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项督导在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应用

   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应用

       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 黄秀巧  李巧环  陈怡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管理中开展护理专项督导的意义。方法:比较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内四科2018年1-9月实施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前后护士在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核查合格率。结果:科室在实施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后身份识别的缺陷率由实施前的56.2%降至13.70%,核查合格率从实施前的22%上升到100%。结论: 应用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安全医疗,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健词】护理专项督导;身份识别流程;给药、输液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目标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目标十是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医护人员操作前中后都要对患者进行床号姓名、年龄等进行身份查对,反问患者姓名,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如床号、姓名、年龄、手腕带或床头卡确认患者身份。为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应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但实际工作中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执行不够规范,缺陷率较高,核查合格率低,1护士难以做到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2018年1-9月,我们开展了护理专项督导活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实施护理专项督导前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查对行为620次,实施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后查对行为600次,对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核查合格率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1.2.1  成立护理专项督导小组 科室成立护理专项督导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带领4名科室质控成员,确定活动主题为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降低身份识别缺陷率,提高核查合格率,制定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监控记录表,小组成员定期、不定期抽查,每月不少于每人35人次并详细记录,调查未查对床号、反向核对患者姓名、年龄、手腕带、床头卡,频率及合格数。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身份识别缺陷率、核查合格率,时间为2018年1-9月。

 1.2.2 寻找问题的原因  通过实施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前调查统计,查找出问题的原因:①.流程不规范,缺乏日常监管②.床头卡为手写,字体小、书写潦草,查对时难以辨认。 ③.安全意识淡薄,责任心欠缺,习惯不良。④.地方方言存在沟通障碍,病人及家属配合欠佳。

1.3    实施

1.3.1  优化流程  形成制度  督导小组在寻找出问题的原因后重新优化流程,执行发药、输液前的身份识别严格按流程做到“一问二查”,“一问”是指护士每次发药、输液前反问患者或其家属,“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少岁”;“一查’是待患者或家属回答后,护士再次查对患者姓名、年龄与腕带及床头卡信息是否一致;“二查”是邀请患者或家属一起查对治疗单及药物与患者姓名、年龄是否一致。全科培训并考核,人人过关。参与对象为全体护士、实习护生。

1.3.2  改良床头卡  制作并用A4纸大小打印、1号黑字体,突出床号、姓名、年龄信息的床头卡,贴于床头床号标志旁,护士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站立直视状态下即可看清病人信息,方便查对。

1.3.3  执行治疗时实行三禁原则:禁止手抄治疗单,非抢救时禁止执行口头医嘱,禁止无治疗单、医嘱单执行各项操作1];要求信息科把打印治疗单上患者的姓名、年龄加大、加粗,方便查对。

1.3.4   制定目标,2018年9月30日止,护士发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缺陷率降低至25%,核查合格率达98%以上。

 1.3.5  护士长、带班组长根据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监控记录表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定期、不定期抽查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导、整改,检查监控记录表放于科内签阅栏上,做到人人监督,方便查看。对新护士、实习生在入科第一天均按身份识别标准流程由带教老师培训、考核;对年轻护士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对典型案例全科分析、讨论,在发药、输液前严格按照固化患者身份识别“一问二查”流程执行,形成制度。对存在问题持续整改,周而复始,以达到目标为结果。

2  结果

实施护理专项督导优化给药、输液前身份识别的流程后身份识别的缺陷率由56.2%降至13.7%(目标值设定为25%),核查合格率从22%上升到100%。活动后制订了发药、输液前身份识别“一问二查”的标准流程,形成了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确保了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促进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3    讨论  

3.1  护理专项督导注重持续质量改进,程风敏[2]等发现护理给药等操作前对患者的身份识别缺陷率达到46.71%.,在以往的护理质量管理中,我们按照传统的检查方法,并在每月进行讲评,但总是效果不佳,我们制定了检查方案及监控记录表,制定目标,通过护士长和组长的三查(平时查、定期查,随机查),能够准确客观的发现护士在发药、输液前身份识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反馈、督导,整改,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效的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3]。采取检查时间随机安排,遇到护士进行什么工作就检查什么,杜绝弄虚作假,有效避免形式主义[4]。降低了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提高了核查的合格率。

3.2  活动后制订了发药、输液前身份识别“一问二查”的标准流程,形成了制度,规范了护理行为,确保了患者安全和护理安全。

3.3  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各项治疗、护理过程的查对,实行了双向查对,开放性查对,促进了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提高了实施效果,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

4  小结  

     通过护理专项整改活动,改进和优化了发药、输液前身份识别一问二查”的流程,形成了制度,降低了身份识别的缺陷率,提高了核查的合格率;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安全的管理,有效保障了护理安全,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满意度。将终未质量控制转向环节质量控制,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有效性。使护理质量改进的目标更明确、更有科学性、更方便操作,且切实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福利  品管圈在优化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0(9):106-107

[2]程风敏,陈海啸,郎云琴,等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1):52-54

[3]蒲晓煜,崔小松,王羽  PDCA循环在给药前身份识别中的促进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4,20(19):111-112

 [4]刘庭芳,刘勇,梁立强,医院评审中追踪方法学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医院,2012,16(3):2-6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