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
白红娟1 王瑞1 马学银1
1、宁夏宁安医院精神科 宁夏银川市 750021
课题名称:家庭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研究
课题编号:2015-NW-057 宁夏卫计委科研资助
【摘要】目的:分析家庭干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家庭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家属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干预后第2月末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入院后24 h两组患者家属的SCL-90、SAS、SD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2月末研究组患者家属的SCL-90、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干预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家庭干预;精神分裂症;SDS; SCL-90;SAS
Influence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Family Member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family members of schizophrenia. Methods: Ninety-six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is basis, family intervention was added to compare the SCL-90,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24 hours after admission and 2 weeks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L-90,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families of the two groups at 24 h after admission (P>0.05). The scores of the SCL-90,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the second weeke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all excell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amily intervention can relie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family member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Family intervention; Schizophrenia; SDS; SCL-90;SAS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复发率和致残率较高,为目前对人类心理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困扰[1]。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患者家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情绪[3],家属心理负担重可使患者疾病复发的危险性增加16倍[2]。
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家属发生的不良情绪已经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根据有关文献报道,家庭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故对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落实家庭干预,探讨其对患者家属不良情绪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Appendix A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CMD.3(in part)] 中有关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4];② 患者及家属均知晓且配合此次研究;③ 患者家属年龄≥18岁,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够理解量表的内容。排除标准:① 患者家属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② 患者家属合并肝肾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在96例患者中,每例患者选择1例直系亲属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96例患者家属分为研究组(48例)及对照组(48例)。对照组年龄37~58岁,平均年龄(44.52±5.23)岁,教育程度(9.45±3.65)年,职业:工人12例,农民14例,干部7例,其他职业15例。对照组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45.71±5.43)岁,教育程度(9.82±4.15)年,职业:工人14例,农民16例,干部5例,其他职业13例。经检验,两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及抗精神病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对于患者家属增加家庭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成立家庭干预小组
由专业素质较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家庭干预小组,包括1名主治医师和2名主管护师,每周两次进行家庭干预,每次持续30 min。
1.2.2家庭干预
小组人员每次与患者家属接触沟通时注意自身言行举止,面对患者家属保持微笑,以缓解患者家属的紧张感,使用诱导式发问以全面细致了解患者家属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明确具体方案后医护人员选择多种沟通方式(鼓励、暗示、安慰、解释及心理疏导),有效协助患者家属进行角色转换。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家属的具体情况向其进行疾病知识方面的宣教,包括精神分裂症的知识、抗精神病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停药的危害、定期复诊的必要性等。鼓励患者家属建立小组进行讨论,护士对患者家属的错误认知及时纠正,引导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真实想法,深化正确的认知。
1.2.3放松疗法
注重营造温馨的干预环境的重要性,保持房间良好的温度湿度,定时通风。在干预的同时播放轻音乐,助于患者家属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与此同时引导患者家属进行肌肉的自我放松,包括头面部、颈部、肩部及四肢的肌肉,每天训练15 min的肌肉放松能力,并要求患者家属掌握具体技巧及方法,达到舒缓情绪的目的,也可以在出院后帮助患者进行放松。
1.3测量工具
对所有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干预后第2月末进行量表测量。
1.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CL-90量表又称为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于1975年编制。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测评时间约为30分钟。
1.3.2 抑郁自评量表(SDS)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由William W.K. Zung于1965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测评时间约为10分钟。
1.3.3 焦虑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由William W.K. Zung于1971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用于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测评时间约为10分钟。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涉及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SPSS21.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并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率(n%)形式表示,行χ2检验,P<0.05 代表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入院后24h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SCL-90心理因子得分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后24 h SCL-90各心理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入院后24 h内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SCL-90心理因子得分比较(±s)
心理因子 |
研究组 |
对照组 |
t |
P |
躯体化 |
1.32±0.35 |
1.45±0.34 |
1.45 |
0.53 |
强迫 |
1.45±0.34 |
1.80±0.37 |
2.35 |
0.67 |
人际关系 |
1.62±0.67 |
1.59±0.62 |
2.21 |
0.26 |
抑郁 |
1.67±0.34 |
1.65±0.58 |
2.01 |
0.65 |
焦虑 |
1.73±0.59 |
1.78±0.61 |
1.04 |
0.62 |
敌对 |
1.45±0.34 |
1.65±0.62 |
2.06 |
0.52 |
恐怖 |
1.47±0.57 |
1.44±0.61 |
1.01 |
0.41 |
偏执 |
1.52±0.53 |
1.57±0.54 |
1.01 |
0.53 |
精神症状 |
1.53±0.61 |
1.51±0.51 |
2.01 |
0.24 |
其他 |
1.74±0.33 |
1.69±0.45 |
3.11 |
0.21 |
2.2 干预后第2月末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SCL-90心理因子得分比较
干预后第二月末研究组与对照组SCL-90心理因子得分比较结果见表2。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症状、其他得分差异显著( P<0.01),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得分差异显著( 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干预后第2月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SCL-90心理因子得分比较(±s)
心理因子 |
研究组 |
对照组 |
t |
P |
躯体化 |
1.31±0.41 |
1.61±0.52 |
6.21 |
0.00 |
强迫 |
1.53±0.44 |
1.71±0.51 |
9.21 |
0.00 |
人际关系 |
1.41±0.39 |
1.67±0.48 |
