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点教授运用化坚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胞生痰核经验

李点教授运用化坚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胞生痰核经验

李玲1李点2*

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410208  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李点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痰饮内生,上阻胞睑脉络致胞生痰核,久之则郁闭生热,或气血不行。病位在胞睑,五轮属肉轮,以脾虚为主,痰、热、瘀为标,治疗宜健脾运湿,化痰散结,方用化坚二陈汤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胞生痰核 小儿 化坚二陈汤 李点

 

霰粒肿即睑板腺囊肿,是由于脂类物质在Zeis腺和睑板腺内积存,挤压邻近组织引发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1]。属于中医“胞生痰核”(《眼科易知》)范畴,《医宗金鉴》曰:“此证结于上下眼胞,皮里肉外,其形大者如枣,小者如豆,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硬肿不疼。”《目经大成》曰:“艮廊内生一核,大如芡实,按之坚而不痛,如外观不雅,间亦有生于下胞者……翻转眼胞,必有形迹,一圆一点,色紫或黄。”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描述甚为详尽。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上胞多见,下睑亦可发生,可单发,也可多发。在临床跟师过程中,导师李点教授常用化坚二陈汤治疗小儿霰粒肿,临床疗效显著,现结合导师临床医案阐述其治疗经验。

1.病因病机

本病名首见于《眼科易知》,其病因病机,《审视瑶函》曰:“凡是睥生痰核,痰火结滞所成。”《医宗金鉴》曰:“由湿痰气郁而成。”此病病位在胞睑,五轮属肉轮,内应于脾。《育婴家秘》说:“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的形和气皆属不足,有“脾常不足”的特点。脾喜燥恶湿,主运化。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上输于肺,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则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而小儿脾常不足,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往往导致痰饮水湿内生;此外太阴脾为湿土之脏,而湿为土之气,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容易困遏脾气,导致脾气不能上升;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导致脾气不升,运化失常,痰饮内生,上阻胞睑脉络。痰湿水饮为阴邪,亦损阳气,阻滞气机,郁闭生热,痰热互结,气血不行,集结而发本病。

2.治疗

《难经》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此气血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如云腾水流不相杂也。”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而发病。《眼科金镜》提出此病病初,血气初混时,药自可及,此后既结则药不能及矣,必用手法去之。祁宝玉教授[2]认为手术治疗霰粒肿为治标之策,常常复发,提倡以消食导滞,化痰散结为法,自拟小儿散霰通用方治疗,以焦三仙为君,皂角刺为臣,活血清热的赤芍、金银花为佐,祛风之防风为佐使,桔梗引经为使药治疗。温树冬等人[3]通过中西医结合和西医疗法治疗小儿霰粒肿临床疗效对比发现手术难以控制其复发,提倡治疗以中医保守治疗为主。

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痰饮内生,上阻胞睑脉络引发本病,久之则郁闭生热,或气血不行的特点,导师李点教授应用化坚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霰粒肿。《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方用半夏为君,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温扶中阳,温肺化饮,以绝生化之源;温扶卫阳,开发腠理,发散在表之水饮,通调水道;且能降逆和胃,新开散结,化痰消痞。“治脾不理脾,非其治也。”方以陈皮为臣,辛行苦泄,理气行滞,燥湿化痰,与半夏相须为用,气顺则痰消,增强燥湿化痰之功效。健脾与利湿同治,以茯苓为佐,渗除脾湿,且健脾补中以杜生痰之源。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既制半夏温燥之性,又可清内结之热邪。引经药僵蚕,咸辛平,入肝肺,既可助黄连疏散郁闭之热,又有化痰软坚散结之功;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可达健脾运湿,化痰散结之功。痰浊郁阻,日久化热,可见痰核睑内红赤,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眼居上位,易受风邪,可见目痒、频频揉眼,加荆芥、防风疏散风邪、助散郁火;核较大者,可见浙贝母、昆布加强散结之功;核色紫红者,加赤芍、归尾活血通络;小儿偏食,食少懒言者,加太子参、白术等。

3.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4]具有镇静催眠、降血脂作用;陈皮提取物、挥发油有明显的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菌、降脂、抗过敏作用;茯苓多糖具有增强免疫功能,茯苓提取物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的作用;黄连及黄连素对多种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连素对各型流感病毒也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连、黄连素、黄连碱、药根碱等均有显著的抗炎、抗内毒素、增强免疫力及降脂等作用;僵蚕具有镇静催眠、降脂、抗菌作用[5];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类固醇的骨架结构,亦有各种激素样作用,甘草及其组分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作用,对慢性肉芽组织增生的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全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增强免疫力及降脂作用,可从根本上治疗霰粒肿。

4.病案举例

刘某,男,4岁,湖南长沙人。2017年5月12日门诊。代诉:右上眼睑多发肿物1月余。现病史:1+月前发现右上眼睑肿物,自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肿物逐渐增大,增多,挑食,腹胀,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查体:视力不配合。右上眼睑皮下可见多个圆形肿核,按之不痛,与皮肤不粘连,右眼上睑睑结膜面可见3个局限性圆形肿核,呈灰蓝色,较大者约绿豆大小,余约米粒大小,睑结膜稍充血,余(-)。中医诊断:胞生痰核 脾虚痰湿证。治疗:①中药汤剂以健脾运湿,除痰散结,处方:陈皮 3g,半夏2g,茯苓 6g,党参5g,白术 5g,甘草 5g,山楂 10g,麦芽 10g,鸡内金5g,熟大黄2g。6付 水煎服 日一剂 分两次口服;②睑板腺囊肿刮除术;③中药封包(如意金黄散)治疗。

二诊(2017年5月19日):家长代诉肿物消退,频频揉眼,腹胀较前好转,大便通畅,舌脉如前。局部触之无明显结节,右眼上睑结膜面稍充血,余(-)。药见初效,原方去大黄、白术,加连翘3g、蝉蜕 3g,5剂,水煎服。以此健脾渗湿,预防复发。

按语:睑板腺囊肿较大者,非手术难以去除,配合中药,可减少复发。小儿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阻胞睑脉络可致胞生痰核。本病以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治疗需注意补益脾胃,平补为主,配合消食导滞之品,顾护脾胃,使清气升,浊气降,水湿运化,兼以化痰散结。

参考文献

[1] 葛坚,王宁利,黎晓新,等.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6-127.

[2] 王雁,祁宝玉,周剑.祁宝玉治疗小儿霰粒肿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2,31(4):280-281.

[3] 温树冬,李勋赤,李长海.中西医结合与西医疗法治疗小儿霰粒肿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91-392.

[4]李斌,程秀民,周永研等.半夏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47(2):47-48.

[5]李晶峰,孙佳明,张辉.僵蚕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5,35(2):175-178.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