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掌握科学知识

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掌握科学知识

顾成连  

科学课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是组织和指导学生认识自然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认识周围世界探索各种规律的过程。要使学生学好科学课,就要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寻求实验结果,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科学知识,形成对科学爱好和兴趣。

一:通过实验操作,掌握科学知识

实验活动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的。当然,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加强指导,要求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及所用仪器在实验中的作用。如在教学《食盐和水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的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向杯中倒入水,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学生观察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然后将食盐水倒入坩埚内,点燃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从而得出结论:食盐水加热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将水泥倒入盘中,往盘中的水泥加水,搅拌,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点燃酒精灯,给凝固的水泥块加热,水泥块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实验结论:水泥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不可逆变化。教师接着问:你能再举出几种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吗?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利用当地资源,寻求实验结果

我们学校是一处山区小学,北靠五莲,西邻莒县,各种矿石资源丰富。因此,再学习《认识岩石》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各种各样的矿石标本(有的需要家长帮忙),并且将收集的岩石起上名字。如:五莲红、五莲灰、石灰岩等等,并按硬度编号,表明产地,填写采集卡片。然后让学生按自拟研究步骤自由对岩石样品进行“全面分析”。有的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有的用盐酸测试岩石的反应(盐酸的使用教师在一旁指导),有的用小刀刻岩石的硬度。通过多角度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十几种岩石的名称,并能较正确的分类。大量的岩石标本,为教学提供了资源,培养了学生把握事物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利用小生物资源,激发探究能力

在农村,各种小生物比比皆是,像蚂蚁在校园内就能随意找到。因此在学习《来自大自然的信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群体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分工情况,上课时我在校园内挖了一个大蚁窝,在蚁窝旁边装上了一块玻璃,通过玻璃就能清楚地观察到蚂蚁的活动情况。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终于浓明白了群体动物的分工情况。明确了什么是兵蚁、以及兵蚁的特点;兵蚁一般个儿较小,肚子尖尖的,呈黄褐色或黑色,嘴中有毒汁。另外是工蚁,工蚁干活时,它在蚁窝口来回跑动,担任警卫,一旦有外敌入侵,有的去报信,有的跑上去咬住敌人,施放毒汁,任敌人怎样反抗也不放松。如果发现食物,工蚁马上放出信息,大批的工蚁将食物运回蚁窝中。这样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求知欲。

总之,科学课的教学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求实验结果,还要体现一个“动”字,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步骤,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才能显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小主人,才能挖掘学生潜在力,培养学生爱好科学的兴趣。

作者简介:顾成连 1980年5月参加教学工作,一级教师,教龄37年,自任教以来始终担任小学数学课程,2011年至今兼任科学、音乐课,每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中华少年》、《新课程》刊物上发表过文章。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