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G20峰会文艺演出蕴伏的中国大型晚会的发展趋势
高志毅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济南 250014)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综合性大学舞蹈编导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YJC760031;2015年度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性高校舞蹈编导课程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M156。
内容提要:2016年9月4日,G20国际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峰会期间的文艺演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领域的最高成就,充分传达中华文化精髓。文艺演出中的八个舞蹈节目,对提升整场演出的视觉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亦透射出中国舞蹈的现状及其向着综合化、简约化、场景化、科技化、民族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趋势。中国舞蹈事业持续发展的潜动力来源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这些亦是艺术、文化、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必要保障。
2015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宣布:“2016年G20峰会将在中国杭州举行,中国杭州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的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2015年12月1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发出邀请:“我期待着明年9月在浙江杭州同各国领导人见面,共商国际经济合作大计。杭州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创新之城,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杭州2016年峰会将呈现给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
G20峰会是我国迄今为止举办的最高规格国际盛会。依照惯例,本次峰会期间将举办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全面展示中国优秀文化魅力,充分传达中华文化精神。为了创演一台“具有国际一流艺术水准、给与会各国贵宾留下深刻印象的综合性文艺演出”,杭州G20峰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艺术家、文艺院团进行专题策划。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所有与会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机构代表及其配偶莅临现场观赏演出,中国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了文艺演出盛况。
文艺演出由《春江花月夜》《采茶舞曲》《梁祝》《高山流水》《天鹅湖》《月光》《我和我的祖国》《难忘茉莉花》《欢乐颂》九个节目构成,曲(剧)目选取可谓贯古通今、融东汇西,涉及乐曲、歌曲、器乐、舞蹈、武术、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门类。整场演出无缝衔接、疏密有致,节目水准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在策划排练过程中,九个节目全部涉及舞蹈(最终演出涉及舞蹈的节目为八个),这是舞蹈人的骄傲,同时再次表明舞蹈在艺术门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整个排演过程,映照着中国舞蹈的现状,并且蕴伏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趋势。
一、综合化
舞蹈是一门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的艺术,也是一门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重感官接受的艺术,这本身便说明舞蹈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而G20文艺演出中的舞蹈暗示着两点实际操作层面的、更为具象的综合性趋势。
