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的急救护理方法在急重症颅脑损伤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 马晓莉
【摘要】目的:探讨急重症颅脑损伤一体化的急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一体化组,各41例,分别给予常规急救护理及一体化急救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一体化组急救时间、死亡率、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救治成功率、AD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重症颅脑损伤急救中后,可明显提升急救效果。
【关键词】急重症颅脑损伤;一体化急救护理;抢救效果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method inacute and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method and its effect in severe head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82 acut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group and integrative group, 41 cases in each group. Conventional emergency nursing and integrated emergency nursing were given respectively 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Results: The rate of first aid treatment, mortality and sequelae in the integr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The ADL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 in first aid of severe head injury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first aid effect.
【Key words】Severe head injury;Integrated emergency care;Rescue effect
急重症颅脑损伤病情进展快,且可能迅速改变疾病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同时,该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极大的打击患者及其家属,增加家庭负担[1]。临床急救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快速、有效的护理有利于提升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但常规急救护理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及系统性,导致护理效果并不理想[2]。近几年研究指出,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后,可进一步提高抢救效果[3]。因此,本院抢救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即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2例,男47例,女35例;年龄26~69岁,平均(46.3±3.8)岁;闭合性颅脑损伤52例(其中,脑挫伤33例,颅内血肿1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30例;致伤原因:车祸伤37例,摔伤25例,暴力伤17例,其他原因3例。纳入标准[4]:(1)符合急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2)存在颅脑损伤史;(3)哥斯拉昏迷评分2~7分;(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知情同意。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一体化组,各41例,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方法如下[5]:120接到急救电话后,救护车及救护小组尽快做好准备并前往急救现场;到急救现场后,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尽早开展,同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的测量;呼吸道保持畅通,若患者增加呼吸道分泌物,气管切开术需尽快开展,防止分泌物堵塞气道造成患者昏迷,患者如果伴有呼吸中枢抑制,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患者;静脉通路立即开放,并保持通畅,确保顺利的输注脱水剂,促进脑组织水肿减轻,降低颅内压,其他液体输注时,要对输入速度严格控制;患者深度昏迷或眼睑闭合不全时,要涂抹眼膏,使角膜保持湿润,若耳鼻出现脑脊液外漏,更换患者体位,变为侧卧位,利用无菌棉签擦去漏出的脑脊液,冲洗与填塞操作禁止开展,预防颅内感染;与最近的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取得联系,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中救治。
一体化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方法如下:
1.2.1院前一体化急救护理[6-7]
(1)一般,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等症状存在于大多数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呕吐物误吸、分泌物误吸导致的窒息极易发生,因此,院前急救开展时,要以ABC原则为依据,即将患者摆放为平卧位或侧卧位,向一侧偏头部,口腔内呕吐物等及时清除,预防舌后坠,使患者呼吸畅通,保证吸氧治疗顺利开展,若患者病情严重,气管切开操作及时开展;(2)气道内分泌物要尽快清除,预防发生气道堵塞,医生实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时,护理人员给予密切配合;(3)大静脉通道快速建立,血液标本、各项检查标本同时妥善的留取,便于检查的开展;(4)静脉穿刺治疗及时进行,适量利尿剂、脱水剂经静脉通道输注给患者,使患者脑水肿程度减轻,促进颅内压降低,预防发生脑疝;(5)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严密监测,意识状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并快速干预突发的危及情况;(6)患者发生休克时,取平卧位,血压动态测量,实施血压检查,如果血红蛋白不超过80g/L、红细胞比容不超过25%,红细胞悬液立即输注;(7)争取以最短时间将患者送至有能力开展救治的最近的医院,实施院内救治。
1.2.2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8]
患者入院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将责任护士分组,第1组护士负责床头吸氧、吸痰,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并对患者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给予医生的救治操作密切配合,第2组护士于病床中间站立,负责静脉通道的开放、采血等操作,同时记录抢救过程的用药情况,第3组护士在病床床尾站立,负责生命体征的记录,开展术前各项准备工作。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急救时间,包含院前急救时间、院内急救时间两项;观察两组患者死亡情况及后遗症发生情况;观察救治效果;利用改良Barthel指数[9]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总分100分,≥80分表示患者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都可独立完成;60~80分表示部分日常生活需在依赖下完成;50~60分表示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中等,<50分表示功能障碍程度严重。
1.4救治效果判定[10]
显效:患者意识恢复,消除或显著改善疾病症状,可自理生活,功能障碍并未出现;有效:患者苏醒,改善疾病症状,可自理生活,但功能障碍存在;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
