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护士应用心理疏导在预防减少献血反应发生
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实践与探讨
苏云 山东烟台市中心血站
【摘要】目的 我国1998年颁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现了我国献血方式从有偿向无偿的转变,提倡无偿献血,从2018年4月1日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面叫停互助献血,互助献血作为无偿献血的应急手段,在中国存在了近20年,从4月1日起,除个别边远地区,我国几乎所有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将全部来自公民自愿的无偿献血 。公民无偿献血者多数是首次献血,在血液的采集过程中总有部分献血者往往会因精神紧张,献血等候时间长心情烦躁等因素,以致出现头晕,心慌,静脉塌陷,血流不畅或停流,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等,这既给献血者的身心造成痛苦,而且还会阻碍献血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又会影响血液质量。现对心理疏导在无偿献血中的实践应用,献血反应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提高公民对无偿献血的接受度。
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采取心理疏导的方法,对510名顾虑重重,精神紧张的献血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试验对照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对照组和心理学组进行组的区别。结果 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可以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结论 采血护士在工作中应加强心理疏导技巧的运用和护理理论的学习,熟练运用心理疏导技巧减少和防止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关键词】 护士;心理疏导;献血反应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采血车前咨询、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目前血站的献血点采血车主要设在市区繁华地段,人流量多,随机概率高,初次献血人员比例大,而且多数公民对安全献血不了解,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有些献血者由于恐慌、害怕、担心精神过度紧张、对疼痛反映敏感或者对无偿献血知识的缺乏而出现献血反应。本人根据在采血工作中,献血反应出现时的情况,分析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紧急处理和对症实施的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资料 选择 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的510名在流动采血车上的初次献血者,包括学生、军人、农民、自由职业者等各类人群,年龄18至55周岁,献血前严格按卫生部《献血者健康检测标准》进行献血者体格检查,男性283名,女性227名,我们随机将其分为2组。
1.1.1随机将510名献血者分为2组。
1.1.2对照组242名,在血液采集过程中仅给予一般护理,不做心理护理,包括核对、常规消毒静脉穿刺、采集血液、简单介绍献血基本常识,并在采血过程中加强监护,观察献血者接受操作时面部表情,以防意外,对出现献血反应者及时进行处理,对其在心理疏导方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1.1.3心理疏导组采血过程中除给予一般的护理外,并且采血环境管理安全优美雅致,工作次序井然设施齐全,空气流通清新,温度适宜,光照适宜个人隐私有保障,与献血者心灵沟通,如发生献血反映,工作人员应迅速、及时、冷静、果断不动声色处理,以免给献血者造成恐慌心里。常用心理疏导方法见表2,献血结束后,交待注意事项,24小时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献血后的食补,保持针眼的清洁,献血完成后嘱咐献血者抬高上臂在心脏水平以上维持5至10分钟,对献血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慰和体贴,观察献血后的反应。
1.2方法 选用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采血塑料采血袋,采血针头为16号,采血者均选择上肢肘窩部静脉,每人每次献血400毫升。
1.2.1观察项目 静脉塌陷、晕厥、采血量、静脉是否再充盈
1.2.2统计分析 用频率百分数描述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心理疏导评价采用检验t值分,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对比照组的献血反应明显减少,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方法的献血反应的比较
组别 人数 静脉塌陷(﹪) 晕厥(﹪) 采血量(﹪) 静脉再次充盈(﹪) |
对照组 242 62(25.6) 28(11.6) 31(12.8) 0(0) |
疏导组 268 23 (8.6) 5(1.9) 5(1.9) 18(6.7) |
合计 510 85(6) 33(6.5) 36(7.1) 18(35) |
u 5.15 440.9 454.17 438 |
P值 <0.01 <0.01 <0.01 <0.01 |
2.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分析得出结论,见表2。
表2心理疏导组的主要沟通方法
具体内容 |
语言性沟通 交谈:目的是获得和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发现影响献血行为的因素,针对其问题提供帮助;善于诱导、启发献血者谈话:由于每个献血者的性格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献血者都愿意与采血医护人员进行谈,采血医护人员可以根据其工作、年龄、性别、地址、天气等寻找话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与献血者聊感兴趣的话题,采血者要用标准化的护理语言,对不愿意交谈的献血者,以转移其注意力,加强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的宣传,真诚相待揣摩献血者语言和心理,诠释医护人员角色内涵,采血者在实际工作中自然表现出来,解除献血者的思想顾虑,使献血者有安全感,始终保持心情愉悦;献血者内心渴望赞扬,采血中赞赏献血者的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让献血者会拥有另一种快乐,使献血者精神不惶恐,减少献血反应。
