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绿成为最靓丽的“绿色答卷”
——记望谟县林业局先进事迹
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黔西南州东部,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县辖12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32.6万人,林业用地面积239005.39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9.52%;活立木蓄积891.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7.41%,属贵州省林业大县之一,先后荣获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经济林建设先进县” “全国油桐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贵州省望谟县板栗名县”等光荣称号。
如今走进望谟县,境内群山起伏连绵,山中树木葱葱郁郁,苍翠欲滴,山下河流小溪清晰见底,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
聚组织力量,建强产业发展“引擎”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保护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是党和人民赋予林业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任务。为完成这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县林业局党组织号召全县林业工作者要以塞罕坝林场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积极投身到建设绿色望谟、温暖望谟、多彩望谟、锦绣望谟、港口望谟“五个望谟”的工作中,为绿色发展和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加强组织自身建设,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建强党建战斗堡垒?县林业局党组织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学习党的知识、理论、路线、纲领,学习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通过系列的学习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地把全局干部职工培养成为一支作风正、业务精、效益高、思想过硬的战斗队伍。”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贤说道。
一年多来,县林业局培养走出1名正科级干部,1名副科级领导调整到重要岗位主持工作,2名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极大调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制度建设、政务公开等方面不断完善,在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上,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做真人、干实事、真做事”,近年来没有出现严重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强化主体意识,厚植绿色优势
望谟县林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加大新一轮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发展经济林基地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项目建设,紧抓造林护林“牛鼻子”,采取专业造林施工队伍造林、大户造林等方式,以绿色城市、绿色村寨、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重点,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生态修复,不断加大增林扩绿力度,让绿色进城、上路、入山、下乡。
近年来,全县先后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完成造林绿化任务80余万亩。全县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60万亩;板栗、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3万亩和21万亩;杉木等用材林面积达到50万亩;澳洲坚果、芒果等热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基本实现人均4亩林、人均增收8000元目标,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小镇、绿色企业。
为进一步营造“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文明新风,每年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县林业局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积极引导全县干部职工参与生态建设,呵护生态发展,投身到全县义务植树活动队伍中,在活动中,不仅提高全县干部职工的植树造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增强了单位之间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发展特色产业 打造地理品牌标识
走进望谟县平洞街道洛郎村,放眼四处眺望,满山满岭的板栗林映入眼帘,每一株板栗树上,鸡蛋般大小、带着刺儿的“金果果”挂了一树。
“看到种板栗的大户都发财了,全村每家每户只要有劳动力的,都会自觉地把自家土地种上板栗。”在板栗林中,杨昌宏有声有色介绍起村里种植板栗的情况。
杨昌宏是洛郎村村支书,也是一位板栗种植大户,他家种有板栗林110余亩,其中60亩已挂果,去年因板栗一项,纯收入就突破了2万元。 “这些都是除去人工费用以及各种管理成本后获得的收入” 杨昌宏喜滋滋地说到。
今年,望谟县委、县政府结合本县喀斯特地貌的气候和土地优势,经过调查研究,把板栗定位为“一县一业”产业。如何把望谟板栗这棵“树”培育成为“摇钱树”,县林业局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谋划并实施板栗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大面积种植,大投入提质增效,大范围建设示范园,不断扩大板栗产业基地面积,优化种植品种,促进丰产增收。2018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志(国际认可的地标),是中国板栗界第一家获得的国际认可地标标志,并创建望谟板栗中国地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局面,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全县现有板栗种植覆盖全县15个乡镇(街道),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4万余亩(盛产期约7.6万亩),年总产量达到2.8万吨,年产值达16800万元。在巩固好现有23万亩板栗种植的基础上,按照“加强基地建设、突出现有板栗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利用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植被恢复、产业基金等资金在平洞街道、乐元镇、油迈瑶族乡等10个乡镇(街道)建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板栗良种改接示范基地,力争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5万吨,板栗精深加工量达4.6万吨”。县林业局长张贤如是说。
强化管理促动,助推生态环境保护
如何解决建设与保护的问题?经过调研,县林业局结合林业工作实际,把脱贫攻坚与“护绿”工程结合起来,按照《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选聘1059名贫困群众成为生态护林员,每名护林员每年收入可达1万元。同时,通过发动贫困户群众参与生态建设,使之从生态保护中受益,逐步摆脱贫困。
为做强“护绿”工程,县林业局还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等公益节日进行生态保护方面的公益宣传,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绿化和生态保护意识,并在宣传的基础上强化管理。一是全面推行森林保险机制,提高林农及林业生产经营者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应对重特大意外灾害的能力;二是坚守林地保护“红线”,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有效地遏制了无证运输木材及偷漏税费等行为的发生;同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查处盗伐、滥伐林木、破坏公益林、非法狩猎、无证运输木材及林副产品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活动。三是落实防火责任人和护林员职责,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加强护林队伍建设,确保森林不受或减少火灾的危害;加强板栗溃疡病、杉木黄化病和薇甘菊的防(除)治工作,强化监测预报,及时采取抚育管理、清理枯死木和喷洒药物除虫防治措施进行联防联治;对全县古树名木建立电子档案,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挂牌,让每棵古树名木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正是全县林业干部职工“下定决心、坚定信心、诠释中心”,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大力实施“绿色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发展经果林,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如今的郁郁葱葱,向县委县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