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思考——以广深港高铁贯通为视角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思考——以广深港高铁贯通为视角

 

莫文志1,何宝峰2

(深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发展湾区经济的顶层设计,旨在促进粤港澳三地互融互通、协同发展,实现“1+1>2”的效益。但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自我边界的屏蔽效应犹存,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协同发展,一些隔阂因素急需化解和破除。交通运输作为社会发展的“流通血脉”,对于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实现了香港与我国内陆的直接轨道联通,提高了来往时效,促进了人员要素流通,利于消解粤港澳三地隔阂,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高铁;协调发展;基础交通;“一带一路”

 

Reflection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nk between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high-speed railway

 

Mo Wenzhi1,He Baofeng2

(School of Marxism,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518060)

 

Abstract: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the top-level design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bay area in China, aim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places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achieve the benefits of "1+1 > 2". At present, however,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self-boundary between three place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still exists, which fail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the maximum extent. As the "blood circul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high-speed railway, Hong Kong has realized the direct rail connection between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of China, improved the timeliness of traffic, promoted the circulation of personnel elements, helped to eliminate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Key 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uangzhou-Shenzhen-Hong Kong high-speed railwa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ic traffic; “One Belt And One Road”

 

湾区是指由一个海湾或若干个相邻的海湾、港湾、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湾区经济成为当今世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规划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发展区域经济、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粤港澳大湾区由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惠州、肇庆、佛山、江门九个广东省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即常说的“9+2”城市群。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同年12月18-2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高城市群质量。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运营,与深圳福田站相连,直接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对接我国内陆陆路交通。从世界三大湾区的经验来看,便捷的基础交通对促进湾区协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样,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势必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完善陆路交通网,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一体化

已有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不可或缺的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发生巨大变化,融合互动、相互促进的态势明显,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和交易方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3]《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把强化粤港澳三地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原则之一,将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建设、促进湾区交通一体化推上行程。

在广深港高铁贯通之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较完善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综合基础交通网络和运输体系。就陆路交通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主的快速交通网已基本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已贯通各个城市,基本形成多路径的互联互通高速公路网。其中,国家高速G94珠三角环线能将粤港澳大湾区的11座城市全部连通;珠西线高速、广澳高速、广佛肇高速连通广州、佛山、肇庆、中山、江门、珠海、澳门等城市,广惠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高速、惠盐高速则将广州、东莞、惠州、深圳、香港等城市串联。[4]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兴建了1661公里的高速公路,强化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链接和通达性,而在“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中规划了33条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其中通香港4条、通澳门2条,将大力完善‘外通内连’网络”。[1]P117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轨道交通建设速率惊人:2011年建成广深高铁,2012年广珠城际轨道开通,2013年建成厦深高铁惠深段,2014年开通南广和贵广高铁的广佛肇段,2016年广佛肇城际轨道正式运营。这些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线路,加之原有的广九线广深段和京九线惠深段,已把广东9市串联互通,形成一个较完整的轨道交通网络。而根据有关规划,“到2020年,将有23条时速最高为140公里或200公里的轨道线路以广州为核心,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1小时通勤圈,总里程达1480公里”。[1]P116

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陆路交通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轨道交通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与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城际轨道交通密度低、人均占有量稍小、核心枢纽略少;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建立与香港和澳门直接对接互通的轨道,不能将湾区中各地各要素的流通最大化。高速公路方面,由于珠江水系从中而过将粤港澳划分为东西两岸,往来两岸的人流物流大多需要在广州进行转换,虎门大桥的交通通行能力早已不能满足当下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的旺盛来往需求,这是长期制约东西两岸联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另外,与香港、澳门的公路交通也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升级,仅凭刚开通的港珠澳大桥的串连,远不能满足粤、港、澳三地的交通需求。港澳两地游离于广东珠三角轨道交通网之外,制约粤港澳三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迫切需要建立直接互通的轨道交通。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对粤港澳三地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运营完成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打破了香港与我国内陆无轨道直连的局限。待运营发展成熟之后,每日会有约200趟高速列车来往于粤港两地,繁忙时段每小时更会有10趟来回列车,大大加速了港、粤的要素互通。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中,广深港高铁还将与在建的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广珠城轨延长线一期工程一起,逐步打通粤港澳三地陆交通的隔阂并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东西两岸各地的交通往来,最终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建设,促成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加速三地要素流通,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二、促进要素畅流,加速粤港澳大湾区行政区划障碍的内源消解

