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宜成教授从脾论治复发性针眼的经验
陈乃梅,何慧琴2,洪宜成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南京,210001)
摘要:本文介绍针眼概念,并且论述了祖国医学对针眼复发性的认识。洪宜成教授根据临床针眼反复发作患者的主观感觉及临床症状,将复发性针眼大致分为两种证型,即脾虚与脾热型,并根据这两种证型总结出自己的中医治疗经验。
关键词:复发性针眼; 脾; 洪宜成;
Experience of the Professor Hong Yicheng in treating recurrent hordeolum from spleen
Chen Naimei1, He Huiqin 2,Hong Yicheng2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 2.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recurrent hordeolum and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of recurrent hordeolum in Chinese medicine. Professor Hongyicheng divided recurrent hordeolum into two types, spleen deficiency and spleen fever,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ive feeling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hordeolum patients , and summarized his own experien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se two types of syndrome.
Keywords:recurrent hordeolum ; spleen; Hong Yicheng;
洪宜成,南京市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眼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洪氏眼科”传人,从事眼科专业近50余年,擅长中医治疗针眼、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底出血、视神经炎、病毒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科疑难杂症。本文主要讲述了洪宜成教授如何从脾论治复发性针眼。
一.针眼的概念
1西医对针眼的认识
针眼相当于西医学的睑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是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睑腺炎通常分为两种,如果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的皮脂腺(Zeis腺)或变态汗腺(Moll腺)感染,称为外睑腺炎,如果是睑板腺感染,称为内睑腺炎,大多为葡萄球菌,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眼睑腺体而引起【1】。临床上通常表现为眼睑局部的红肿热痛,眼睑可以触及局限性硬结,压痛明显,一般2-3日后出现黄色脓点。西医对于睑腺炎的治疗主要是给予局部热敷,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全身症状明显时,可给予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若脓肿形成者,不能自行破溃或虽破溃但脓液难以排出者,则行睑腺炎切开引流排脓术。但对于睑腺炎的反复发作却无根本行之有效的方法。
2中医对针眼的认识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如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又名土疳、土疡、偷针。该病名首见于《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在《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则对其症状做了更进一步的描述,书中说:“人有眼内眦头忽结成皰,三五日便生成浓汁,世呼为偷针【2】。”该病常由风热之邪客于胞睑,或患者喜食辛辣炙煿之品而得,《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针眼候》中曾描述:“此有由热气客在眦间,热博于津液所成。”同时《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中又阐述:“犯触辛热燥腻风沙火”或“窍未实,因风乘虚而入。” 中医对于针眼的治疗有中药、耳尖放血、中药熏蒸、针灸等等。
二 中医对针眼复发性的认识
针眼极易复发,清代《目经大成》中曾记载:“土疡俗号包珍珠,血瘀生痰火剥肤······此症世又呼偷针眼,生外睑弦上,初得但痒而肿,次则结一小核,乃作痛······一日罢,一日又起【3】。”南宋杨士赢在《仁斋直指方》中指出“其首尾赤眦属心;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轮属脾;而中间黑瞳如漆者,肾实主之【4】;”针眼病位在胞睑,五轮中胞睑属肉轮,内应郁脾,故胞睑疾病多与脾相关。脾主运化,主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两者通常是同时进行的。脾能将饮食物中的精微吸收并转输到全身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是故脾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血不足,五脏失养则机体正气虚。《内经·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易为风热之邪乘袭,而发为针眼【5】,可见针眼反复发作。复发性针眼患者多体质虚弱,其免疫力较常人低下,治疗上应提高机体免疫力【6】。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忽补之,”说明“脾”与人体抵御疾病能力之间的关系【5】,可见复发性针眼患者免疫力低下,可通过脾来增强患者抵抗力。李杲在《脾胃论》中亦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他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自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强调了脾胃对于增强机体机能的重要性【7】。临床多位医家采用健脾方法治疗复发性针眼,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例如:秦祖杰【8】采用三步法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针眼,结论显示三步法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针眼有较好的疗效,并能很好控制其复发率,补法以补脾益肺为主,予玉屏风散和补中益气散相加减。陈金川【5】采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复发性针眼,临床上结论显示托里消毒散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复发性针眼的复发率,托里消毒散中的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甘草均能健脾益气,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之妙用。
