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千山南麓旱腰带产业扶贫提质增效调查
张樱棣 潘雯 刘丽萍
(岐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722499)
摘 要 因地制宜,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发展。
关键词 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指示精神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准确领导下,各镇村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以农户为主体,由龙头企业引领,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使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提质增效增收,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1调查地基本情况
笔者于5月下旬开始,先后深入凤鸣镇董家台村、陵头村、北杨村,故郡镇神龙村渚村、神龙村索王村,蒲村镇祥和村、鲁家庄村、北庄营村、赵家台村等3个镇11个村开展调查。各村位于县城端北千山南麓乔山脚下,属旱腰带,基本无灌溉条件。各村主导产业是种植和养殖业,共有5940户2.24万人,耕地面积43270亩,人均1.9亩,部分村民小组林地面积共13138亩,其中退耕还林3749亩,林果2527亩,劳动力11376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670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2015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070人,残疾人790人,2016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300元,是传统的农业村。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6户2010人,低保户563人,五保户42人,年末脱贫出列200户621人。2017年尚有贫困人口559户1817人,低保户678人,五保户43人,年末脱贫出列175户680人。
2调查地主要做法及效益
2.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着力做好“七个一”工作。即建强一个班子、每季上好一堂党课、每月走访一遍农户、每天记好一次民情日记、每季写好一篇调研报告、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协调落实一批帮扶项目。参与制定实施贫困户脱贫发展规划与脱贫计划,协调落实派出单位包村扶贫及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
2.2扶智扶志,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主题党日、讲党课、道德讲堂、贫困户评议会等形式宣传先进,学习典型,评议出了“红黑”榜人选,村上树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典型户,在全村进行宣传,也在村庄多处显眼位置张贴村规民约,刷扶智扶志标语,在贫困户家中张贴村规民约,宣传扶贫政策和致富事迹,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发贫困户产业发展动力。蒲村镇利用红黑榜评选表彰各类道德模范15名,举办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先进事迹报告会2次,树立起南庄村李怀东扶志典型、鲁家庄村康岐生扶智典型,总结宣传蒲村村“克广互助组”助力脱贫攻坚先进经验,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2.3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产业发展技能 发挥教育扶贫“治愚扶志”的功能,提升贫困人口整体素质,制定了培训规划。按照技能培训与产业结合、与就业结合与增收结合的要求,实施订单培训,以需定培。索王村积极与县文化、民政等部门联系,在原有索王锣鼓的基础上,成立了索王锣鼓协会并申报注册商标,通过互联网、县政府网扩大宣传,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使这一特色产业走上品牌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全村致富的金名片。今年共商业演出70余次,创收19.3万元。各村积极联系县镇两级扶贫办和各个技术服务单位,动员贫困户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作物栽培技术、各类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花椒栽培技术、畜禽防治技术,共培训15天,培训人员2000人,使贫困户掌握实用生产技能,增强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
2.4特色产业发展,使贫困户稳步增收 依托各村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五千到户”、“四免”、养殖补贴、产业托管等国家扶贫政策,各村成立了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例:南庄村的设施农业—黄家庄园,大棚13座,优质果园面积150亩;奶牛基地1处,奶牛存栏300头左右等,可就地安置贫困户剩余劳力64人;“秦兰千头生猪公司”及“龙辉奶牛养殖场”“公司+农户”种养殖模式,极大调动了产业规模化进程助推了南庄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7年人均收入11240元,使南庄贫困村顺利脱贫出列。陵头村成立了岐山县钰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流转6个村民小组土地1100亩,种植花椒、药材。其中流转贫困户土地28.14亩,同时吸收20户贫困户长期在产业园务工,年务工收入人均预估达8000元。崛山村依托岐山县惠泽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贫困户土地或财政到户产业直补资金,统一入股到合作社,由岐山县惠泽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风险由合作社承担,栽植前三年按入股金5%标准向贫困户分红,3年以后按经营效益5%到9%标准向贫困户分红,并安排贫困户有劳动能力者到合作社打工。2016年贫困户通过自养猪、牛、羊、鸡或参加绿业牧业、秦兰养殖场、天和乳业等合作组织进行产业托管,产业帮扶户192户享受政府专项资金341933元;2017年贫困户通过自养猪、牛、羊、鸡或参加绿业牧业、秦兰养殖场、天和乳业等合作组织进行产业托管,产业帮扶户236户享受政府专项资金498930元。
2.5发展集体经济,引导群众致富 村集体产权制度工作分阶段完成了清产核资和成员身份工作,下一步将股份量化,尽快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稳步增收,使贫困户早日脱贫。如鲁家庄村依托岐山鲁家庄星火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品牌,开办鲁家庄面粉厂,带领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渚村村经济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由乔丰农业责任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在大湾沟以东,750电塔以北,流转土地350亩,一期种植花椒2.2万棵,二期林下套种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行,合作社入股20万元,产生效益后年分红3-5万元,其中集体20%、非贫困户20%、贫困户60%。现已吸纳51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每月增加收入1500元,发展壮大后辐射到剩余贫困户和有意向的非贫困户。
3下一步打算
3.1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上级帮扶下,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掀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热潮,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使贫困户依托各类合作社参加入股或分红,增加贫困户脱贫的产业支撑,促使贫困户脱贫致富。
3.2继续特色产业培育 整合各村资源优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市场需求、群众意愿,为村民提供“菜单”式产业发展模式,扩大“五千到户”工程覆盖面,通过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积极动员贫困户种植药材、优质小麦、青贮饲料等作物,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业,使贫困户增加收入,加快脱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