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补,扬长避短,发挥中医诊疗优势
——中医大学生对中西医诊疗方式之观察与思考
屈腾箫,过伟峰(指导)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摘要】目的:围绕中西医诊疗方式之异同,认为中西互补,发挥中医诊疗优势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方法:统计分析中医门诊病种,观察分析脑卒中医师构成、患者症状,对比分析中西医诊疗方式,汇总分析公众质疑中医的原因。结果:1.中医门诊病种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2.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首选西医。3.中西医结合有助于脑卒中患者改善预后。结论:学习中医经典,发挥中医独有的优势,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中西医诊疗特点,中西医互补,中医诊疗优势
2018年暑假,本人先后到河北省开滦总医院中医科、神经内科和唐山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脑病科临床见习总计5周。除跟师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围绕中西医诊疗方式之异同,从一个中医大学生的视角,探索发现中西医诊疗各自的特点,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中西互补、扬长避短,发挥中医诊疗优势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门诊病例数据统计分析
1.1中医门诊诊治病种多为慢性复发性疾病
开滦总医院是拥有120年历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内设中医科。本人在中医科主任王文鸽老师悉心指导下襄诊抄方,了解中医诊疗步骤和望、问、闻、切四诊方法,并亲自询问病史,领会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统计一周中医科4个诊室门诊病例数量,日均门诊量80-100人,患者就诊主要集中在上午,病种主要为糖尿病、脾胃病、肝胆病、妇科病(月经不调、更年期诸症)、咳嗽等慢性病及术后恢复调养,占就诊总人数的67.25%,主要采用中药汤剂治疗。唐山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4个诊室日均诊治150余人,病种主要为偏头痛、关节痛、脑供血不足、扭伤、哮喘等,主要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等方法治疗。
观察与思考:调查统计结果发现,中医诊治病种绝大多数为西医明确诊断的慢性病、复发性疾病。
1.2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远远多于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
唐山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空置率较高,病人较少,走廊空空荡荡,住院患者多为脑病急症患者度过急症期后进行康复理疗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一床难求,3个病区的走廊都因加床而拥挤不堪。
观察与思考:医疗服务应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核心,中医院病房必须满足患者的基本诊疗要求,在急症救治方面狠下功夫;同时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 脑卒中诊疗中西医对比分析
2.1脑卒中临床医师构成分析
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3个病区28名医生都是西医,其中有3人进修过中医。市中医院十五年前招聘了一批西医大夫充实临床,脑病科的中西医师比例大约各占50%,中医院的西医大夫均参加过中医集训班,且科室内部中西医之间每周进行业务交流。
观察与思考:见习初期的我曾误以为脑卒中临床治疗是以西医大夫为主、或者说中医大夫只是辅助西医大夫。随着实习深入,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更有利于脑卒中诊疗。
2.2脑卒中急危重症诊疗期间,中医没有缺位
如果仅考虑急危重症患者且有手术指征的,家属无疑会首选西医,开颅手术可以迅速除掉病灶保命,之后应用辅助药物或其他方式促进病人康复。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和中医院脑病科对于脑卒中的诊疗,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以核磁、CT等现代检测手段诊断,以药物输液、口服中西药物进行治疗。西医治疗脑卒中,除了应用维脑路通、胞二磷胆碱、鼠神经生长因子、低分子肝素等改善脑代谢、改善脑缺血的西药之外,都会根据患者病情加入血栓通、血塞通、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中成药物治疗;西医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他丁类降脂药、西比灵来改善脑代谢、扩张脑血管,同时应用脑得生片、脑心通、灯盏生脉胶囊等中成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药物相补施治,根据患者情况辅以推拿、针灸、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既丰富了临床治疗学,又促进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能够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观察与思考:中西医结合诊治脑卒中有助于防治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
2.3 中医讲究治未病,西医善于治已病
任何疾病的形成都有一个从非器质性阶段到器质性病变的渐进过程,现代医学(西医)善于诊治已病,即诊治已成形的疾病。仅从已病阶段比较,中医独特的诊疗优势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未成形的疾病,中医从系统性、整体性出发,讲究防微杜渐,防病、治病、祛除病根一体处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自古以来,中医就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灵枢》),认为只能守持已经成形疾病的不是高明的医生,《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明确表达了中医的这种主张。“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医的根本是治未病,即未病防病、既病防变。中药根据中风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治法。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辩证论治,灵活加减,做到辨病与辩证相结合,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我国中医药在干预中风先兆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并且副作用少,但缺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循证医学的依据。随着中医药科研的推进,如能够及时干预、有效预防脑卒中,显然比临床的急症救治更有利于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才是中医独有的优势。
观察与思考:中医药的现代化道路,需要自证科学性,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任重而道远。
3 中医虚位的原因思考
3.1公众对中医疗效的质疑
人们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即遇到大病重病,首选西医度过急危重症期,然后中医来收尾、调养,似乎中医只是西医的装饰品,如同啼鸣的公鸡(天亮不亮与鸡鸣无关)。也有一些人持无关痛痒的态度,认为中医对亚健康、养生还好,平日喝一些参汤补品,做做针灸、拔罐,确诊生病时马上选择西医治疗,痊愈后还不忘踩中医一脚,质疑其保健功能。
3.2 公众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
自民国以来,不断有人主张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弃,其中鲁迅《<呐喊>自序》中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因为被选入了语文课本,几乎尽人皆知。有人甚至把中医和玄学算命混为一谈,认为中医医生就是阴阳先生。有些中医为了宣传自己,鼓吹能看到人体上流动漂浮着的气,它们在穴位处汇总,又分开继续流动,如此玄幻的说法给古老的中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感觉只是巫医结合,毫无理论支撑。在技术层面,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独特方式诊察疾病,所用不乏蝉蜕等许多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是药材的药,再加上中医疗程长,所以虽然有数不清的病人被中医治愈,但是人们仍然质疑中医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可依赖性。
4 深入学习领会中医药的精髓,才能创新发展
余秋雨先生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47讲》一书中说“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族群,就是靠中医佑护下来的”,不要轻言废弃。钱学森先生说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确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钱老赞成中医现代化。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演讲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从文化层面分析,中医理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系人类文化之早熟品”,余秋雨《何谓文化》对此也有阐释,综上所述,我意识到深入领悟中医精髓,必须潜心学习经典。
中医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期间带教老师的谆谆教诲、患者的信任配合,让我充满学习的动力。2017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7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可见国家层面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健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2017.6第2次印刷)
2. 吴承玉主编,中医诊断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2018.2第13次印刷)
3. 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5
4. 郭博信,中医是无形的科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
5. 人民卫生出版社,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6. 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7. 余秋雨,北大授课—中华文化47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11(2016.10第14次印刷)
8. 余秋雨,何谓文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0(2016.6第6次印刷)
9. 瞿岳云,中医入门精要,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
10.李灿东,身在中医:走进中医的世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
11.林政宏,中医如何辩证(当当电子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0.3
12.刘力红,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017.12重印)
作者简介:屈腾箫,1999年11月出生,女,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立志研修中医内科脑病专业,本科导师系过伟峰教授。课堂学习之余,着重实践探究,医学调研论文曾多次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医学与健康学个人项目省级奖:《唐山市儿童应用抗生素情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年获河北省二等奖,《多发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附46679例临床病例分析》2015年获天津市三等奖。这篇论文习作是我假期临床实习的思考,恳请编辑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