“一国两制”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制度性优势的同时又消解这一制度所带来的障碍进而实现协同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难题。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跨境跨制的协同发展,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行政区划刚性壁垒。“一国两制”之下,广东9市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奉行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活动相对强调政府的宏观指导,而港澳两地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变,奉行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经济活动相对强调自由市场的自发调节。港澳两地与广东9市隶属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同时又分属三个不同的经济体和关税区,行政模式和行政手段也难以统一对接,使得人员、资金、货物及信息等要素未能在三地间最大限度地自由畅流,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区划障碍和边界管理。此外,“三地的关税水准、资金流通制度、投资开放程度、对外经济政策亦有实质性的区别”,[5]阻碍了粤港澳三地要素的自由流通。因此,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区域合作只是有限的合作,存在行政区划的刚性障碍。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割带来经济要素市场的分割,关税差异的长期存在带来经贸活动制约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粤港澳之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期如此甚至造成更深层次的问题——部分香港居民国民意识淡化。如何消解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区划刚性障碍,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紧迫难题。

如今,粤港澳三地合作开始进入深水区,政府层面开始探寻有效解决三地制度性障碍的跨境协调机制与运作模式。粤港澳三地政府在国家的牵头下,共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日常工作机制,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同广东发改委、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办公室一起,每年定期召开商讨会,协商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各项重大事务及日常机制安排,由四方及国家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意见后,共同推动落实。但这种协调机制和运行模式仅限于四方都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一旦任何一方意见不一致,整个协同合作就不会顺利开展,并且港澳高度自治,靠强政府的行政手段消除粤港澳三地制度性隔阂未必一帆风顺和立竿见影,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此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划出专门的区域对接粤港澳合作,率先探索粤港澳深度合作新制度、新模式,但是“即使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制度创新最积极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也不具备全面推进粤港澳合作制度性创新的实力”。[1]P121由于粤港澳三地的利益诉求差异难以趋同,致使三地间的协同合作推进速度较慢。

广深港高铁的全线通车,加速了粤港两地要素特别是人员要素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粤港两地行政区划刚性障碍的内源消解。广深港高铁北起广州南站、南至香港西九龙站,连接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四大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突破了粤港澳交通网络的对接问题。广深港高铁香港西九龙站实行“一地两检”、“同层两检”通关程序,扫清出入关程序障碍,人员流通效率大幅提升,运营成熟后每一行车方向每小时可以接载约10000名乘客,届时将大幅增强香港与中国内陆之间的人员往来,互通人才资源,吸引更多的香港居民前往中国大陆进行文商旅活动,促进两地交流融合,增强香港公民的国家认同和国民意识。在当前的行政规制短期内还无法消除粤港澳大湾区“两制”、“三关税区”、“三经济体”框架下刚性隔阂的情况下,从人员的频繁往来与相互交流着手,消解三地刚性障碍,无疑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广深港高铁的贯通而带来的人口和要素网络化流动、人才和要素的资源合理配置、社会文商旅的频繁交流等,有利于增强三地居民的相互认同,以此产生冲破粤港澳三地刚性障碍的强大内源动力,从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三、提升来往时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从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湾区内交通交错分布、多路径互联互通、各要素高效流通是其共同特征和基础要求。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深化粤港澳合作,携手港澳共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未来五年,广东的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将推进高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形成以珠三角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全省2小时经济圈,构建珠三角1小时生活圈”。[6]即为2017-2022年广东省交通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目标,也指明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1一小时生活圈的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含括“9+2”城市群,2016年“占地5.69万平方千米,人口6799万人,生产总值(GDP)9.18万亿元”, [2]P22GDP接近世界发达湾区经济体的规模,人口数量和占地面积大于世界三大湾区,是一个经济总量较大、人口数量众多、覆盖面积较广、城市单元较多的区域性大湾区。基于这一基本状况和性质,各城市单元之间提升来往时效,实现快速畅通无阻、由点变线成面是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客观要求。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与广深段直接连接,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最快只需14分钟到达深圳福田站,23分钟到达深圳北站,33分钟到达东莞虎门站,48分钟到达广州南站……与以往相比,交通来往时间大幅缩短。香港人流通过广深港高铁直达广州、深圳、东莞三大核心城市,再通过广东珠三角已有的便捷交通实现与湾区各大城市的快速抵达,能大幅提升了粤港澳三地的来往时效,实现三地之间人员及要素资源的快速便捷流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构建,力争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都市圈及世界一流城市群。

