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位为班级管理注入源头活水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南园中学吴学伟
小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已经普遍得到中小学班主任的认可。
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小组建设在班级管理和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论界已经有了共识。但是,据笔者所知,小组管理的各地实验多是虎头蛇尾,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和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长,学生一般会逐渐失去小组管理和班级管理的热情。生本意识也已经普遍进入到各位同仁的教育理念体系中。但如何让二者结合得更好,我认为,我找到了抓手。那就是座位。 “座位”涉及每一个学生利益,让班级管理、小组管理和每一个学生自身利益建立起一个紧密的联系。笔者改变以往的“秧田”式座位分配,把教室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划成8个板块。如下图:
但这种座位并不同于一些学校的面对面坐。座位分配一改以往的教师统一分配或按大小个分配改为按各组积分分配。即八个小组积分最高的组可以最先选择座位位置,依次类推。组内座位位置也是按积分顺序自主选择。这届学生基本都是城乡结合部独生子女,此类学生特点是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家庭中一直拥有优先选择权,两个孩子的家庭中孩子的选择也是城乡结合部家长优先考虑的,对孩子的欲望控制基本没有。这点本来是城乡结合部生源的缺点,在这里,笔者恰恰利用学生这一心理习惯,刺激每一个学生关注自身成长,关注小组管理,关注班级各项事务。这一方法因此为小组建设注入了持久生命力。
从初一到初三,学生对个人积分、小组管理、班级管理拥有的热情一改以往递减的趋势为递增。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从初二下半学期,基本已经只是一个旁观者,研究者,或者用郭思乐的语言“牧者”。
与之配套,必须改进班级管理制度。即实行学生全面自主管理制度。第一步,学生自由结组,教师本着入学成绩和毕业班老师评价微调,保证每个组成员构成实现异质组合,各组各方面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第二步,确定组名和组内人员分工。要求每组两个组长,两个计分员,一到两个监督员(视班级人数而定)。组长负责检查,收发各科作业及卫生、仪表、纪律各个方面,每个组长负责检查两到三人,两个组长互为负责;记分员负责积分本记录,两人轮流值日;监督员负责监督组长,记分员工作是否及时、公正。小组分工表示例一:示例二:
第三步,学生利用班会时间制定《班级公约》,教师可提供参考意见,要求涉及学习、纪律、卫生各个方面,且与学校规定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保持一致。第四步,按照《班级公约》,各组开展工作。第四步,每天第二节课间操结束各组互相检查积分记录情况。二号位置组检查一号位置组,依次类推,一号位置组检查八号位置组。第五步,积分全班汇报展示。先每日汇报,学生基本适应这种班级管理生活制度后(约一个月)改为每周末一节课汇报,之后再改为两周一汇报。第六步,按照两周全组积分排序,换座位。
在这种班级管理制度下,每个学生都各负其责,既需要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也需要监督、管理同组同学。为了全组利益,每个学生都需要竭尽全力,懒散者在组内会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和制裁。组内同伴的互相管理和监督比老师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监督,更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不良学习、生活习惯,更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成长的起点和步骤。学生的自立、自理、自律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还必须有配套评价体系。分为日常评价、周评价和特殊事件评价。日常评价是指学生在校时间每一分钟都在进行的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积分。包括最初施行的每日汇报制度。前黑板上固定位置画全班积分展示表“今天的我比昨天更优秀”(附件二),每个组的积分每天上下午的第二节课下课实时更新。后改计每组积分为计每个人的积分。周评价指的是每周班会课上进行的全班积分汇报展示。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是——小组,仪表加*分(减*分),***语文****(课堂行为、作业等《班级公约》涉及情况)加*分(或减*分),数学……(按课程表顺序汇报组内每个人的加减分情况),昨**分,今加(减)**分,共**分。全组昨**分,今**分。”格式汇报。,每两周进行一次全班汇报,各组成员可在汇报时质疑其他组计分情况。据两周全组积分排序,换座位。特殊事件评价指的是班级升旗,文明班值周,入团,甚至春游等集体活动一律按照一定时间段积分情况选拔参加者。(春游建议班委会借给想参加积分却不够的同学分数,后一个月内还清。)
同时,每个学生都自己有“家校联系本”,自己记每日积分,家长每天检查、签字,知晓孩子的点滴进步和退步,更好地和学校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家长、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学生评价成长体系。
学生计分本照片:图一:
图二:
周汇报班级积分表后附(附件三)。
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每个学生都找都能找到个人成长,或者说,获得成就感的适合自己手大小的能抓住小抓手,都能在其中获得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教师对于学生积分情况一定要心中有数,一方面严格督促制度落实,一方面努力使学生正确认识积分评比,避免琐碎计分和不正当竞争。
