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高校开设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教改实践路子
——以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民歌教学为例
李晓艺
摘 要:在高校开设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以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民歌为例,探索多维度、多元化艺术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教改实践路子,使我们的高校既成为课堂之外社会艺术创新创业园,同时,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关键词:探索;高校;开设;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教改路子;畲族民歌教学;
一、开设本土畲族民歌教学实践的目的意义
深化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引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实践课题内容和方法,给高校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注入新的生机,是新时期高校教改所要面对的新课题。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宁德市申报的畲族民歌非遗项目名列其中。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在高等音乐院系,开设本土畲族民歌教学,将畲族民歌引进高校教学课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教育改革的新举措,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接触社会,了解学习本土地缘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创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业技能,同时,也让畲族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高校学子中传承延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高校既成为课堂之外社会艺术创新创业园,同时,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二、本土畲族民歌教学途径、步骤与方式
(一)建立本土畲族民歌传习教学组(由高校音乐骨干教师和本校邀请本土畲族民歌传承人共同组成),同时,在学校开设畲族民歌传习选修班。
(二)学校组织音乐骨干教师走进畲乡,深入到本省宁德市本土畲乡了解畲族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并向畲族民歌代表传承人,学习、采集、录制经典的代表性畲族民歌,并制作成视频文件,记录成歌谱,分发给同学们学唱。
(三)邀请畲族民歌代表传承人来校共同商议,开设本土畲族民歌教学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进度方案等事宜。
(四)聘请本土畲族民歌代表传承人到校教授用畲语演唱经典传统的畲族民歌,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原汁原味的本土畲族民歌和畲族民歌演唱形式与演唱方法。
三、本土畲族民歌教学内容
(一)畲族概况
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八十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畲族总人口为70.96万人。福建畲族人口为37.5万人,占畲族总人口的52.87%。宁德市又是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畲族人口有17万人,分别占全国以及福建省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畲族自称“山哈”(即居住在山里客人的意思)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借助汉文记字。
畲族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时,就已生息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山区,宋代部分畲族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山区迁徙。明清时已大量遍布于闽东、浙南、赣东北、皖南等地的山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以及民族歧视,畲族过着迁徙不定的游耕和狩猎的生活。
畲族至今保留民族生活习俗特点。畲族女子穿着畲衣,梳高高的“凤凰髻”或梳盘筒高帽式头饰。畲族还保留着自己的文化民俗节日,如:年农历的“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乌米饭节,“四月八”封龙节,“九月九”重阳节等等,这些都是畲族具有特色的文化民俗节日。而唱山歌则是畲族民间最重要的民俗音乐活动。畲族传统山歌是畲族民间音乐代表。在畲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田间劳动或是村里来客,婚丧吉庆等,都要以歌相待,以歌传情,畲家人就是这样,以“唱山歌”的形式,创造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音乐生活。
(二)畲族民歌音乐文学类别
畲族民歌(本文主要以福建宁德市畲族民歌为例)从歌曲题材和体裁所表达的文学内容分析民歌,可分为三个方面类别:
