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形成性评价教学,促进高阶能力培养

融合形成性评价教学,促进高阶能力培养

马少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摘要:高校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是大势所趋,故对中医学专业的《方剂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如下探索:一肾气丸相关论文的书写;二学生分组对真武汤进行课堂讲授;三查找名方医案并进行分析。这三者均采用表现性评价,并在教学单元结束后将成绩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

关键词:方剂学  形成性评价  中医学专业   能力培养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以及学习发展状态做出判断,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持续评价,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1]。形成性评价不是作为评价手段赋予平时成绩以确定学生成绩的优劣,而是强调一种持续过程,这一过程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设立。

高阶能力是相对低阶能力而言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评价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总称。新世纪的中医学人才应该具备多种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逐渐形成的。为了对这些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我们在《方剂学》教学时选取了本校有着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执着中医信念和浓厚学习兴趣的中医学专业实验班进行了实践形成性评价虽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如果运用太过频繁,会降低学生的执行力,故我们在教学过程的不同时期选取了三种形式进行。

一、有关肾气丸论文的书写。

肾气丸是一首经典名方,虽扬名于《金匮要略》,但并不是张仲景创立,故又称为“崔氏八味丸”。方剂学教材中将其划分在补益剂的补阳剂,认为其具有“补肾助阳,化生肾气”[2]之功。讲到补益剂时,《方剂学》课程已近过半。历代医家对肾气丸的功效及分类的认识争议很大,常见的有三种观点:一温肾壮阳,二平补肾阴肾阳,三补肾助阳、化气利水。到底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让学生自行查找相关文献、梳理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书写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1  论文书写过程表现性评价表

评价标准

得分

字数达到1000字

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参考文献格式书写正确

语言流畅,层次清楚,中医名词术语表达准确,无错别字

有明确的个人观点,论据充分,前后呼应

在论文书写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通过输入“肾气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现代文献资料,培养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可以查找古代文献,发展其查阅图书资料的能力。在查阅资料,书写论文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且大部分同学的观点与教材并不一致,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材中所写内容的重新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立新观点、新理念的源泉,在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在此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与初步的探索。另外,论文书写中我们把能够用中医名词术语准确表达作为评判标准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

二、学生课堂讲授真武汤。

真武汤是张仲景创立的,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证,属于《方剂学》[2]教材中的祛湿剂。这时已经接近学期末,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已经心中有数。选择真武汤进行讲解,是由于1.在原书中该方主治阳虚水泛证和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这两者之间有何异同?2.方中芍药的品种及配伍意义争议都较大。当然,学生讲解,准备资料,不是单打独斗,首先将全班进行分组,每组5人,全组分工协作,如有人查找医案,有人查找原文主治,有人查找名家论述等,最后大家将找到的资料汇总、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对本方的讲述内容,并做成幻灯片,在课堂讲授时随机抽取组中的一人进行汇报。课堂讲授采用表现性评价,包括组员间互评及小组表现评价两个部分。

2  课堂讲授组员间互评表

评价标准

得分

查找文献,撰写讲课资料

制作PPT,参与小组讨论,做好讲课准备

3  课堂讲授小组表现评价表

评价标准

得分

知识点完整,没有缺漏,重点突出,难点讲述明确

资料翔实,引用恰当

PPT模版设计、版式安排、色彩搭配等

教态自然,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讲课有激情

在讲课及准备过程中,每名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需要查找自己所用的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得到能够讲课的内容;且由于每人准备的材料不同,要想完成全部讲课资料,大家沟通交流,对找到的资料进行取舍,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资料查询、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另外学生通过此过程,换位思考可以体会到老师备课的不易与辛苦。当然,在实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一轮在进行组员间互评时,由于分组是学生自由进行的,组员之间大多为朋友或比较熟识的,结果出现全部为满分。故在第二轮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全班随机分组的方法,并对评分进行了一些细化规定。

三、查找名医医案,进行医案评价

医案又称诊籍,指按规范记录病人疾病表现和诊疗情况的档案,由医疗机构的病案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保存。医案是医务人员翔实、客观记录疾病诊疗全过程的原始文件,是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资料。名家医案大多是医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用方案例,是非常珍贵的实践教学素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收集、分析、整理经典方、常用方、代表方的名医验案,让学生在名医的直接经验中感受中医药学的魅力。尽管只是间接经验,但对学生学方、知方、用方、记方确具有现实性意义。其实,我们教材中精选的每首方剂都是临床医家毕生的临床实践和用药体会的完美结合,本身就是名家医案。

虽然实验班的学生一年级入学即开始临床跟诊,但由于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化,跟随老师所看病种大多比较局限,再加上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理解还不深入,很多临床病例看完就如同水过而无痕;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常采用案例讲解,但多由教师自己寻找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参考,甚至有时有种“按证生病”的感觉,所以学生也是看完即忘。在实验班的方剂教学中我们建立了班级的共同信箱,选取了教材中的一些名方随机分配给每个学生,一人一首,让学生在古今名医医案中查找该方的医案5则,并对医案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用药加减进行分析,将其分析获得的资料进行汇总后发送至公共信箱。

4  医案收集过程形成性评价表

评价标准

得分

医案达到5则

医案评述是否到位,尤其用药变化的分析

中医名词术语表达准确,无错别字

学生寻找的医案,除了有按照教材上的主治病证进行论治的之外,还有很多引申疾病的治疗验案,如参苓白术散治疗咽痛、乌梅丸治疗肩背臂痛等,这些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方剂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方剂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和前面所学的“异病同治”进一步联系起来,让学生对中医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最后汇总的方剂医案资料均在班级共同信箱里,学生和老师可以自由查看,实现了资源共享,而这些医案亦成为学生日后临床实习、工作的信息资源。在寻找医案的过程中,亦训练了学生整理、分析医案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完成后,及时将表现性评价的结果告知每位学生,当然以鼓励为主。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中医传承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也是现行高校教学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85

[2]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42,260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