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房文鑫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何佳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急诊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4—2018 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2 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组,每组各8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护理。记录患者抢救时间及满意度。结果 对比分析实验组在抢救过程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应用效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泛指在冠状动脉病变之后产生的血供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的持久性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高发病率与病死率的特点[1]。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发病患者呈逐渐年轻化倾向发展[2]。20174—2018年2月我院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收获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86例)和对照组(86例)。实验组:男性43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为33~63岁,平均年龄为(42.94±6.22)岁。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为33~64岁,平均年龄为(42.56±6.1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在外院诊断心肌梗死,转至我院的患者。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患者经“120”护送或自行就诊时,危重症者直接送入抢救室;症状不典型者,先至诊室经由医生诊断后送至抢救室,根据医嘱执行急诊抢救护理工作,如床旁监护仪监护,给氧,开放静脉通道,静脉采血,联系心电图室医生到室完成心电图,让患者卧床休息,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转运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小组完成护理工作,其由急诊科医生、护士等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主要实施内容如下:

2.1 优化接诊流程:护士接收到急救中心显示有怀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室时,立即做好接诊准备。在听到救护车鸣笛时,立即开放“先抢救,后交费”的绿色通道,立即将平车推至急救中心门口接诊,并迅速送进抢救室;家属陪同或无家属陪同的胸痛胸闷患者,分诊护士接诊后,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并帮助无家属陪同的患者联系家属。

2.2 优化病情评估:护士接诊病人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看患者面色,意识,呼吸等;询问患者胸闷胸痛的情况,包括胸痛的部位、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胸痛的性质、影响胸痛加重或缓解因素、疼痛对患者的影响、有无伴随症状,既往史,用药史,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史等。

2.3 优化救治流程:患者入抢救室后,要立即给予患者中高流量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采集血标本,检验单予加盖“急诊绿色通道专用章”,即送即查,并在30分钟内取回检验报告,其中心梗二项在抢救室完成化验。开放静脉通路,在血压适宜的情况下,遵医嘱予硝酸甘油扩冠;由抢救室医生完成18导联心电图并快速读图。一旦经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立即予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口服。田倩等指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疗效,用药安全,预后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3]。若患者疼痛剧烈,遵医嘱与适量吗啡止痛。同时电话联系CCU医生会诊,根据患者情况收治CCU病房或直接送导管室进行PCI术。与此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心电监护,并及时处理恶性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衰等并发症,做好抢救记录的书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发病急,剧烈疼痛和气急引起的濒死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躁动等,均可加重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护士要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以缓解其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另外,指导家属予患者心理安慰,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2.4 优化转运流程严格执行科室制定的《危重病人转运制度及转运流程》。由CCU医生决定患者送至CCU病房或导管室进行PCI手术。①转运前,充分评估患者,决定能否转运。其中能转运者,评估患者转运风险,检查各管道是否通畅,护士填写抢救记录单和转运交接单,携带好急救药品和除颤仪;必要时,贴起搏电极片备用。②转运途中予除颤仪持续监测,严格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保持各管道通畅,由急诊医生和护士一起陪同转送,如若发生病情变化,立即予紧急抢救,直至患者安全抵达。 ③到达科室后,详细交接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用药情况等。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过床,严格禁止患者自行用力过床。在整个转运过程中,除颤仪应持续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并持续予给氧。

2.5 优化护理人员管理:医院要对急诊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管理。确保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定期进行模拟演练,规范护理行为。 安排专人管理急诊药品和仪器设备,并制定完善的急诊仪器操作流程。每班检查仪器,确保处于备用状态。抢救病人后,及时做好终末处理,并及时补充急救物品与药品。急诊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每月护理查房时有专人进行相关操作演练,科室每周组织业务学习,提升科室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3.评估指标:对两组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心梗二项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的时间等进行对比。分诊评估时间指患者从预检台分诊至入抢救室的时间;心电图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心电图出结果的时间;口服双抗的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的时间;停留抢救室的时间指从患者入抢救室至转出抢救室的时间。与此同时,统计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抢救工作的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 两组抢救时间比较(min,x¯±s)

组别

分诊评估

时间

心电图

时间

口服双抗

时间

停留抢救室时间

对照组

(n=86)

2.8±0.6

12.3±1.6

35.3±0.4

52.7±6.8

实验

(n=86)

1.5±0.4

5.2±1.1

18.8±0.3

31.2±5.8

P

<0.01

<0.01

<0.01

<0.01

 

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分,x¯±s)

 

对照组(n=86)

实验组(n=86)

t

P

满意度

95.3±2.6

96.5±1.5

3.71

<0.01

 

三、讨论

    心肌梗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则导致心肌坏死。急诊室接诊、确诊、抢救、转运等各个环节耗费的时间都影响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本文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优化急诊护理人员管理,提高急诊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可以缩短接诊时间;诊接治过程中,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能够有效缩短诊断所需时间以及诊断后送入专科治疗时间,为后期进一步治疗提供更多宝贵时间[4]实验组在抢救过程中,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口服双抗时间及停留抢救室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重视并推广。

 

 

 

 

[1] 管志敏,王昭昭等.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5):15-17.

[2]  张学萍,魏素芳等.多科室联合护理查房优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48-50.

[3]  田倩,方沛钰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7,11(21):168.

[4]  秦臻臻.急性心梗绿色通道在急诊科应用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10(21):603-604.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