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肌电图观察多针浅刺配合热敏灸对面瘫疗效临床研究
1.耿双2.李秋凤3.郑熙圆4.陈颖5.孙振6.金红7.指导老师:张敏△通讯作者
1.2.3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级(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4.5.6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硕士研究生2018级(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7.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目的:观察多针浅刺疗法配合热敏灸治疗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为面瘫针刺治疗的方法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从而丰富和发展针灸治疗面瘫的理论和方法。
方法:选择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疗区面瘫患者共计66例,随机分为多针浅刺配合热敏灸的治疗组和药物配合热敏灸的对照组,两组各33例。观察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Portmann)评定临床疗效和SA7550型表面肌电系统评估结果,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22<0.05),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效果显著。
结论:多针浅刺法配合热敏灸对于面瘫的治疗效果显著,且越早治疗,疗效越好。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多针浅刺、热敏灸、面瘫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needle shallow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on facial paralysis
1. Geng shuang 2. Li qiufeng 3. Zheng xiyuan 4. Chen ying 5. Sun zhen 6. Jin hong 7.Zhang min
1.2.3 master degre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chool,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130000 in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4.5.6 master degre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7.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30000,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multi-needle shallow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on facial nerve function and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and provide abund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with acupuncture, so a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acial paralysis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department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multiple needle shallow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treatment and drug combin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33 cases each.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patients with facial nerve function score (Portmann)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SA7550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system.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3.9%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84.8%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significance (P = 0.022 < 0.05), and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multi-needle shallow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hermal moxibustion has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 on facial paralysis, and the earlier the treatment, the better the curative effect.
Keyword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multi-needle superficial puncture, thermal moxibustion, facial paralysis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研究对象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针灸科门诊及疗区的面瘫患者共计66例。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多针浅刺配合热敏灸)患者33例,其中男患者15例,女患者18例;年龄最大患者78岁,年龄最小患者19岁。对照组(药物配合热敏灸治疗)患者33例,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9例;年龄最大患者76岁,年龄最小患者2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面瘫的诊断标准及要点诊断[1]:
(1)突然发病,常因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而起病;
(2)患者常在晨起后发现患侧面部肌肉有麻木或板滞感,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鼓腮、露齿等动作,亦有患侧面颊部的不适或耳后、面颊肌瘫痪、耳内完骨处疼痛发热。
1.5 评分标准
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询问并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的恢复情况,作出相应的表情肌评分,并进行数字化评分量表直观的评价患者面神经恢复功能。
1.5.1 观察项目
表1 表情肌评分
项目评分 |
抬眉 |
闭眼 |
噤鼻 |
吹口哨 |
鼓腮 |
示齿 |
无自主运动 |
0 |
0 |
0 |
0 |
0 |
0 |
稍有自主运动 |
1 |
1 |
1 |
1 |
1 |
1 |
运动较正常差 |
2 |
2 |
2 |
2 |
2 |
2 |
与健侧基本相同 |
3 |
3 |
3 |
3 |
3 |
3 |
注:此表每一项都有由低到高排列的分值,分值越高说明临床表现越接近正常。6项观察指标总计18分,安静时的印象分,为0分到2分,差是0分,优是2分,介于两者之间是1分。
1.5.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标准为《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学》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分级(见表2)
表2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 |
症状 |
Portmann 评(分) |
痊愈 |
两侧面部对称,各项指标功能正常 |
20 |
显效 |
静止时两侧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仔细查看可发现有轻微联带运动或功能减弱,轻用力闭眼时欠实,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口角鼓腮不漏气,齿不留残渣,嘴角略有歪斜。 |
17-19 |
好转 |
面部肌肉明显无力,有联带运动,静止时肌张力正常。抬眉有困难,眼睑用力仍无法闭拢,口角两侧不对称。 |
14-16 |
无效 |
面部肌肉明显无力,抬眉不能完成,用力闭眼不能完全闭合,口角两侧运动不协调,仅有轻微运动。 |
≤13 |
1.6 纳入标准
(1)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
(2)年龄在18岁-80周岁有自理能力的患者;
(3)同意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7 排除标准
(1)面瘫并伴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如肿瘤、高血压、高血糖等;
(2)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3)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
(4)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5)晕针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由同一医师给予多针浅刺及热敏灸治疗,具体针刺方法如下:
2.1.1针刺取穴:采用多针浅刺法分期(超早期,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
(1) 急性期(7天内),取穴以祛风散寒为治则;
取穴:阳白,四白,迎香,地仓,下关,颊车,颧髎,翳风,对侧合谷。
(2) 静止期(第8~14天),取穴多以通络活血为治疗原则;
取穴:阳白,攒竹,四白,迎香,人中,地仓,颊车,颧髎,翳风,合谷。
