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构建产业脱贫新模式
【摘 要】脱贫攻坚的已到了全力冲刺阶段。如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和地域文化优势,构建出适宜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脱贫新模式,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不断思考的新课题,徽县“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的产业脱贫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产业脱贫 “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
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已到了关键阶段,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精准扶贫就是这样的伟大斗争之一。
一、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是新时代精准脱贫的新要求
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农村贫困按期脱贫,我们必须依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坚持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抓优势,着力培育特色扶贫产业,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产业扶贫产业脱贫之路。
(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产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入手,切实摸清家底,发掘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因此,创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关键点,积极培育出具有明显本土特色的优势扶贫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引导农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二)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标准,全力打造扶贫产业品牌
培育发展做大做强精准脱贫产业,我们必须要强化“精准扶贫靠产业,产业扶贫靠品牌”的认识,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把发展特色产业的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情况摸清楚,找准薄弱环节,大力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和双联帮扶单位的作用,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着力创建优质品牌,培育出能够拿得出、叫得响、农民增收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品牌。与此同时,抓贫困群众脱贫目标落实,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明确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环节和份额,确保精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三)建立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致富的可持续。
发展扶贫产业没有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脱贫户很容易再次掉队。加强精准脱贫责任落实就是做好政策支持、外部扶持与贫困地区群众艰苦奋斗的良好融合,紧抓当地优势,发展当家产业,不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切实提升产业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同时,产业脱贫工作要相关各方切实履行职责,各地各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通过有效整合各系统各领域各方面力量,使其与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极贫乡镇脱贫攻坚等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形成“齐抓共管,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产业脱贫发展强大合力。并在建立健全扶贫政策的论证及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公开透明的扶贫工作平台,对于产业脱贫,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制,“谁决策谁负责”,对于乱决策、不决策、错过时机决策的要实行问责。
二、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整合精准扶贫力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而进一步引导贫困群众更新观念、树立志气、提升信心,持续不断提升内生动力,更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出发点。
(一)“智”“志”双扶,激发自主脱贫内生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协调,既要竭力为贫困地区和群众脱贫创造必要条件,又要把困难群众从“思想惰性”中解放出来,做到“智”“志”双扶,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方面,要着力进行思想引导,扶贫先扶志,解决脱贫攻坚中少数贫困户“好吃懒得动自有政府送,累死又累活也就这么着”,“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生产意愿不高等问题,坚持扶贫先扶志的思路,通过积极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贫困群众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帮助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全面激发贫困户自主脱贫原生动力。另一方面,扶贫要扶智。驻村工作队和农技人员要充分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求,因人而异,真正实现培训帮助打赢脱贫攻坚,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精准脱贫战斗堡垒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产业脱贫不仅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更需要党员带领群众积极参与,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所以我们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农村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最基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帮助联系村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引导党员学习党的政策理论和致富技能,积极培养党员致富能手,并注重从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支持党员创业致富,特别是帮助特困党员分析致贫原因,拓宽致富路子,促进脱贫致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是脱贫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设扶贫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增强群众脱贫致富本领。要充分整合利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并邀请农业高等院校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培育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成果,不断为特色脱贫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向科技要效益。
三、“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产业脱贫新模式的启示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新发展思路,夯实了产业脱贫的坚实基础