这一改变获得可喜成果:
①、教师基本确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
三年的研究、实践中,充满了惊喜:每个学生都有上进心,都追求成就感;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互相监督能力公正性很强;学生能够很客观的评价自己和老师,评价课题实施情况;学生根据班级管理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制定了《班级公约》,并进行了两次修订(《班级公约》修订稿后附)等等,使笔者从思想到情感都确信:只要教师抱定“一切为了学生”的基础观,“高度尊重学生”的学生观,完全可以放心的建立“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观。
②、学生在生本教育模式中受惠,获得全面的发展。
首先,真正实现了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评价者主体由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学生自主分组、自主制定并修正班级管理“第一号文件”《班级公约》、自主评价计分、自主监督、自主整理反馈意见。
其次,全体学生在三年的生本班级管理中普遍形成自立、自理、自律、自我发展的意识。根据毕业生反馈,实验班级毕业生在高一级学府中大多数担任班委会职务,这表明这些城乡结合部生源的孩子,在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等方面已经适应并跟上,甚至优于同龄其他孩子。
再次,实验班总评成绩在六个对比班中由第六上升为第二。优生也由初一第一次期中考试的年级前150名仅占12席,前20名一个没有转化为初三毕业考试时的16名学生进入年级前150名,3名学生进入年级前20,2名学生进入年级前10名。也就是说,学生成绩从总体到个体都有明显进步。
另外,试验班级在6个对比班中,分流人数最少,参加中考人数最多,共35人参加中考。两人考上市一中,十一人考入区重点。这项数据表明:实验班级与普通班相比,更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前途更有信心,信心更持久,这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难得和珍贵。因为生本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之享受”(语出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这是这些升上初中时本来对学习和前途没想法的城乡结合部生源学生,在这三年的生本班级管理管理实践中获得的最宝贵的成就。
附件一:《初一三班班级公约》修订稿(1)
一、进、离校:
1、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到校和离校,不迟到,不早退。放学后不在校门口逗留,及时回家。有病有事必须家长请假。
2、校服整洁规范。佩戴胸卡。头发、指甲合乎校规。共青团员戴团徽。全组做到各加1分,否则一人次扣1分。
3、骑自行车的同学一律在校门外上下车,进出校门及在校必须推行,应自觉将自行车摆放到指定地点,主动摆放整齐。
4、进校时,应主动向教师问好。
5、严禁将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带进学校。
6、进入学校后不许出校(非放学时间),遇特殊情况须经班主任同意并开据出门条,将出门条交传达室,经允许后,方可离校。
二、课堂:
1、 课前准备好课本,学习用品有序放在课桌正前方,书在下,文具在上。
2、 上课不迟到,因事迟到必须站在前门喊报告,老师同意后才能进入教室,下课后向老师说明情况。
3、 积极思考,遇到会回答的问题应举手示意。举手发言,声音洪亮加2分。
4、 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应面朝老师或发言同学。
5、 尊重老师,尊重同学,不打扰老师讲课,不打断同学发言。
6、 上课积极讨论问题,不说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7、 独立思考并及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8、 下课时先收拾课桌,准备下节课所需物品后再离开教室。
三、自习、作业:
1、自习课要保持安静,认真自习,不擅离座位,不随便进出,不准谈笑,不大声讨论问题,不影响别人,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违犯扣5分。
2、作业字迹要端正,行款格式要符合要求,要独立并保质保量完成,按时上交,老师批阅后要及时订正。作业优秀加2分。交白本组长和本人各扣10分。
四、课间:
1、不在教室内大声讲话。教学楼内应轻声慢步,文明休息,不得追跑打闹,不得大声喧哗。不做骂人、吹口哨等不适宜学生身份的活动。
2、在楼道内(含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走,注意礼让,不得拥挤,不在门口站立,不串班。
五、卫生:违犯扣5分。
1、各值日生每天应按规定时间(早晨7:40前、中午12:40前和下午放学后)和要求完成教室的清扫工作,做到卫生区内无死角、墙壁、地面、门、窗、暖气设施干净、无灰尘、无刻痕;黑板、讲台有专人负责;桌椅物品摆放有序。关好教室内和楼道里责任区的窗户。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校园、楼道、教室的清洁卫生。负责好自己在教室内所占位置卫生,垃圾入垃圾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品纸屑,不乱涂乱画,严禁从窗户扔杂物。
3、勤俭节约,健康生活。不在校内吃零食,喝饮料。违犯扣5分。
备注:没有加或减分说明的项目,必须做到,违反一次扣二分。
制定者:初二三班班委会
附件二:周汇报各组积分表示例:
附件三:班级积分表:
最后,要强调的是这一制度必须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彻底的生本意识,始终坚持按照积分评比结果排座位,才能保持学生对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热情。初一一个学期的适应之后,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少于对比班。教师实现了对自己和学生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