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中医证素特点
赵志芳 谢琛 郝秀君 原现华 席亚男
邢台市第一医院血液科 邢台市 054000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病程中中医证素病理的特点。方法:运用中医计量诊断、证素辨证的方法,通过临床调查研究邢台市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及病房71例MDS患者的证素病理特点与规律。结论:MDS患者的病性证素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热、血热、动血、血瘀、毒、寒、外风、湿、气滞、不固,病位证素有脾、肾、肝、心、肺、表。各危度的MDS患者证素表现不尽相同,但均以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动血为主要的病性证素,以脾、肾为主要的病位证素。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辩证 证素 中医 计量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异质性疾病[1]。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以及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险性[2]。MDS的发病特点决定了临床治疗的复杂性,虽然现代医学有多种个体化治疗方法,但是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药为MDS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MDS的复杂性及多样性,临床辨证论治就变得尤为重要。而正确的辨证是论治的前提。本研究通过中医四诊资料的规范化采集,采用计量诊断、证素辨证的方法,结合统计学处理,对MDS中医证素病理特点进行了研究,以明确MDS的中医证素病理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邢台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治疗的MDS患者,共71例。
1.2纳入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有关MDS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按照国际MDS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4],根据总积分将MDS分为4个危度。
1.2.2中医诊断标准
(1)临床资料采集:参考《600常见症状的诊断意义》[5] 及《证素辨证学》制定临床四诊资料调查表,采用现场采集的方法。症状分级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症状分级量化表[6]及朱文锋教授编著《证素辨证学》[7]。
(2)证素的计量诊断方法与标准:证素诊断标准主要采用朱文锋的《证素辨证学》[8]中的常见症状计量辨证数据。该数据主要通过古今文献资料的信息,运用特尔菲方法对名老中医的辨证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流行病学研究与统计及实际应用调试、实验资料修正获得,可明确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如:
气虚:容易感冒6,经常畏冷2,四肢凉2,脘腹腰背冷2,易出汗3,头晕2,腰膝酸软2,倦怠乏力5,神疲4,气短8,口淡4,经常腹泻5,夜尿多5,尿清长2,月经稀淡4,阳痿2,早泄4,出血浅淡3,面色少华4,面色淡白4,面色苍白4,眼睑淡白2,唇淡2,指甲淡白2,舌淡3,脉细3,脉虛4,眼花3,心悸3,声低6,久有低热4,自汗8,腰痛2,久不欲食4,长期食少4,五更泻6,排便无力4,排尿无力4,余尿不尽4,性欲衰退3,形体消瘦2,水肿2,苔少2,脉滑-4,舌边齿印2,等。
动血:咳血14,呕血12,眼出血10,鼻衄12,齿衄12,尿血14,便血14,身热斑疹14,紫斑10,出血鲜红5,出血深红5,出血色黯5,出血浅淡5,月经量多5,经血淋漓5,血崩9,经期延长2,大便黑8,大出血3,舌衄10,舌绛3。
血虚:大出血3,久有低热2,易出汗2,头晕5,眼花8,心悸3,痰中带血5,气短4,口淡2,经常便秘5,大便干结2,排尿无力3,月经量多2,淋漓不尽5,血崩5,月经稀淡8,经期延长2,齿衄4,紫斑4,出血浅淡8,面色少华1,面色萎黄4,面色淡白4,面色苍白6,眼睑淡白7,眼周黯黑4,唇淡6,脾肿大2,形体消瘦2等。
根据《证素辨证学》[9]将MDS常见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意义的定量刻画,将其提示的辨证要素分值相加,以20为通用阈值,即当各症状对各证素之和达到或超过20时,即可诊断为这些证素。临床应用时,若某症状较重,该症状定量诊断值可乘以1.5,若症状较轻,则可乘以0.7。并可根据权值之和区分证素的轻重,即:
总权值<14,该证素的诊断不能成立;
总权值14—20,该证素属I(一级,较轻);
总权值21—30,该证素属II(二级,明显);
总权值>30,该证素属III(三级,严重)。