开放式谈话: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与献血者交谈语言要文明,语调要温柔,态度要诚恳,对空腹献血者,让其进食少量甜点,喝杯温水,可有效的防止低血糖一起的晕厥。可以通过向献血者提问题,使献血者获得诉说心情与问题的机会,如:“现在感觉如何?”有没有头疼,胸闷,采血时针刺疼痛。“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选择与献血者相符的话题,也就是说“察言观色”,对答应具有指导性,对睡眠不足的疲劳 采血医护要肯定献血者的积极性,给于体贴、理解,取得献血者的信任,使其感到被关怀,劝其改日再,这样及减少晕厥的发生,有保留了献血者。根据不同献血者的性格类型及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分散注意力,同时注意观察献血者静脉皮肤颜色,皮下有无出血、塌陷、晕厥、采血量静脉是否再次充盈;
耐心的倾听: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会遇到一类献血者,他们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意见建议,采血人员安静倾听给予适当的解释,在采血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保持和蔼的态度和善意的微笑真诚相待自然表现出来,对献血者的问题应该给予正确合理的回答,使用美好的语言,护士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喜欢工作氛围,工作满意,可以使献血者从开始的献血的担心甚至是恐惧,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欣赏、被理解有安全感,护士积极的、赞赏的工作方式、可以减少不支持,冷漠的工作方式戴倦献血者,从而解除紧张心理了消除懊丧情绪及精神性应急反应的发生,减少了献血反应。
非语言性沟通 对献血紧张、手臂肌肉僵硬者,可以通过抚摸、握手缓解紧张,使其精神放松,减少献血反应采血护士技术精炼,进针方式速度要快,针头在皮下停留时间要短,拔针敷贴按压力以皮肤无凹陷为准。利用音乐的音频、旋律、和声、节奏等轻松愉快的乐曲在献血者脑海里所扰回环,使他们的身体感到在音乐中穿行精神兴奋,全身气血提升,人逐渐心平静,使血液得以流畅,让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一直在安详扩静的音乐气氛中,始终保持心情愉悦,让他们也会有付出的另一种快乐,让献血者极大的欢乐,感到欣喜;如献血者期待那样奇妙而陌生,使献血者与用血者的生命有着某种默契,它们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让首次献血者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献血成为固定思维献血者,使献血者精神不惶恐,减少献血反应。
3讨论
特别是首次献血者发生不良献血反应,多属于精神紧张,惧痛,心理因素或神经生理因素,献血前手足冰冷出虚汗,血管充盈很差,或者即使充盈但穿刺后立即“塌陷”没有血流。在我们观察中发现,心理因素是主要原因,采血时针刺痛亦可为诱因。
首次献血者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及对无偿献血知识了解缺乏,对献血存有疑虑和恐惧心理,见血后精神精张,表现出机体神经紧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广泛性、暂时性脑血流量减少而引起晕厥、静脉塌陷、疼痛刺激、晕针晕血、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血流不足、恐惧、焦虑,疲劳空腹、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而出现献血反应,其中心理精神紧张是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消除了精神性应急反应的发生,使采血时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静脉塌陷有25.6%下降8.6% ,晕厥由11.6%下降为5%,采血不足量12.8%下降为5%,而静脉再次充盈则有0上升为6.7%,P < 0.01,两组有明显差异,说明在采血过程中采取心理疏导可以降低献血反应,我认为心理疏导是无偿献血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4结论
笔者认为对公民无偿献血,特别是第一次无偿献血,采血医护人员献血前热情接待献血者,护士庄重的仪表,亲切的语言和微笑的服务,举重若轻地在谈笑间就能解释清楚献血知识,采血护士应当针对献血者不同的心里特点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启发、开导、鼓励献血者,用科学的道理,温磬的话语,诚恳贴切的语言,操作时精力集中,操作敏捷,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物品清洁消毒,采血环境洁净,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慎独精神,自觉准确地执行各项医疗操作规范,在认真选择静脉的前提下一针见血,热情的讲解献血基本常识,和献血者聊一些轻松的的话题,有意识地转移其注意力,使献血者心身放松增加其耐受力,减少紧张而带来的害怕疼痛,鼓励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捐献一份爱心血液,是生命的延续,献出的是对社会的一片善心和人道主义充满仁爱之心,点亮其他人生的明灯,可减轻献血时的恐惧心理,缓解精神紧张,减少献血反应,有益于献血者身体健康,又顺利保证了血液质量。这些都表明采血岗护士不仅要掌握输血医学理论与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护理道德修养,只不断创新,改进服务,努力实践“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对影响献血者继续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行为,和对保证采、供血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意义重大,对进一步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耿敬磊, 陈莉. 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的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