酵沤制成农肥,返回农田。沤肥池采用毛石混凝土浇筑,大小视农户需求而定。
(5)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有机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其目的就是适应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满足人们对安全农产品的需要,提高流域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有机农业利用科技手段有效控制各生产环节对环境和农副产品的污染,建立节约资源的生产系统,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将有效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环境,获得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主要需要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如下:
1)加强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等方式的宣传提高人们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派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有机农业知识培训。
2)政府部门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在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期给予农民一定的经济支持,随着有机农业的成型,农民收入稳定后减少或取消经济补偿。
3)成立监督指导小组。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因而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由监督指导小组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有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
(6)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农田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加强农业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测土施肥、缓释肥、精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加强病虫监测预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正确性,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控制剧毒、长残效农药的施用。
鼓励农民使用强度好、使用寿命长的合格优质农膜,采用“一膜两用”、“一膜多用”、适期揭膜、重复利用来减少农膜用量,同时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农膜污染危害土壤资源的认识,使农民自觉清除土壤残膜。
参考文献
【1】李仲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4期
【2】方绪彪;唐平;梁平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22期
【3】张青;周国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杨曙辉;宋天庆;洱海湖滨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6期
【5】赵丽莉;钟崇林;李有;河南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