1.5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录入电脑,建立相关数据库。全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不同分组的症状与体征、证素分布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 Independent Sample过程,对多个独立样本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证素聚类采用层次聚类的Pearson correlation检验。
2.结果
本研究所纳入的71例MDS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38例、33例,年龄 18岁-77岁。
2.1 MDS证素整体分布情况
71例MDS患者涉及的证素有28种。各证素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2 MDS证素整体分布情况(n=71)
证素 |
例数 |
百分比 |
证素 |
例数 |
百分比 |
证素 |
例数 |
百分比 |
气虚 |
71 |
100% |
血热 |
40 |
56.3% |
胃 |
13 |
18.2% |
血虚 |
70 |
98.5% |
血瘀 |
37 |
52.1% |
阳亢 |
11 |
15.4% |
肾 |
68 |
95.7% |
肝 |
37 |
52.1% |
痰 |
10 |
14.1% |
脾 |
66 |
92.9% |
肺 |
35 |
49.2% |
胞宫 |
6 |
8.4% |
动血 |
62 |
87.3% |
表 |
23 |
32.3% |
气陷 |
4 |
5.6% |
阳虚 |
60 |
84.5% |
毒 |
22 |
31% |
津亏 |
3 |
4.2% |
阴虚 |
55 |
77.4% |
气滞 |
20 |
28.1% |
大肠 |
3 |
4.2% |
心 |
51 |
71.8% |
外风 |
16 |
22.5% |
动风 |
2 |
2.8% |
湿 |
45 |
63.3% |
寒 |
16 |
22.5% |
|
|
|
热 |
41 |
57.7% |
不固 |
16 |
22.5% |
|
|
|
2.2 MDS的证素病理特点
2.2.1 MDS不同危度的证素病理特点
按照IPSS分级,将71例病人分成三组。其中,低危组17例,中危组36例,高危组18例。选取所有证素中百分比大于20%的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危度分级的MDS患者证素病理特点并不相同,但均以气虚、血虚、阳虚、动血、湿、阴虚为主要的病性证素,以脾、肾、心、肝为主要的病位证素。各危度证素构成比如图1-1所示:
图 1-1
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 Independent Sample过程,对低危、中危、高危三组患者的证素病理特点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通过检验,观察到证素湿、不固、肾、外风在三组不同危度的比较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素在三组不同危度的比较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证素阳虚、寒在低危组病理表现最突出;证素血虚、阴虚在中危组病理表现最突出;证素心、血热、热、毒、血瘀、气滞在高危组病理表现最突出,而在低危组程度最低,病理表现最不明显;证素脾、气虚在高危组病理表现较其他组程度低,证素肝、肺在低危组病理表现最不明显。具体情况见表1-4:
表1-4 MDS不同危度的证素病理差异(±s)
证素 |
气虚 |
心 |
血虚 |
低危组 |
46.51±14.25 |
12.21±7.10 |
39.23±14.65 |
中危组 |
46.59±15.31 |
16.11±7.31 |
43.76±19.28 |
高危组 |
36.62±9.60 |
20.33±8.42 |
27.95±10.47 |
x2值 |
7.932 |
8.681 |
9.942 |
P值 |
0.019* |
0.013* |
0.007** |
注:* P<0.05, ** P<0.01。
续表1-4 MDS不同危度的证素病理差异(±s)
证素 |
动血 |
表 |
热 |
低危组 |
19.38±15.21 |
13.29±6.49 |
11.31±14.25 |
中危组 |
39.12±21.76 |
12.75±6.67 |
24.73±20.52 |
高危组 |
44.11±13.77 |
8.55±5.91 |
33.00±14.78 |
x2值 |
17.306 |
8.683 |
14.446 |
P值 |
0.000** |
0.013* |
0.001** |
注:* P<0.05, ** P<0.01。
续表1-4 MDS不同危度的证素病理差异(±s)
证素 |
血热 |
阴虚 |
毒 |
低危组 |
8.47±7.34 |
16.65±15.54 |
3.23±2.82 |
中危组 |
15.41±11.22 |
33.80±19.95 |
8.83±11.51 |
高危组 |
21.44±6.61 |
24.69±13.61 |
23.11±12.36 |
x2值 |
17.414 |
13.2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