(一)影视导演的加盟
张艺谋作为文艺演出的总导演,其不仅在宏观上把握全局,微观上亦细致深入到每一个节目的策划、编创、排练过程中。舞蹈编导与影视导演的创作思维在节目的生发、形成中不断交流与碰撞,这为拓展舞蹈编导的创作思路大有裨益。
1.不同视角营造不同效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千古名句对于舞蹈创作有着极强的启示作用。尽管当代舞蹈编导或多或少在其创编过程中已然考虑角度因素对舞蹈效果呈现的影响,但囿于舞蹈本体的追求,角度问题仍旧不能全面贯彻到作品的每个瞬间。张艺谋导演在审查舞蹈节目时,真正以远、近、高、低、左、右等不同方向对同一节目进行考量,从不同视角发现瑕疵、发现亮点,发现隐藏并可开掘的玄妙。这种多维的观察和严苛的要求,不仅为电视播出寻找到最佳画面,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位置的现场观众的审美期待。
2.环境设计与焦点突出
环境对于抒发情感、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春江花月夜》演出效果极其壮观,除了舞蹈本身的精致细腻,整个环境的铺设为节目效果增光添彩。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清代画家石涛的诗作,是对《春江花月夜》最为完美的诠释。这并非古今大师的审美巧合,而是卓越不凡之人对环境与人物、环境与效果关系的精准把握。张艺谋导演的追求并未就此停滞,为了淋漓尽致地展现此节目的风貌,做到春、江、花、月、夜无一疏漏,特制了直径达五十米的巨型皓月漂浮于夜空之中,与舞蹈一同呈现于全球观众的视野,真实应验了那句“此景只应天上有”的神来之笔。
影视导演对画面焦点的重视对舞蹈创作亦具指导意义。观众的注意力有限,更多时候无法瞬间获取舞蹈作品的全部信息。影视画面的虚实关系值得舞蹈编导借鉴。《难忘茉莉花》有一处焦点突出的范例:所有舞者静止,并将道具——红伞前置遮面;唯领舞一人将红伞从关闭状态变换至敞开状态,动作舒缓飘逸、款款落落。这与影视技巧中模糊远景,突出中心人物或事物,强化视觉体验的立体透视如出一辙。诚然,焦点突出的技术运用于舞蹈,必须与舞蹈本体融会贯通,方能相得益彰。
(二)乐舞诗一体的回归
纵观中国舞蹈发展史,乐、舞、诗在古代一直紧密相融、互为依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宁宁在其著作《中国古代乐舞史》中,一直秉持“乐舞诗不分家”的原则进行研究和阐发。随着艺术发展的客观需要,历史的洪流迫使音乐、舞蹈和语言渐渐分道扬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欧建平通过研究指出,欧洲亦是在18世纪诺维尔时代,舞蹈为了专注于本体水准的提升方与语言完全脱离干系。各类艺术在各自的轨道上高速发展,然而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它们发展到一定水平,持续繁荣的内驱力日渐消弭,历史与民众的审美愿景再次对各类艺术提出了多元交融的要求。G20文艺演出中的《高山流水》于当下以一种复兴“乐舞诗一体”的姿态悄然登场,兼具舞蹈与武术双重特质的太极,糅合中国古琴、西洋大提琴的悦耳音色与摄人心魄的阵阵中国鼓声,当委婉悠长的中国名曲《高山流水》萦绕西子湖畔,耳际又传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童声诵读与轻吟,此情此景之扣人心弦,非“乐舞诗一体”而不能。
二、简约化
最为直观的舞蹈本体就是动作。从编导、舞者直至观众,对舞蹈动作的繁复程度均存在不同的见解。就目前的专业舞蹈人士而言,大家对动作的简约化追求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但是简约程度如何把握,如何才能简约而不简陋,如何解决简约却不失感染力的矛盾,G20舞蹈处理方式或给舞界一些启示。
(一)生活动作的择取与加工
著名的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曾说,“只有熟悉的陌生才能传达给人巨大的感染力”。以舞蹈本体简约之维进行解析,熟悉(生活)的动作是简约的基础,因其为人熟知,故无需做出过多解释;然而仅有熟悉(生活),不足以成为舞蹈,因其难以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亦不可能存在艺术感染力。《采茶舞曲》中的舞蹈,择取现实生活中采茶姑娘的手型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在手型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辅以不同节奏、不同幅度、不同力度等方面的处理,整个节目所用的手型表现方式多达二十余种。极其丰富而细腻的手部动作,传情达意间创造了熟悉的陌生,使得舞蹈具备了简约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效果,同时,亦体现了编导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技艺高超的创编能力。