中医学同时认为,若脾胃积热,热毒内存,内蕴于眼睑,亦可致针眼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麦粒肿因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上攻于目,使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热毒上攻,壅阻于胞睑皮肉经络发为本病【9】。蔡寅寿教授认为针眼患者反复发作的内部原因同时在于患者脾胃积热的体质,积消热除,从而脾胃气血调和,热毒得消而肿痛自然不在,临床上治疗复发性针眼收效良好,能预防其反复发作,能从根本上解除患者的痛苦【10】。
三·洪宜成教授从脾论治的临床体会
洪宜成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易患复发性针眼的患者,通常与脾虚与脾热相关,脾虚更是常见。当脾气虚弱(脾弱型)或脾热未消(脾热型)的病人,一遇到外邪,无论外邪强弱,皆易引起针眼反复发作。是故洪宜成教授临床常从清脾与补脾两方面结合外用针眼膏论治复发性针眼。外用针眼膏为南京市中医院自制而成。具有疏风清热、消肿散结之功效,里面含有荆芥、薄荷、黄连、黄芩、黄柏、三棱、川芎、赤芍等,外敷于患处,药力局限于病变部位,且为膏剂,药效相对持久。
1 补脾
患者,男,6岁,患者近半年双眼先后出现霰粒肿3次,现右上眼睑出现麦粒样硬结2天,胞睑肿胀微红,疼痛拒按,平素纳食欠佳,二便调。伴见面色无华,神倦乏力,不爱活动。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右眼 针眼 西医诊断:右眼 针眼。治法:补脾益气,散结消滞。处方:黄芪15g,升麻g,柴胡6g,白术10g,党参10g,山楂6g,山药10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分2次服用。另用针眼膏涂于患处,每日四次,嘱患者每日早晚用热毛巾热敷双眼20分钟,饮食宜清淡,畅情志,避风寒,适当运动。
患者7日后复诊,查:右上眼睑硬结较前明显缩小,肉眼看不见,可触及,且疼痛较前缓解。家长诉患儿胃口较前明显变大,且爱出去跟其他小朋友玩,精神也比较好。继予原方14剂口服,针眼膏继用。
患者14日后复诊,右上眼睑硬结完全消失。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未在复发。
2 清脾
患者,女,46岁,南京人,4日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眼睑麦粒样硬结,伴红肿灼热,疼痛拒按,硬结逐渐增大,就诊时已如黄豆大小,因重力因素,眼睑略有下垂,白睛红赤肿胀,伴口渴喜饮,腹胀腹痛,带下黄,会阴部瘙痒,大便粘腻,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在过去一年双眼已反复发作3次,均行针眼切开排脓术,患者深受其苦,故来我院寻求中医治疗。入院诊断:中医诊断:右眼 针眼(脾热内蕴)西医诊断:右眼 针眼。治法:清脾泻热,散结消肿。处方:黄芩10g,山栀子仁6g,石膏15g,法半夏15g,白术10g,山药10g,芡实10g。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服用,另用针眼膏涂于患处,每日四次,嘱患者每日早晚用热毛巾热敷双眼20分钟,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畅情志,避风寒。
患者7日后复诊,查:右上眼睑硬结较前有所缩小,且疼痛较前缓解。白睛不红,患者自述带下不多,颜色微黄,大便较前明显缓解,小便色淡黄。原方去石膏,加陈皮10g。14剂继予口服,针眼膏继用,嘱14日后复诊。
患者14日后复诊,右上眼睑硬结消失,患者自述一切正常,无明显其它不适。六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未在复发。
四 结论
现代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生活起居无规律、营养不平衡(偏食、挑食)、缺乏运动、情绪不稳等等导致体质弱、抵抗力差,当遇到病邪则无力抗邪。近年来针眼发病率逐年上升,所涉及的人群广泛,从刚出生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会患此疾患,以青少年多发,反复发作,是眼科门诊的常见病,不仅给患者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困扰【11】,更是带来了许多的并发症,临床上常见如下:大的肿块反复压迫眼球更有可能产生散光,导致视力下降。炎症波及角膜,导致角膜的损伤。反复手术的患者,不仅容易留下瘢痕,并且破坏腺体,导致不可逆的干眼。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能引起眼睑蜂窝织炎、败血症及海绵窦血栓等【8】。由此可见针眼亦不可小觑。
是故如何避免针眼的发作,或者进一步减少针眼的复发率?困扰许多患者及临床眼科医生。洪宜成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发现及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认识到了脾在复发性针眼的临床防治中重要性。临床可根据复发性针眼的临床表现予以清脾或补脾,若患者伴见全身乏力,易疲劳,食少,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脉濡,乃脾气虚弱之证,临床上可予补脾益气,散结消滞之法来治疗。若患者伴见口渴喜饮,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色红,苔黄腻,脉滑,可予清脾泻热,散结消肿之法来治疗。中医疗法对麦粒肿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快速消除麦粒肿的症状,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还可调整机体的整体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麦粒肿的复发率【9】。药简力宏,且中药治疗安全性高,方法简单,不需要开刀,大大的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容易接受,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但从脾治疗复发性针眼,尚未有严格的实验研究以明确其治疗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堪兴 杨培增等《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京 第八版 69-70
【2】彭清华 李志英 谢学军等 《中医眼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第九版 95-96
【3】清 黄庭镜《目经大成》【M】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119
【4】(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5】陈金川 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复发性针眼临床观察 《河北中医》【J】2001,23(3)171-172
【6】 郭秉宽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3
【7】雷云霞 盛好 东垣《脾胃论》治诸疾学术渊源及理论特色 《四川中医》 【J】2018,36(8)33-35
【8】秦祖杰 杨洁 三步法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针眼疗效观察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10(3)53-54
【9】 沈钊雄 中医治疗麦粒肿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J】 2012,25(5) 75-76
【10】王爱华 蔡寅寿从脾胃积热论治小儿复发性针眼的经验 《四川中医》【J】 2017,35(11)13-14
【11】 陈燕 中医外治法治疗麦粒肿近况 《江西中医药》【J】2015,7(46) 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