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明开展“三品一标”工作的
思路与对策
昆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李贵 鲁惠珍 江波 资定文
摘要: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由增产导向转向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日趋增强,发展“三品一标”已成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昆明区位优势显著,自然禀赋独特,大力开发“三品一标”工作,对推动我市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三品一标 问题 对策 昆明
一、 昆明“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昆明“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年平均气温16.5℃,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278天,气候宜人,农耕历史悠久,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从2003年开展“三品一标”工作以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始终严格把关申报材料审核和现场检查两道阀门,不断加强对获证企业监督检查,规范用标产品的标志使用。
近年来,昆明“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工作持续领跑全省,有力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认证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明显增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截止目前,昆明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企业(单位)308家,产品719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3家311个产品,绿色食品124家348个产品,有机食品23家50个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8家9个产品),种植业、渔业面积106898.12公顷,养殖业规模3910.64万(头/只/羽/群),总产量3044118吨,产值达797922.03万元。经过多年的实践,三品一标”工作已经硕果累累,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推进作用。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导向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没有把发展“三品一标”作为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的助推器,发展的方向和效果上存在参差不齐。二是投入问题。市、县级对 “三品一标”认证及监管的经费不足,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经费支撑,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只有富民、东川、西山三个县份明确了对获得 “三品一标”产品的奖励办法。三是队伍建设问题。部份县级机构人员业务不熟、人员变动频繁,制约了认证步伐及监管力度。四是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种植产品多、养殖及加工产品少;中小型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导致产品续展(换证)率低、产品用标率低。五是市场问题。昆明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产品基本上由王旗营及关上批发市场进货后直接销售,标志体现不明显,检测和追溯有限,产地和级别不分,多凭卖相和价格占据市场,质量参差不齐,获得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的价值没有被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导致其产品在市场端拉动生产的动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统筹,整体推进。昆明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探索新思路,以云南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为契机,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三品一标”的战略要务,将“三品一标”工作纳入行业发展规划,增设经费预算,注重绩效考核。积极探索“三品一标”奖补政策与资金规模,有效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和生产者发展“三品一标”的积极性。把“三品一标”融入到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投资项目建设中,建议作为考核和评价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三园两场”等建设项目的重要指标。
(二)严格把关,提升质量。全市各县区“三品一标”工作机构要坚持“严”字当头,严把登记审查准入关,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认真落实“检查员负责制”,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严格按照程序、制度和时限要求开展登记保护工作,确保申报单位及时领证用标。加大对获证产品的检查和抽检力度,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对监督抽检不合格及存在的问题产品严格落实淘汰退出机制,严格规范“三品一标”产品标签标识管理,严查冒用和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行为。探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措施,整体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平。
(三)创建基地,示范带动。要在安宁、禄劝、晋宁、宜良和寻甸等7个县前期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进一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注重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强化产销对接,促进基地与加工(养殖)联动发展。2017年石林县创建的6.66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玉米标准化基地的创建为我省绿色食品养殖、加工及绿色饲料生产企业提供了原料保障。重点推进以“石林甜柿”、“石林人生果”及“富民杨梅”等特色产品,开展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创建,积极引导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优秀持有人和登记保护企业示范创建。
(四)培育品牌,注重宣传。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将“三品一标”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的主要抓手,整体推进“三品一标”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正确规范标识使用,努力提升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展会平台,组织“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参加南博会、昆明农博会、绿博会、有机博览会及国内外促销项目,强化品牌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科普解读、生产指导及消费引导工作,为“三品一标”构建良好的市场营销平台和产销联动合作机制。争取把“圭山山羊”、“石林人生果”等产品加入到《源味中国》拍摄制作中,挖掘和记录一个个隐藏在农产品背后的昆明人浓浓的乡愁故事。引导和鼓励企业开设电商平台,充分利用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地标产品营销。积极推动行业内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三品一标”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确保“三品一标”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
(五)推动改革,寻求创新。依托“昆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信息平台”,大力推进“三品一标”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将规模化经营主体的农事操作、产品流向、质量检测等环节实施跟踪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把发展“三品一标”有机融合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机农业县等农业项目创建中,围绕化肥农药零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推行安全、优质、生态和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六)强化队伍,提升素质。健全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将“三品一标”队伍并入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统筹谋划,整体协调推进,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署和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业务支撑和技术保障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检验检测、科学研究等技术作用,为“三品一标”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三品一标”互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示范企业动态评估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成玉.中国优质农业发展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 李旭.“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思路创新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全,2014(3).
[3] 龚娅萍,朱海波.“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2(9).
[4] 吕丛.运城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5.
[5] 包贵珍,严永才,漆得安.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4(7).
[6]罗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
[7]高芳.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
[8]张玉香.新时期“三品一标”工作重心及发展重点.《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 (3).
[9]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
[10]梁志超. 国外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今日农村》,2002年第4期.
[11]张玉香.关注三品一标——扎实推动“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农业部,《农村工作通讯》,2012.
[12]喻法金,袁泳,沈熙.湖北省“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知网.
[13]李长健,徐立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具体对策研究 [J].贵州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0(3).
[14]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5]许俊丽,吕晓男,邓勋飞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16]胡定金,王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17]李振山.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科技通讯》,2005年08期.
[18]高宏巍,王南,刘东亮,孟和.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2).
[19]刘学锋,张侨.我国“三品一标”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