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急救时间、ADL评分比较
一体化组急救时间低于常规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一体化组与常规组急救时间、ADL评分比较(±s)
组别(n=41) |
急救时间(min) |
ADL评分 |
|
院前 |
院内 |
||
一体化组 |
10.47±1.22 |
16.53±1.97 |
78.92±4.62 |
常规组 |
13.52±1.30 |
23.06±2.18 |
65.37±6.07 |
t |
4.892 |
5.367 |
8.034 |
P |
0.027 |
0.022 |
0.003 |
2.2救治效果比较
一体化组救治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5.513,P=0.019,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一体化组与常规组救治效果比较[n(%)]
组别 |
n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一体化组 |
41 |
23(56.10) |
15(36.58) |
3(7.32) |
38(92.68) |
常规组 |
41 |
19(46.34) |
11(26.83) |
11(26.83) |
30(73.17) |
2.3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一体化组患者死亡率、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一体化组与常规组患者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
n |
死亡 |
后遗症 |
|
院前 |
院内 |
|||
一体化组 |
41 |
1(2.44) |
1(2.44) |
5(12.20) |
常规组 |
41 |
8(19.51) |
8(19.51) |
13(31.71) |
|
4.493 |
4.493 |
4.556 |
|
P |
0.034 |
0.034 |
0.033 |
3 讨论
急重症颅脑损伤具有非常大的涉伤范围,且具有复杂的病情,病情极易发生变化,各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必须要及时、有效的给予患者急救,以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改善预后情况[11]。临床抢救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时,时间非常关键,医护人员要时刻警惕患者病情的变化,争分夺秒的开展抢救工作,防止患者死亡,预防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12]。研究指出,现场呼救患者中,有10%~15%左右在短时间内发生生命危险,一旦抢救出现延误,即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13]。因此,医院急救医护人员接到急救信号后,出诊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通常不超过3min,到达抢救现场后,抢救措施立即实施,以降低患者死亡率[14]。
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过程中,护理意义重大,良好的护理有利于医生顺利开展抢救工作,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效果。但由于传统急救护理存在一定的不足,护理效果并不理想,临床中一直在探索更为有效的急救护理模式[15]。提出一体化急救护理理念后,传统护理模式存在的“瓶颈”被打破,并创新了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与当前医疗快速的需求更为适应,可促使护理人员在急救现场快速的开展护理配合及抢救工作[16]。救治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时,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后,能够密切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且可同步开展多项工作,节约抢救时间,并使伤后救治时间最大限度的缩短,保证短时间内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抢救效果的提升[17]。本研究中,一体化组患者抢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常规组患者抢救中实施常规急救护理,经护理后,与常规组相比,一体化组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后遗症发生率,缩短院前及院内抢救时间,并显著提高抢救效果、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急救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过程中,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后,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提升护理人员的急救主动性、积极性,增强急救护理质量,便于医生更为快速的开展各项救治工作,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减少后遗症,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洁婷,代月光,黄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22):96-97.
[2]姜秀菊,王慧.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22):75-76.
[3]王恩霞.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824-3825.
[4]冯程.两种急救护理模式在多发伤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急救效果[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7,35(02):128-130.
[5]周慧飞,邹静.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01):200-201.
[6]梁翠柳.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6):168-170.
[7]李桂琴,宋建文.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01):198-200.
[8]冬梅.重型颅脑损伤行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02):242-243.
[9]苏晓丽,胡炜,方雪红.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护理路径的应用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07):1206-1209.
[10]黄淑华,陈倩怡,莫希玲,等.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0):83-85.
[11]王学君.急救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09):127-128.
[12]周染云,范燕娜,王国权,等.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03):51-54.
[13]袁静.急救护理干预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29-130.
[14]李友良.老年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98-99.
[15]韦秀艺,陈小文,崔明玲.安全护理模式在重症颅脑损伤急救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3):3555-3556.
[16]谭翠红.急救护理干预对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的意义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62-63.
[17]陈绮坚,吴秀娟,唐君.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措施[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0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