四、秉持“以人为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建设

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中为粤港澳大湾区今后的合作发展指明的目标。强调“以人为本”,以“绿色和生态”为主题,充分利用和保护站区的地形地貌,建立现代、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是广深港高铁的设计理念。二者皆以人为归依,具有内在一致性。

广深港高铁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广深港高铁贯通,香港直接与中国高铁系统对接,可达中国大陆44个站点,与大陆主要城市直接连接,能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和带动效益。频繁的人员、资金、创新等要素资源的往来,势必将加强香港与中国大陆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吸引资本雄厚的企业、产业甚至其总部入驻大湾区,发挥粤港澳三地优势产业的错位发展优势,形成强盛的产业集聚相应和总部经济效益,提供大量的就业创业平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宜业”的外生环境。广深港高铁采用“一地两检”的出入境安检方式,在香港西九龙站实现“同层两检”,整个程序只需短短几分钟,大幅提升过境安检时效,加之所设站点都在人口、交通、经济活动较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域并设有便捷的交通连接乘客主要的起讫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乘客便捷出行的需求。此外,广东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岭南重省,香港是世界性的国际都会,澳门是国际休闲旅游之都,随着广深港高铁的贯通,交通便捷度的提升,来往人流的频繁,吸引世界更多的游客前往休闲娱乐,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性行业建设,将极大地推动粤港澳三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性“宜居宜游”大湾区。

可以预见,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开通,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网、畅通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时,凭其“以人为本”、“绿色和生态”的设计理念,还将有助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可持续的区域旅游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并共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五、发挥辐射效应,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桥头堡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7]《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开放合作区的作用,不断深化与港澳台的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8]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便利,优势产业明显,国际价值链处于较高地位,辐射半径能延伸至东南亚、中东、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其独特的优势,有能力成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并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从地理位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21世纪海上丝路”线路起点的桥头堡。“21世纪海上丝路”由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构成,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南海航线的主要起点为广州泉州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南端,背靠大陆腹地,面向南海海域,兼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航运优势,相比于福建泉州更具经济优势,是“21世纪海上丝路”南海航线的主要起点区域和核心节点。从连接作用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连接中国内陆与世界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向内连通我国广阔的内陆腹地,凭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以点带面带动我国内陆特别是较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向外则连接世界,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链接平台作用,推动着我国企业、产业更好地走出去、更大地对外开放,引导世界先进成果更好地走进来。从内部构成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经验展示的桥头堡。一方面,凭借粤港澳大湾区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体系、三个独立关税区的特色优势和成功融合经验,有助于探索多方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体系,充分彰显我国全球治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多边合作的旨趣,提高我国开展国际多边合作的威信,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格局;另一方面,以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的独特成功经验和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国际自由贸易港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推进香港、澳门国际自由贸易港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际对接与国际开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贸易多元化发展进程,为沿线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改革开放、锐意创新、积极进取的展示窗口和借鉴平台。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的通车,粤港澳三地的人员、资金、资源等要素的畅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一体发展,确保大湾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休闲旅游、科技创新、航海运输等世界高地地位,构建经济增长极,发挥经济辐射效益,为全球开展跨境合作与治理提供新借鉴,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构建,既是粤港澳三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致力于推动湾区经济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从提出规划至今,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瓶颈仍存、目标未完成。广深港高铁贯通的深远意义在于有利于打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瓶颈,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提升湾区各地来往时效,加快湾区要素畅流,从内源上消解粤港澳三地行政区划的刚性障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一小时优质生活圈,强化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桥头堡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在新时代之下,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并打造成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一流湾区和国际城市群,发展湾区经济,构建经济增长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

 


[注释]

1.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惠州、东莞、珠海、江门、肇庆9市以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大珠三角则另外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在内的12个地区,从所含地理区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同大珠三角完全一致,故此处不做严格界分。

 

 

 

[参考文献]

[1] 国世平.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全球定位[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编纂委员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201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

[3] 樊一江.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思路和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8(8).

[4] 覃成林、柴庆元.交通网络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8(7).

[5]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8(4).

[6]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http://gd.people.com.cn/n2/2017/0531/c123932-30256820.html.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8]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N].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03/28/c_1114793986.htm.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