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课堂教学改革浅析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 classroom teaching
刘芳 吕翠霞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刘芳(1985- ),女,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讲师,博士研究生,山东仲景学说委员会秘书。研究方向:中医临床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吕翠霞(1963- ),女,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仲景学说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带头人。研究方向:金匮要略文献研究。摘要:本文依托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从教育对象、教学条件、知识特点、社会背景等多个角度,浅析大学课堂所采取的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医经典知识传承的影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实现“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人材培养的最终目标,旨在探讨中医经典课堂“以人为本”的改革思路,为中医人材培养提供参考。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t this sta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adopted in university classroom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al objects, teaching conditions,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background.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 student - center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achieve " morality first, ability foremost,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iming to explore the reform ideas of " people - orien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 classroom,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学课堂;中医;以人为本
Key:Teaching reform;University Classro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ople-oriented
现代教育手段和改革方法层出不穷,各国各院校不同行业工作者,对此种现象的研究也日趋规范,但总结其主流趋势,仍是以新元素、新名词的大规模运用推广为主,如“M00Cs”、“翻转课堂”、“对分课堂”、“PBL”、“形成性教学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模式化运用。
诸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均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1980年美国高校开展的以学生为中心(SC)的本科生教育改革[1],即包含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核心观点,一直被各大高校所借鉴,但改革所体现出的问题,也成为后期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重点。如学校改革容易缺少整体规划,因缺少对教师的系统化培训,致使改革进展缓慢的问题。
我国现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除强调重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外,重视“学习”这一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通过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景互动等多种沟通方式,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室等先进设备,打破教室、课堂、课本等传统教学条件的限制。与此同时,借助以能力为指向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针对大学生的“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培养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
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宝贵经验[2],除改革带来的竞争性、趣味性以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学行为不合时宜的模式化运作、学生参与意识薄弱或“被动参与”现象、大学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化、造作性、垄断性和独裁性等[3]。与此同时,研究者提出了诸多设想,如为了充分适应和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网络媒体等先进科技手段,大学课堂教学活动逐步实现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共享,从个体经验操作走向智能系统集成,由经验式教育走向技术性教学[4]。有人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3],分析提出以“和谐大学”教学理念作为大学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策略的总纲,教师是大学课堂和谐教学的构建者,应唤醒学习的主体,进而解放教学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重在强调大学生是学习的责任主体,从而改变其线性学习方式,使大学教学内容回归大学生活,建立和谐大学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术自由文化环境。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结合中医学知识自身特点,对中医经典教学改革进行分析[5],提倡突破课堂范围以经解经,提出建立中医经典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建立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制度,中医经典教学实践基地等教学改革方法。
思考中医学知识特点,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不但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还受到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农学、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的影响[6]。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根源于实践,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故而在中医学知识的传承教学过程中,“经典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的表现更为明显,如临证医案学习,师带徒等稳定的传承形式经久不衰。故而中医经典教学内容的传承,具有高辨识度的理论实践性。另一方面,中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承,同样需要结合哲学及多学科知识的支撑渗透。“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元素,往往得益于专业教学体系之外的某一领域研究者,如对于学习者心理、学习记忆规律等研究领域相关方法的取用,将多个领域特色元素引入中医理论经典知识的教授,确实起着“他山之石”的作用。反之,以中医理论观点全面看待“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更能灵活合理地解决教育改革中反应出的诸多问题。
对中医教育者来说,首先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教育理念[7],熟练掌握传统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等的切实施行。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元素的推广运用情况,积极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如有人结合名老中医人材成长过程的经验,分析现今中医学本科教育实施情况[8],提出了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五年制本科采取“二长一短”学期和五年“八课堂五实践”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其教学内容改革,涉及到了人文、中医经典课程的开设、教材改革、注重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课程体系改革等多个方面。另如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分析运用[9]等,均以中医教育者独特的视角,不断吸收、融合、创新,形成适合本校本学科所授课程特点的,同时具有专业化、个性化特色的教学方式,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中医学人文知识的交流,达到除知识、能力目标外的“人格情感目标”,即实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提高。如有学者结合社会大背景,如一带一路[10]、社区医疗等国家社会需求,对应大学生群体不同需求、不同能力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学情,后采取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法,更加高效地传承培养中医学各类人材。
总之,中医学经典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大学层次高等教育者,应在熟练掌握传统课堂教学、师承口授的基础上,不断学习适应时代的医疗教育信息变化,不但熟知本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对社会各行业改革创新形式,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渗透融合,才能使中医专业的经典知识具有新时期的生命力。
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实践需求,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大学所学的思维、方法、技术,及如中医经典知识的不断运用诠释[11],均是学习中医的最终目标,其关键点仍是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性。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学习这一实践过程中,都在不断完善自我,教学互通,进而达到教育双赢目的。故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存在身份灵活转换的特点,如学生教辅岗位的广泛设立,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简言之,大学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不止为某方法的模式化运用,更应全面系统理解“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结合人类学习的规律特点,及当今教学条件、社会背景、大学生群体特点等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在知识学习趣味性、实用性的充分结合之下,最大限度激发大学生“向学”、“活学”的意识,只有准确把握“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相长,及时融汇不同改革元素,形成适用于当代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经典教学方式,实现中医学知识的现代化,中医学思想人材的传承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2]杨帆.教学研究型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渤海大学,2017.
[3]李朝平.大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09.
[4]杨聚鹏,梁瑞.大数据时代大学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8):111-115.
[5]艾华,林大勇,王树鹏,郭晓东.中医经典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04):690-691.
[6]孙广仁,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
[7]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5-36.
[8]章新友,王思民.对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01):33-35.
[9]李军昌,王文,王宗仁.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PBL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02):88-89+100.
[10]秦元刚.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医英语口译教学现状探究与反思[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4):21-23.
[11]邢玉瑞.诠释学与中医学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9):7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