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河长制工作探索与思考
王 杰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水务局河长办,231600,肥东)
关键词:肥东县;河长制;成效;探索
2018年是肥东县深入推行河长制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的关键之年,肥东县紧紧围绕河长制工作“六大任务”,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打造河长制工作“升级版”,推动河长制向“见行动见成效”阶段迈进。
绿水青山生态优美是民生之福,也是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随着人口规模的集聚,治河任务越来越艰巨,集中表现为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湖告急! 重任伴随问题而来,肥东县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积极探索。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1.部门合力、衔接不够
河湖管理保护涉及不同行业、领域、部门。有时存在职能交叉,衔接配合不够,问题久拖不决,缺少牵头部门负责到底抓落实,未形成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工作格局。
2.“一河一档”不健全
形成“一河一档”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的关键,乡镇在填报“一河一档”的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工作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导致调查工作不到位,或是错报瞒报,使“一河一档”资料质量整体较差。
3. 缺少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政府在环境整治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但也要依靠群众、发动企业、社会团体参与进来,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目前,我县河长制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在抓,企业、社会团体、群众对水生态文明认可度、参与度仍然不高。
4.“一河一策”总体规划性不强
“一河一策”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河流一条策略,精准施策从而达到治理目标。但不能忽略了河流的流域性特征,例如肥东县县级河流二十埠河与三十埠河。三十埠河是二十埠河支流,三十埠河汇入二十埠河经南淝河最终流入巢湖。二十埠河在肥东县域内入河排口已基本完成截污,三十埠河正在整治中,但由于肥东县经开区和撮镇镇老城镇街区地下管网设计建设不规范,管网错接混接漏接时有发生,管网覆盖不全,有雨污水未分流或分流不彻底现象,导致三十埠河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二十埠河。这就需要在编制“一河一策”时,以流域为单位,不能分片、分块治理。
二、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九龙治水”不如一龙牵头,河长要甘作牵头之龙、责任之龙,统筹协调,督促推进。河长要牵头落实河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河长制会议,具体谋划思路部署工作,协调解决治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河长领导和组织作用。各级河长要深入责任河道,切实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问题,运用河长制的制度优势对跨区域的河湖积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各成员单位要在本级河长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形成合力,实现河长制到河长“治”破解“九龙治水”困局。
2.建立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河长不是官,责任重如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河流治理要先做好调查摸底基本功,需要在全面了解流域特征和河流具体数据的基础上,确立“一河一档”,根据“一河一档”确立“一河一策”,编制河流治理的可操作性措施和日程表。诸如“一河一档”、日常巡河、问题处理等工作,要加强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追责问责,建立健全考核指标约束,推动河长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进一步压实河长责任,杜绝河长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督促河长履职尽责。
3.加大宣教力度
加强河湖保护宣传。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电视等方式,广泛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报道,定期开展河长制进村(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学校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知晓度、参与度,向不文明行为宣战,让群众争做保洁者和抵制环境污染者,营造群防群治浓厚氛围。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4.实施流域综合治理
以流域为单位,委托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等方面,调查河流两岸畜禽养殖、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涉水违法行为等影响河流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同时摸清河流所属水功能区、水环境治理保护目标等河流控制性指标。树立全局一盘棋观念,在流域层面编制统一协调的流域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流域治理方案,定期举行的流域河长制现场会议,提高治污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升级河长制工作的几点建议及思考:
1.开展培训、提高能力
一是举办河长专题培训班,邀请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和专家授课,培养河长担当精神,提高河长治河能力;二是举办河长制业务培训班,培训各级河长办公室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细化明确其职能职责,使其准确掌握河长制工作总体要求、各阶段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三是组织赴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2.树立法治理念和思维。运用法制措施,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切实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让保护者受益,污染者买单,从而全面提升河湖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3.转型升级河长制工作思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生态增值为导向,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建设大美肥东的重要抓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升,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实现人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