大河店乡火石村是徽县县委组织部的双联帮扶单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按照“以建档立卡精准扶贫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的总体要求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准度,打开了产业扶贫工作的一条新思路。打造一个品牌,即打造徽县青泥黑猪品牌;探索一种模式,即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农户、集体和个体混合型,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运作模式;拓宽一条渠道,即实行网上销售与线下销售相结合,网上认证与现场销售相结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树立一个综合示范典型,即将合作社建成党建示范点、支部引领示范点、电商示范点、林下经济示范点、产业扶贫示范点、徽县青泥黑猪养殖示范点;探索一条立足资源优势、党建引领、品牌化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领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小康路子。这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新发展思路,是以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农民合作社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通过调动全社会力量,对于着力改善大河乡火石村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保证按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徽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党支部控股的集体控股新模式,坚定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念
马鞍梁生态养殖合作社,占地140亩,注册资金89.5万元,现有“股东”33人,其中贫困户14户、返贫家庭1户,群众入股30万元、固定资产折股3.5万元。徽县县委组织部向火石村党支部注入资金20万元并入股合作社,其中的1.5万元,给14户贫困户和1户返贫家庭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配股,其余的18.5万元由村党支部控股,其中5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将作为村级积累,剩余的13.5万元股金所产生的红利平均分配给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脱贫后,按照每户1000元的标准配股给46户非贫困户,余下的8.9万元股金产生的红利,将用于返贫人员救助和村内基础设施、老幼家园建设等公益事业,不但贫困户是合作社的股东,全村群众也都能拿到配股,享受分红。正是这种党支部控股的产业脱贫运行新模式,实现了“跟着党支部干,集体控股奔小康”,坚定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同时,党支部领导下的合作社的发展,明确了乡村干部服务群众的职责,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合作社中各显其能,全方位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合作社将群众凝聚在了一起,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和肯定,提升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效地降低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率,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三)各施其能的合作社运营模式,保证了脱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贫困户要想脱贫,产业发展是关键,而脱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离不开良好的运营模式运作。马鞍梁生态养殖合作社全新的脱贫产业运营模式,激发出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一是明确党支部在合作社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合作社建立党小组,选举党员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党支部对合作社的发展进行监督,实现了“三个整合三个分离”即整合帮扶资金和的分散资金,整合党组织、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和农户四种力量,整合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实行合作社的导向和经营相分离,监督和经营相分离,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相分离。二是加强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合作社生产基地建设。针对贫困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懂技术、经营管理相对较弱的现状,让贫困户积极参与到合作社中抱团发展,由懂技术的干部组成驻村开展帮扶工作,每名党员结对帮扶一户贫困户,并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指导群众学习和掌握发展产业必需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方法,由大学生“村官”、回乡未就业大学生、优秀青年农民组成营销团队,在网上大力宣传合作社的优势产业品牌。三是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提升了合作社的公司制运营效能。合作社坚持 以用“一三五七九”制度把合作社管理到底,把“土生、土养、土长”的原生态青泥黑猪品牌脱贫产业事业做到底为发展理念,通过实行定期(10天)财务管理、薪酬奖惩管理等公开公示制度、每月一次召开股民大会(2/3通过决议)的议事决策等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合作社运营的透明公开,实现了 “公公正正干事,明明白白挣钱”,使民主程度得到了集中体现,在确保“事有人干,人有事干”的同时,使个体与集体利益得到了融合共生共长,保证了“青泥黑猪”脱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
(四)市场选择的脱贫产业品牌和电商营销模式,加快农户增收致富的步伐
马鞍梁原生态养殖合作社的运作,解决了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管理、资金不足、供需失衡、食品安全等难题,打通了融资、生产、管理销售等的每一个环节,使农民增收致富有迹可寻有据可证。一是原态的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保证了产品质量,打响了“青泥黑猪”品牌。青泥黑猪属徽县老品种土猪,饲养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县委组织部通过聘请了县畜牧局的技术员对“青泥黑猪”采取科学配比、粮食饲草喂养和原生态散养的健康标准进行养殖,让猪的生长更符合自然规律,使得其肉质自然鲜嫩香醇可口,2017年1月16日“青泥黑猪”商标经国家商标总局开始公示。二是“互联网+养猪”新兴养殖模式,激发了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客户在淘宝店里付完定金,就可以领养一头佩戴上领养者专属的二维码的小猪,其生长环境全面网络可视化,借助安装在散养棚、养殖围网、繁育圈舍等地的高清视频监控,就可实时观看青泥黑猪的生长情况,饲养场会在猪出栏后将其宰杀,之后通过快递发送给领养者,而且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三是在做足原生绿色“青泥黑猪”品牌文章的同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污物处理及问责办法,并规范了以生态为依托的生态“绿色”品牌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相关操作规程,在促进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大环保力度,全方位地打造生态农业,实现精准脱贫与环境保护、生态发展的双赢。
主要参考文献:
1、新春走基层:贫困户变“股东” 作者:周者军 李文翠 《甘肃日报 》
2、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谈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作者: 胡光辉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23日 )
3、人民日报点评:精准脱贫要找准定位 作者:望 原《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