8.23 |
0.02 |
抑郁 |
1.67±0.34 |
1.65±0.58 |
6.25 |
0.00 |
焦虑 |
1.40±0.47 |
1.72±0.54 |
8.74 |
0.00 |
敌对 |
1.46±0.44 |
1.67±0.55 |
8.25 |
0.03 |
恐怖 |
1.32±0.48 |
1.42±0.49 |
7.02 |
0.04 |
偏执 |
1.29±0.49 |
1.60±0.59 |
5.98 |
0.04 |
精神症状 |
1.25±0.52 |
1.67±0.55 |
6.01 |
0.00 |
其他 |
1.36±0.33 |
1.73±0.47 |
5.32 |
0.00 |
2.3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得分比较
入院后24 h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SDS得分分别进行比较得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第2月末SDS的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分析可得差异显著(P=0.01,t=6.31)。见表3。
表3 研究组与对照组SDS得分比较(±s)
SDS评分 |
研究组 |
对照组 |
t |
P |
入院后24 h |
50.34±10.35 |
56.45±11.02 |
0.25 |
0.65 |
干预后第2月末 |
35.25±10.23 |
44.15±9.23 |
6.31 |
0.01 |
2.4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得分比较
入院后24 h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SDS得分分别进行比较得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第2月末SAS的均数和标准差见表4,分析可得差异显著(P=0.04,t=5.56)。见表4。
表4 研究组与对照组SAS得分比较(±s)
SAS评分 |
研究组 |
对照组 |
t |
P |
入院后24h |
60.45±11.67 |
66.68±10.25 |
0.57 |
0.78 |
干预后第2月末 |
33.67±10.87 |
44.15±9.23 |
5.56 |
0.04 |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也易使患者家属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5,6]。患者家属常常会出现情绪低落、联想困难、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情况,而伴随着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也会有所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生活照顾者、密切接触者和经济负担者等多种重要角色,而且亲人患病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加之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具有的症状特殊、反复发作及多数预后不良的特点。所以,患者家属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从而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患者家属之所以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主要的还是心理问题,所以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引导将能起到非常直接的效果。焦虑、抑郁状态的人易从消极、悲观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容易丧失信心,对待事物总是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容易自寻烦恼 一些细微小事就能引起忧愁与苦闷,所以经常愁眉不展,长吁短叹,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7,8]。
家庭干预主要改善患者家属的人际关系的适应性,通过良好的沟通交流协助患者家属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能取得良好的医护配合,目前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优势为可行性强,针对性高,通过多方面的疏导、交流沟通从根本上促进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积极转归 [9]。家庭干预为患者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行为支持 [10]。通过情感支持,消除患者家属的担忧、恐惧心理 [11]。通过信息支持,使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 从而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地帮助患者配合治疗。通过行为支持,对于患者家属表现出来的焦虑、抑郁、悲观、恐惧等负面心理,积极地进行心理干预。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这对于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12-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家庭干预后, 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 这表明家庭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在入院后的24 h内,对照组和研究组的SCL-90心理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经过了干预后的第2月末, SCL-90心理因子得分中每一个心理因素的分数都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其他、精神症状的得分P<0.01,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偏执的得分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本研究采用了Zung自我评估抑郁量表(SDS)对抑郁症状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在入院后24 h内,两组的SDS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经过了干预后的第2月末,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SDS得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家庭干预对患者家属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目前的研究报道是一致的[15]。何琼娜等[15]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之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后CES-D总分及某些项目(烦恼、食欲减退、注意力障碍、情绪低沉、绝望感、忧愁)评分显著降低(p<0.001-0.05)。干预后SAS总分及某些项目(惊恐、不幸预感、手足颤抖、躯体疼痛、乏力、心悸、头昏)评分显著降低(p<0.001-0.05)。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包括样本量不够大,而且全部样本都来自一所医院,因此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抽样偏倚,这使得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综上所述,家庭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Brody H. Schizophrenia [J]. Nature,2014,508(7494): S1.
[2] 张丽,于兰,詹来英,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J]. 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19-1122.
[3] 白茹,王传跃,王志英,等.精神分裂症复发患者家属的调查分析 [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36-937.
[4]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 于文军,胡纪泽.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J].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1): 68-70.
[6] 李明泉.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14): 61-62.
[7] Claxton M, Onwumere J, Fornells-Ambrojo M. Do Family Interventions Improve Outcomes in Early Psych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Front Psychol,2017,8: 371.
[8] Caqueo-Urízar A, Rus-Calafell M, Craig TK, et al. Schizophrenia: Impact on Family Dynamics [J]. Curr Psychiatry Rep, 2017, 19(1):2.
[9] Chien WT, Chan SW. One-year follow-up of a multiple-family-group intervent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J]. Psychiatr Serv, 2004, 55(11):1276-84.
[10] 李峥.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家庭)教育和干预的研究综述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2): 132-134.
[11] 潘云霞, 高桦, 王龙.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 [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 16(2): 179-181.
[12] Ribé JM, Salamero M, Pérez-Testor C, 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family caregiver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Spain: caregiver characteristics, caregiving burd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J]. Int J Psychiatry Clin Pract, 2018, 22(1):25-33.
[13] Ay R, Böke Ö, Pazvantoğlu O, et al.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Their First-Degree Relatives [J]. Noro Psikiyatr Ars, 2016, 53(4):338-343.
[14] Munikanan T, Midin M, Daud TIM, et 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quality of life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