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治疗高热100例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高朝宝
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根据不同病情刺破人体特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中医的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刺络者,刺小络血脉也”“苑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古代医案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 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临床中,一些急危重症都可以采用放血疗法,常常能起到峰回路转的功效,由于本疗法具有抢救及时,收效迅速,无副作用的特点,值得在中医急救方面大力推广。特别对于一些高热危重患者,往往能速起沉疴,力挽垂危,显效于顷刻,笔者在临床中应用甚广,现将所治疗的100例高热患者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6h,最长4 d;属于普通感冒30例,流行性感冒50例;其中兼有支气管肺部感染者32例,扁桃腺炎者44例,皮肤化脓性疖肿者4例,中暑高热者20例。初诊体温39度以上者65例。
2 治疗方法
2. 1 腧穴选择
高热中医谓之“壮热”,高热的治疗以清、和为法,穴取耳尖,可结合大椎、十宣。根据发热的程度一侧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一天一次或一天两次,以达到泻火解毒、退热消炎的目的。。
2. 2 操作方法
选择与病证相关的主要穴位,或穴位邻近处之突现点。局部用酒精、碘酊棉球常规消毒,再以经煮沸或高压蒸汽消毒过的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量根据年龄、体质、病证的轻重及不同
腧穴而定。
3.疗效观察:
评定标准:
1. 痊愈:经刺血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2. 明显好转:经刺血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3. 无效:经刺血治疗后,症状不消失
(二)疗效分析:
本组100例患者,痊愈88例,痊愈率88%
明显好转10例,好转率10%,总好转率98%
无效2例,无效率2%
其中刺血一次治愈70例,刺血2次治愈25例,刺血3次治愈5例
4 典型病例
4. 1 高热
李××,男,45岁,农民。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退烧针,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神识昏厥,目闭口张,急速喘吼,呼之不应,口唇青紫,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高热攻心之象,病势危笃,急疏放血以治疗,穴取耳尖,配合大椎、十宣,每穴放出紫红色血液约10mL,顿时喘止气平, 15min左右,神清目开,体温下降,已能识人、说话,又观察2h,体温、精神均恢复正常,自己行走回家。
4. 2 高热惊厥
张××,女,3岁。2011年3月20日就诊。出麻疹后,高热不退,周身出汗,一身未了,又出一身,随拭随出,双目眼球上翻,口噤不开,
牙关紧闭,头向后仰,角弓反张,面色青紫,四肢抽搐,咽红充血,扁桃体肿大,便秘溲赤,体温41度。患儿口渴唇焦,饮水不辍。视其舌苔薄黄,切其脉滑数流利。辨为高热惊厥,阳明气分热盛而充斥内外。治急当清热止痉,以防动风痉厥之变。穴取耳尖,配合大椎、十宣,又将两手少商穴点刺出血。每穴放出紫红色血液约5mL,患儿因受刺激肢体痉挛,随即清醒,眼球活动, 30min左右,神清目开,体温下降,已能识人。又观察1h体温、患儿完全恢复正常。后观察几天,未见复发,扁桃腺已无红肿。
5 注意事项及后期护理:
体质虚弱(如贫血、低血压等)、孕妇及凝血机制不良者不能用此法。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者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治疗前一定要详询病史。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尽量不沾水,避免感染。糖尿病、败血症、肝炎、传染病等禁止用此法。放血针必须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针刺放血进针不易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
6 体 会
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引发的高热,其基础皆因邪热壅盛于内,邪盛正衰或邪正相持,属急重症,当急治其标,速去其邪,待标缓解,再图其本。即无论虚热或实热,宜先祛实邪泻热,以防邪热耗气,伤阴以至阳气暴亡或阴液暴脱,动血生风引发惊厥。祛邪需疏通经络,即行气血,而行气血目的在于引邪外出。《素问·调经论》云:“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邪热亢盛,导致经络气机失调,循行受阻,五脏六腑功能低下,邪热耗伤阴津,血液因热而凝滞,进一步阻滞经络,导致经络的调行气血阴阳的功能失调,病情加重,阴阳失衡,气机不利,血行不畅,从而变生诸症。故气血是否通畅为疾病转变之枢机,人体中气血相互依存,气以血为本,血以气为帅。《调经论》云:“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虚一实……血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可见气血失调相并,气滞血瘀。故祛脏腑、经络、血脉之邪热,当责之气血,理气与调血并重,《素问·气穴论》云:“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
放血疗法适应症广,不仅对外感高热之表证、实证、热证、急证,达到痕去生新,邪去正安,对气虚、阴虚发热的邪盛阶段亦有效,如《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但标易治,本难故,虽然疗法可具有一定祛邪及阻断邪热转变的作用,但不具有根治顽疾、宿疾的功效,针刺对病因的治疗才为治愈疾病关键,否则退热效果不佳,且热退易复。治疗前应当排除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之证,对汗出过多者亦当慎用,亡汗家不可夺其血。本法可推广至其他系统高热,对穴位的选取可更广泛,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