1、长篇叙事史歌:反映本民族祖先来源,民族英雄事迹以及历史事件,如:《高皇歌》等。2、小说歌:将汉族的小说、戏本改编,另外,还根据民间故事改编,如:《钟景祺》、《白蛇传》等。3、杂歌:内容较宽泛,涉及畲族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
(三)畲族民歌音乐形态及其基本音调特征
畲族民歌的音乐表现形态,有单声部民歌和二声部民歌(即称:“双音”)两种类别,但是,无论是单声部民歌或是二声部民歌,民歌的基本音调是不会改变的。
1、畲族单声部民歌
(1)福宁调
福宁调主要流传于宁德市福安市、蕉城区畲族民间。福宁调为五声商调式。旋律音调以级进上行、下行进行形态为旋法特征。如下例:
拦路对歌
福建福安畲族
(2)福鼎调
福鼎调流传于福鼎市境内,故以福鼎调称谓。福鼎调起调应用了1度跳进到6度的甩腔自由延长音,这也是福鼎调区别于其它畲族民歌音调形态不同的地方。如下例:
新时节歌
福建福鼎畲族
(3)噜呜唉调
噜呜唉调流传于宁德市霞浦县境内,以歌曲的衬词而得名,噜呜唉调是六声羽调式(加入变宫)富有了音乐色彩的变化,又由于歌曲唱词中使用了畲族生活常用语气表达词,使民歌音调充满生活情趣。
鲁呜唉
福建霞浦畲族
(4)罗连调
罗连调主要流传于罗源、连江,故以罗连调称谓。罗连调五声宫调式。
杂 歌
(四)宁德畲族二声部民歌声部基本组合方式
宁德畲族二声部民歌源流于宁德市蕉城区七、八、九都畲族地区,畲族群众称其为“双音”。它的基本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
1、支声式 支声式声部组合方式,是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曲调及其曲调的变体。如下例:
糖混蜜
2、和音式 和音式声部组合方式,是两个声部旋律的节奏基本相同,但和声部的旋律相异,除终止音相同外,各相对应的两声部音之间构成多种不同的音程和音。如下例:
有 缘 歌
3、 接应式 接应式声部组合方式,是对歌的一方唱到末句,另一方接应,便形成了二声部轮唱。如下列:
月亮东边照过来
4、模仿式 模仿式声部组合方式,是由曲调先后出现,形成二声部之间的横向模仿和纵向之间在不同音程上的模仿变体。如例:(声部横向的先后出现变化模仿,纵向的同度模仿式)
借问娘子哪里来
(五)畲族民歌常见的曲式结构
畲歌曲式结构主要是七字四句体式,但往往由于歌词结构上的变化使音乐曲式结构也随之变化。
如:畲歌的衬词丰富多样,由于衬词加入使音乐曲式结构产生了变化。畲歌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二乐句和四乐句乐段的对称曲式结构。如下例二乐句乐段曲式结构:
爱唱金鸡对凤凰
福建福安畲族
以上这首二乐句乐段结构的畲歌短小,精炼,在简短的八小节上下乐句中,就能很好地展示出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音乐形象。
四乐句乐段的结构的畲歌,是由二乐句乐段结构变化重复发展起来的。如下例:
五 更 苦
福建福安畲族
(六)畲歌手演唱畲歌的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
1演唱形式
畲歌手演唱畲歌是无伴奏清唱。畲歌演唱形式 多以男女三五成群对阵对歌,平日盘歌均在室内举行,节日歌会在野外山间坪地、山坡举行。演唱畲歌可以是独唱,对唱(盘歌),齐唱,重唱(即:“双音”)等演唱形式。
2、演唱方法
在畲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少歌手都习惯用假声演唱畲歌, 畲家人认为:用假声演唱,发音高亮传得远,这种声音好听,而且唱久了也不累。也有用真声演唱的,但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四、学校定期组织举办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演唱会,检验高校开设本土畲族民歌的教学实践效应
学校每学年应组织举办一次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演唱会,由同学们汇报一学年来学习畲族民歌演唱成果,同
时,也邀请畲族民歌传承人同台演唱畲族民歌。通过组织举办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演唱会,不断总结高校开设本土《畲族民歌》的教学实践效应,进一步促进更多的本土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引进高校的音乐课堂。
五、组织召开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总结讨论会
组织召开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总结讨论会。一是,以教学促教改。学校通过每学年组织一次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演唱会,检查检验一段时间来的学习畲族民歌教学的实践成果,同时,针对这一阶段性的教学内容、方式等进行总结,展开认真的讨论,进而不断地补充完善畲族民歌教学内容,修正教学方式,编写畲族民歌教学教材,促进高校的教改的深入开展。二是,以教学促进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总结讨论会使学生们懂得学校开设本土畲族民歌教学实践,目的是让同学们能学习、接触到课本之外的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激发起同学们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同时,还可以触类傍通地了解到更多其他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使学生们懂得保护、传承、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三是,通过以本土畲族民歌教学实践总结讨论会为契机,进一步展开对本土畲族音乐的教学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多维度、多元化艺术教育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晨.畲族民间音乐.[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