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发展需中规中矩

扶贫产业发展需中规中矩

【摘要】: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发展扶贫产业成为各个贫困地区的主要抓手。发展产业不仅可以使贫困户脱贫,还可以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尤其发展乡村经济,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为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在发展扶贫产业上存在有赶鸭子上架强行上马和病急乱投医盲目上马的现象。一时间,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贫困区村村有项目,处处是产业,但这样的景象却是让人担心:这样的产业有没有后劲?发展潜力怎样,有没有可持续性,会不会过两年产业衰败了,农户又会返贫呢?如果是这样,不仅国家资金打了水漂,农户致富的信心也会受到挫伤,凡此种种,不免让人忧心忡忡。因此,发展扶贫产业要切合当地实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遵循市场规律,要中规中矩。

 

【关键词】 扶贫   产业    发展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各个贫困地区紧张激烈的进行,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产业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甚或三产融合发展,都是立足各自优势,新建的新建、引进的引进、壮大的壮大,有的地方要求一村一品,有的地方规定每村需办两个产业合作社,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从贫困地区冒将出来,大有遍地开花的势头。然而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选择和发展扶贫产业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遵循市场规律,避免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为完成脱贫任务而搞突击产业、临时产业。产业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考察论证,审慎抉择。产业不论大小,效益必须明显且能长久,这就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也就是说,发展扶贫产业要中规中矩。

一、扶贫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

一个地方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也不是看着别人的样子照猫画虎画出来的,它是由本地客观条件决定的。产业必须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才能长期发展,经久不衰,不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即使能够开发挖掘,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近年旅游产业火爆,由此发展起来的袁家村名气很大,也为周边村民发家致富作出了贡献,为其他相似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致富模式。袁家村主要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以昭陵博物馆、唐肃宗建陵石刻等历史文化遗迹为核心的点、线、带、圈为一体的旅游体系依据这样的思维,庆阳市庆城县以周祖文化和中医故里为依托,开发了马嵬驿休闲旅游,效果不错,周边县乡游客竞相奔走,有时还能体验一把堵车的感觉。同样的原理,华池南梁是红色革命圣地,是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其革命意义和纪念价值可以比肩延安,发展红色旅游潜力就很大,当地可以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开发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带动周边村落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贫困地区,尤其是山区贫困区有种养优势的地方,就要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路子。农户认可的东西发展潜力就大,让人们做不熟悉的事业难度相对要大得多,要防止扶不了贫反倒让贫困户拉了饥荒的项目上马,那便是失算了、失败了。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产业发展不能搞拿来主义,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就喜欢。好的东西人人都爱但不一定都适合。杭州西湖好看你拿不来,湖南张家界魅力,你也学不了。旅游产业好搞,成本低,但也要看到旅游产业的特殊属性,季节性很强,如果没有其他依托优势,仅凭小规模的采摘园、花卉观光园干十天半月或者几天的生意,农户是没有大的收益的,怕是要做蚀本买卖的,是达不到扶贫要求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习先进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学习思想创新和新理念,开拓自己思路,分析产业发展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地域差别、交通条件、人文素养等文化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要素。如果没有依托优势,只是靠政府组织活动来推动就红火不起来,只能作为游客或本地人出行的第二选择,出现门店转让、关停等衰败萧条现象便是必然了。二是要凸显个性,打造自身魅力,贴上自己的标签。扶贫产业不是普惠产业、慈善产业,不能做简单的给与。一户给20只羊或者50只鸡,如果没有养殖条件,给了也只能是给贫困户打了牙祭。要看看适不适合养羊,有没有能力养鸡,不能做一次性投资,只算一笔账。我们要看的远一点,要授之以渔,谋求长远发展。山区脱贫主要方式是发展特色产业,生产特色产品也是贫困户的发展依托。山东肥城的佛桃产业、甘肃金塔县的辣椒产业做的就比较好,上了规模,也带动农户参股或入社(加入合作社),享受红利效益。我们要在这些产业上做文章、下功夫,使这些本土产业发展壮大,完善产业链条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辐射带动农户致富。
    、发展扶贫产业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和产业结构匹配发展产业

产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市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要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和产业结构匹配发展产业。培育产业不是搞艺术创作可以异想天开,比脑洞大小,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风。产业发展要符合市场规律,产销供求关系要受市场调节。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只满足于当年扶贫任务,人为的计划助推了供求矛盾,最后赶不上市场的变化致使农户受损,产业缺乏后劲,只能是有头无尾甚或烂尾,留下脱贫后遗症。一是寻求龙头企业带动模式。龙头企业风险意识强,经营理念先进,经营机制灵活,有预期的经济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对于刚进入市场的农民来说是一个可靠的保障。根据双方需求,政策支持农户参与入股分红,支持企业进驻扶贫,给与政策优惠和支持,促进企地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二是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建办集体经济合作社。在企业辐射不到的地方,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居住较为分散,就要发挥村两委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搞中小规模的种养,能够确保农户收益平稳、可持续发展,不搞轰动效应、面子工程,扶贫产业要实惠不要高大上。

其实农村合作社在各乡村都有挂牌,只是有名无实罢了。一种是没有产业项目,也没有龙头企业或能人带头引领,农户参与意识不强,压根就没有成功;另一种有产业带动或龙头企业引领,但农户风险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当,加之政策扶持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合作社散伙也成为必然。在这两种情况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共性,或者一点作用也没有,只是按文件做作摆个架子没有有效组织,只做壁上观,名存实亡也就成了定数。也正因为如此,农户从中没有得到实惠却已伤痕累累,由希望到失望,再后来便是恐惧。而对组织和政府而言,便失去了信誉,失去了威信。一方面贫困户没有发展能力且发展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包产到户的分散思维定式还比较牢固。因而,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必须依托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引导带领贫困户积极发展产业经济,增加收入,不断发展和壮大,让贫困户也相应变成一般农户再到小康之家。这就需要:一是村“两委”要承头,立杆竖旗,成立集体经济产业合作社。由村长书记挂帅,可赢得群众对合作社的信任,这也是我们党依靠群众的宝贵财富。这不仅是村支部的义务,也是责任。二是扶贫政策要跟上。产业合作社的目的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农戸致富,启动资金等需要政策扶持。甘肃庆阳目前正在推行的一项脱贫措施“331+”项目就是“合作社十企业十农户”的一种发展模式,很有前景,有必要大力推及。

扶贫产业能大则大能小则小,不宜作统一要求,根据当地条件由村两委牵头,依托集体经济发展产业,长足慢跑,全面掌握驾驭市场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要求,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产业发展一定要注意国家和地方区域建设规划,不要有与产业发展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比如在林区就不能搞工业建设,在水源保护地不能上有污染的项目,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与环保、生态建设相融合,要有长远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一致。一是要有长远建设规划,给产业发展留有空间。要有预见性、前瞻性,要让产业可持续发展,防止产业链条拓展受限。比如粮食收储,要想到以后粮食深加工的需求,在发展粮食收储的同时,给粮食加工服务留下空间,避免几年后就慨叹“遗憾”。二是规范产业行为,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算得过伐树与植树的大账,弄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能建的不迟疑,不能建的守得住底线,避免前面建后面拆或者前面上马后面关停的尴尬局面。

扶贫产业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效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树立贫困户和农民发展的信心问题,也是彰显政府公信力的绝佳时机,我们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切实提高发展产业能力,赢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