(二)核心动作的提炼与重复
相对于《采茶舞曲》的具象再现,《难忘茉莉花》是一个抽象的表现性舞蹈,优雅恬静、窈窕漫步的花季少女体现出一种别致的江南韵味。舞蹈步伐的提炼是该节目的重点与难点。编导经过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立与破,最终将高吸腿、绷脚背、柔踩地作为该舞蹈步伐的三大要素。精炼的核心步伐因其具有颇高的艺术品位,方能在舞蹈中不断重复呈现达近百次而不令人乏味,正可谓“百看不厌”。《难忘茉莉花》的步伐设计与演绎充分体现了舞蹈本体简约化特征同时兼具感染力的提炼之要。
重复是简约化的一种手段,“百看不厌”的重复即达到简约而不简陋的理想状态。但即使历经艺术化的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高品质简约动作,是否可以重复得不简陋,还需综合考察多方因素。仍以《难忘茉莉花》为例,可以重复百次的步伐得益于微风拂过吹起华裳带来的飘逸动感,得益于百米舞台款款而行与西子湖畔远方景观的相映成趣,得益于妙龄二百风姿绰约此消彼长的满目琳琅。舞蹈本体简约化创生记忆犹新的意蕴,为了达成简约而不简陋的目标除却需要强化本体创作的才能之外,还需以更广阔的视域多维斟酌所处的现实境况。
三、场景化
G20文艺演出的场景格外迷人——西子湖面波光粼粼、莲叶接天荷花映红,湖畔柳丝舒卷、水杉峙立,玉带九曲晴虹卧波,黛色远山峰峦起伏……除却这些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岳湖四周与远山上的植被均被铺上层层叠叠、色彩斑斓的灯珠,营造出妙不可言的奇景。这些使得整场舞蹈节目大为增色。场景是当今舞蹈艺术发展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提升舞蹈美感乃场景重要功能之一。
场景运用包括人为创设与主动适应两种:
(一)人为创设
人为创设场景,即编导为了达到舞蹈作品追求的艺术表现,对表演场所进行合乎目的的物件增加或删减,构建富于个性而独特的表演空间。前述《春江花月夜》的巨型皓月是一例,《欢乐颂》则是更为显著的例子。《欢乐颂》是由150位青年男子表演的“泼水舞蹈”,为了使节目从男舞者本身即具备的矫健阳刚之自然品格提升至气势磅礴、场面恢弘之壮丽效果,导演组启用了菱形舞台的巨型装置——升降雨淋系统。升降雨淋系统由三组构成,分别高达6.9米、12.1米和18米,在《欢乐颂》节目进行时,依次从水中直耸云霄并喷云吐雾,从天而降的云雾与舞者们自下而上的泼水在半空中相连,水天一色。场景与舞者力量的汇聚,真实造就了气吞山河之豪迈气概。人为创设场景可以帮助舞蹈达成其本体欲为之却不可为或不足以为的良好意愿。
(二)主动适应
主动适应场景,即当舞蹈表演于任一空间时,表现出对所处既定环境自觉地予以充分的开发与运用。主动适应场景“客观上成为打破古典主义编导观念中所谓‘可舞性’的有效手段”。“可舞性”曾困扰新中国舞界数十载,场景的可舞性更是一个重灾区。于传统舞台与广场“可舞”乃不容置喙之事实,然而街道、花园、车厢、楼顶等处是否可舞则莫衷一是。G20所有舞蹈节目无一例外均需在水中表演,无论中国舞或外国舞,古典舞或当代舞,双人舞或集体舞,在保持应有特征风貌的基础上,全部节目必须主动适应“水中”的场景限定。事实证明,场景限定并没有削弱各类舞蹈的原有优势,反而激发出它们的多样潜质。《天鹅湖》能够在九个节目中脱颖而出备受瞩目,原因之一则是由“水上芭蕾”的场景限定带来的技术挑战与视觉冲击。足尖鞋遇水则软,软则难立,此乃难点之一;水下舞台青苔滋生,全脚站立尚不易,何谈足尖之方寸,此乃难点之二;以下肢动作见长之芭蕾,遭遇水之阻力以致足蹈不便,此乃难点之三。当特制足尖鞋、喷涂橡胶颗粒解决难点之一、二,不懈训练克服难点之三,《天鹅湖》卓绝呈现之际,艳惊全球虽属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场景的人为创设与主动适应并非截然独立、互不相关,事实上更多时候它们在舞蹈创作的不同层面同时发生作用。将大自然的物件或社会产物搬到舞台,或直接置身于某个自然、社会场景之中,由此观念衍生的“环境编舞法”开拓了舞蹈艺术的新领域。
四、科技化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舞蹈艺术腾飞注入新的生命力。G20文艺演出从装置、道具、音响、灯光……无不体现科技的支撑力量,其中尤为凸显的则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全息投影
《天鹅湖》美轮美奂,数十只白天鹅悬浮于半空中翩翩起舞,亦真亦幻、真假莫辨,强烈的纵深感与神秘感产生奇特的效果,令观者瞠目结舌。得此效果,全息投影技术可谓功不可没。全息投影使用特殊的屏幕(全息投影膜),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超高透明度,不仅能够晶莹剔透地高清晰显像,观众还能透过全息投影膜观察到在其后面的景物。经过数十次采集、上万道工序制作的视频素材,经由铺设在地面的屏幕向上衍射至全息膜,再现白天鹅优雅的三维图像,与站在全息膜之后真实的白天鹅舞者交相呈现,使观众得到穿梭于虚拟与现实双重世界的奇特体验。为了完美实现《天鹅湖》立体空中幻像与真实舞者的互动,隽拔的演出效果背后有着十分艰辛的付出。全息影像素材来自前期对舞者动作的拍摄与编辑,但是舞者在与最终呈现的影像互动之时,又需严丝合缝地模仿曾经的“自己”,手臂的高低、腰肢的角度以及表演的位置等不能有一丝差异,唯此方能呈献给观众一番无法抗拒的视觉冲击。