(3) 恢复期(第15~28天):取穴多以疏通经络为治则;
取穴:阳白,攒竹,四白,迎香,人中,地仓,颊车,颧髎,翳风,合谷。
(4) 后遗症期(28天以后),取穴以补气活血为治则;
取穴:阳白,攒竹,四白,迎香,人中,地仓,颊车,颧髎,翳风,合谷,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
2.1.2针具:选用安迪牌(安迪药械有限公司)0.25mm×40mm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
2.1.3操作方法:(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面部穴位均浅刺0.3-0.5寸。急性期针刺手法宜轻。
2.1.4疗程: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2.1热敏灸选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翳风、阳白、下关、地仓等穴位进行热敏探查。
2.2.2灸材:选用江西中医药大学热敏灸条。
2.2.3操作方法:根据《热敏灸实用读本》为依据,在治疗时依患者情况及治疗情况选取热敏穴位,将点燃的热敏灸条在距穴位上3-4cm左右,进行热敏腧穴探查,先回旋灸以局部预热,预热后找到热敏灸点后再持续温和灸,艾条与穴位应垂直,灸到热敏灸感消失,敏消量足为度[2]。
疗程:热敏灸治疗每次灸到热敏灸感消失、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3对照组(药物配合热敏灸治疗)
入组后给予药物治疗: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片治疗(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一次1片,日3次,口服,规格0.5mg/片。
热敏灸治疗:操作方法同上。
3注意事项
3.1热敏灸的注意事项
施灸时,应详细了解操作过程,打破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或不安;施灸时,医者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采取舒适并能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的体位;施灸剂量根据病情差异,个人不同而各不相同;过饥、过饱、过劳等,均不宜施灸;施灸时,要及时掸灰,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烫伤患者,或烧坏衣服等;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火熄灭,以防止复燃。
4 结果与分析
表3 治疗前Portmann评分比较(`x±s)
分组 |
例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评分(分) |
治疗组 |
33 |
14 |
7 |
10.97±1.93 |
对照组 |
33 |
13 |
6 |
9.49±2.06 |
注: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t=0.809,P=0.372, P>0.05。
从表7中可见,治疗组最高评分为14分,最低为7分,平均(10.97±1.93)分,对照组中最高得分13为分,最低得分为6分,平均(9.49±2.06)分;由于P>0.05,所以两组数据没有可比性,可作为试验比较的基础数据。
表 4 治疗前患健侧各肌群RMS平均值比值比较(`x±s)
分组 |
例数 |
颊肌群 |
口轮匝肌群 |
额肌群 |
治疗组 |
33 |
0.28±0.11 |
0.28±0.11 |
0.22±0.08 |
对照组 |
33 |
0.29±0.10 |
0.29±0.09 |
0.22±0.08 |
注:经t检验,P值小于0.01,两组相比较,治疗前的额肌群、颊肌群、口轮匝肌群患侧与健侧的RMS平均值比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表 5 治疗后两组患者Portmann评分比较(`x±s)
分组 |
例数 |
最高(分) |
最低(分) |
平均评分(分) |
治疗组 |
33 |
20 |
15 |
17.00±2.56 |
对照组 |
33 |
20 |
11 |
15.79±2.63 |
注:经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t=11.14,P=0.001<0.05。
从表11可以看出, 两组患者中的最高得分均是20分,治疗组最低15分,平均(17.00±2.56)分;对照组最高得分均是20分,治疗组最低11分,平均(15.79±2.63)分;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好。
表 6 治疗后两组患者sEMG评价比较(`x±s)
分组 |
例数 |
颊肌群 |
口轮匝肌群 |
额肌群 |
治疗组 |
33 |
0.78±0.11 |
0.81±0.11 |
0.78±0.08 |
对照组 |
33 |
0.70±0.09 |
0.72±0.09 |
0.68±0.10 |
注:经t检验,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三组肌群的患侧与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相比较,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各肌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且表面肌电图可以很客观的反映出疗效。
表 7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x±s)
分组 |
例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治疗组 |
33 |
15 |
12 |
4 |
2 |
93.9% |
对照组 |
33 |
9 |
8 |
11 |
5 |
84.8% |
注:经行X列表的X2检验,P=0.02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有差异性。
讨 论
1 在面瘫期应用多针浅刺法治疗的理论依据
浅刺针法作用于穴位的浅表层,刺激手法较温和。急性期病邪在表层,此时机体正气尚足以压制邪气,属实证,据“病在表,浅而疾之”的治疗原则,采用多针浅刺法来祛除邪气。“补则轻浅而针,从卫取气,从其卫气随之于后济其虚。”(《医学入门》)因此,面部穴位应该浅刺且手法宜轻,以防引邪入里。针刺面部可以疏通面部经络,促进人体正气的恢复,结合热敏灸治疗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和水肿的吸收,最终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并且,早期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可以加快面神经的恢复。
2关于热敏灸治疗面瘫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条产生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了艾灸疗效的一种新技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因素为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而灸法可以使艾灸产生的热量直达病灶深部, 起到消除炎症和水肿、改变局部微循环的作用,对于病情的缓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热敏灸的运用,不仅起到普通艾条灸的作用, 更通过对疾病所在体表敏化点的直接刺激, 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加强了温通经络、疏风散寒的作用[3]。张伟等人[4]采用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中治疗组(针刺加热敏灸疗法) 100 例; 对照组 (针刺加普通艾条灸)98 例。结果: 治疗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总有效率为 88% ,对照组为75. 50% 。研究表明: 针刺加热敏灸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优于针刺加普通艾条灸组。
3关于表面肌电图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损伤面部的多块肌肉,这些肌肉属于面部的表情肌,而表情肌很丰富,且肌肉不仅小还彼此重叠,不可能都检测得到,所以本课题只选取了颊肌、口轮匝肌与额肌三块表情肌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
sEMG主要有频域分析和时域分析两项应用指标。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定量的描述肌肉活动和功能状态以及肌肉结构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点之间的关系,用以探究应用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肌肉活动和功能[5]以及信号发生变化的原因。均方根值(RMS)是表面肌电图对于评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常使用的指标。
通过以上临床结果分析得知,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9%和84.8%,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应用多针浅刺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手法,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中有显著疗效,且越早治疗,疗效越好。
参考文献
[1]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0-41.
[2]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4-77.
[3]张伟,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A].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2011,23(5):37.
[4]张伟 付勇 陈明人,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A].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5):35-37.
[5] 张志芳、刘运章、董南海等.面神经电诊断试验的临床价值探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1994,1(3):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