(二)发光伞
伞,是许多表现细腻甜润的江南风韵之舞蹈作品中常用的道具。除了可以营造意境、烘托气氛,它还是舞蹈本体创作的重要工具,对其个性化运用是衍展肢体的有效手段。《难忘茉莉花》以尊重传统、凸显人文为旨归,亦选择这一道具用以增强舞蹈形式美感。匠心独运之处在于研发将炫彩的LED光源置于伞架之中,通过与大环境灯光的巧妙配合彰显舞伞之美、舞蹈之美、意境之美。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面对伞面的材质、光源的色彩、光源的固定、电池动力持久性、整体重量等问题进行试验并逐一解决。发光伞有效提升了《难忘茉莉花》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在舞蹈进入高潮段落之时,环境灯光倏然关闭,同时二百把发光伞一齐闪烁,上下翻飞,加之湖面倒影的加倍功能,犹如千朵万朵火红的茉莉花绚烂夺目地绽放于西湖之上,场面蔚为壮观。
(三)无线FM传送音乐
G20文艺演出现场总面积约100000平方米,左右最远距离约260米,前后最远距离约500米。在如此之大的开放场地合理布置音响系统,保证听觉效果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先进的音响硬件与高超的调控技术缺一不可。巨大的演出场地造成演员在不同位置接收的音乐节奏不一致,声音延迟最大可达0.8秒,这对于舞蹈表演无异于一场灾难。为了避免延时,导演组采用FM调频广播发射机发射音频信号,舞者则身戴微型无线FM接收器,接收器独立供电且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稳定的音频信号经由无线发射与接收,保证了整场演出的顺利进行。
除了以上三点,升降舞台、全息车台、扇形投影、升降雨淋系统、充气月亮等均展示出当代中国领先的科技水平,科技开阔了舞蹈创作视域,更新了舞蹈创作观念,扩充了舞蹈创作途径,拓展了舞蹈表现手段,增强了舞蹈视听美感,为全面提升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民族化
文艺演出九个节目由六个中国曲(剧)目和三个外国曲(剧)目构成。其中舞蹈所采用的几乎全部为中华民族动作素材和传统风格。《难忘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不言而喻,即使《欢乐颂》节选了举世闻名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而舞蹈核心动作的提炼却来自中国传统生活动作——泼水。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类文化原本便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每个民族都独一无二,每个民族文化都不可替代,只有首先做到自尊自重,才能获得在世界文化中生存发展的权利。深具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在“全面展示中国优秀文化魅力,充分传达中华文化精神”的总体要求之下,舞蹈创作与表演以深刻体现中华文化底蕴为要义。
民族化是舞蹈艺术的生命灵魂。没有民族化,就没有真正的中国舞蹈艺术和世界上所有的艺术。G20舞蹈的民族化具体体现为:
(一)舞蹈形象民族化
舞蹈形象是运用人体动作创造出一种能够反应对象本质特征的、饱含主体情思、富于美感的飞舞流动的形象。鲜明的舞蹈形象具有典型性、直观性、情感性、动态性等特征。《难忘茉莉花》展现了烟雨蒙蒙中窈窕淑女的惹人形象,《采茶舞曲》展现了青春焕发、俏皮灵动的采茶姑娘的形象,《高山流水》展现了技艺精湛、志存高远的中国勇士的形象,《梁祝》展现了中国最具魅力的民间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形象……民族化的舞蹈形象不仅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更是诉说着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腾飞、艺术繁荣的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动作素材民族化
动作素材是舞蹈艺术的基底,舞蹈主题、情思的表达依赖于动作素材的择取以及对其进行舞蹈方式的加工与提高。动作素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即不同的舞蹈主题、舞蹈形象、舞蹈结构等其他舞蹈要素可与同一动作素材结合,反之亦然。舞蹈艺术的民族化体现离不开动作素材的民族化,动作素材亦是大众对舞蹈艺术直观的风格判断的依据之一。《难忘茉莉花》与《采茶舞曲》均采用了江南女子风格的动作素材,具有细腻委婉、婀娜含蓄的审美特征。相较之下,《难》重虚,《采》重实,以不同创作手法从不同侧面体现同一地域女子的多重风韵。《高山流水》则将融舞蹈、武术、戏曲于一体的“舞蹈化太极”作为动作素材,连绵不绝、刚柔并济的民族动作隐喻世界人民相知相贵的情怀。《梁祝》采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形神兼备、灵肉互融的美学取向再次向全世界诠释凄美的中华千古绝唱。
这些节目对于乐、舞、诗一体的意境追求和虚实相生的舞蹈表现方式,以及舞蹈主题、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无一不体现中国元素、中国品格、中国气派。G20的民族舞蹈不仅获得国人的赞叹,更是赢得来自世界人民的极力称誉,“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六、创新化
纵观整场演出,创新之处不胜枚举:灯光、音响、车台、全息技术、扇形投影、雨淋系统、水下舞台等等都在不断研发、攻克难关之后呈现喜人的创新之态。舞蹈之外的艺术种类与技术工种的诸多创新观念和创新实践均为舞蹈艺术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间接经验,有的则直接赋予舞蹈艺术实现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舞蹈创作与创新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舞蹈创作是一项具体工作,是指生产包含舞蹈主题、舞蹈体裁、舞蹈形象、舞蹈结构、舞蹈调度等多重要素的表现一定人类情感的舞蹈产品的过程与结果。舞蹈创新是先于舞蹈创作实践而生发的有别于常规的新观念、新思路,并进一步落实于舞蹈创作实践且产生具有质的飞跃或历史意义的作品。换言之,舞蹈创作重行为,舞蹈创新重思维;舞蹈创作包含创新成分,但即使摒弃创新观念仍可称之为舞蹈创作,而创新程度高方可成就舞蹈创作的佳品。厘清创作与创新的概念,才能在舞蹈创作领域准确辨析创新的能力与成就。
水上芭蕾《天鹅湖》是G20舞蹈节目中体现创新的最佳范例。誉满全球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作为唯一的国际化舞蹈节目入选文艺演出。从国际舞蹈界的视野观之,这是经典中的经典,名作中的名作,而在整场方才五十分钟表演时间的限制之下,对其进行改编势在必行。改编经典的必然要求给舞蹈编导提出了巨大难题,同时亦在客观上促生了创新精神。
(一)片段选取与结构调整
综合考虑有限的表演时间和充分展现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经典风范两方面,优雅脱俗的“白天鹅”和轻巧机敏的“四小天鹅”片段进一步被选定为表演内容。舞蹈结构最终确定为A-B-C三段体:A由一只白天鹅,展现《天鹅湖》原剧中清新飘逸、超凡脱俗之美;B由一只白天鹅幻化出24只小天鹅,展现芭蕾舞中精彩绝伦的下肢动作和小天鹅活泼灵动的天性;C两只白天鹅相对而蹈,象征着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互通,最终24只小天鹅与两只白天鹅共同起舞,寓意世界人民团结协作、共创共赢。节目从纯芭蕾舞的艺术展现逐渐昭示国际友好交流的政治理想。G20《天鹅湖》的重构向世人显现了中国编导的创新智慧。
(二)“四小天鹅”能量翻倍
“四小天鹅”是舞剧中的华彩片段,手手相牵、轻快跳跃的舞蹈形象地刻画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戏玩耍的景象。鉴于水下舞台以及整个演出现场的弘大场面,G20中的小天鹅扩容至24只。经由导演组审慎研讨,最终决定保留“四小天鹅”原有的动作语汇,并在此基础上着力进行舞蹈调度方面的创新实践。24只小天鹅们与舞蹈编导协同实现了从原先单一的“Z”形调度至圆形、双斜线、“V”形、横线与斜线流动等复杂调度的创新之举。改编经典并大获好评的《天鹅湖》说明了胆识亦是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时亦表明成功的创新之举不代表盲目地否定传统,完全摒弃传承的创新或将导致失败的结果。
中国杭州G20国际峰会已然落幕,其系列活动向世人展露了势头正劲的中国经济、中国文化、中国力量。文艺演出作为映现中国人文的一个侧面,在广受好评的同时,其蕴伏的中国舞蹈艺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值得每一位舞蹈工作者深思。一流的科技、一流的导演、一流的灯光、一流的服装……加之一流的编导,方才成就G20一流的舞蹈。蚍蜉难以撼树,螳臂不足当车,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单一门类的力量亦然。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不仅是舞蹈事业持续发展的潜动力,同时亦是艺术、文化、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