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深化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以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

豆利娟  马卫东  高秋霞  亢桂丽  吕红梅  白红涛

(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宝鸡   722400)

摘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发展重要力量组成,处于区域农业科研及开发第一线,对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问题是战略问题,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是贯彻落实农业发展战略的保证。如何立足我省农业现有人才队伍,积极探索人才成长的规律,建设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适应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十五”以来,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下文中简称“我院”)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在人才的运用和培养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目前,我院已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业务经验丰富、管理协调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但是面对全国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面对单位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仍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思考,现提出未来人才队伍发展的对策。

1、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十五”、“十一五”末期相比,我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明显提高,且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人才服务水平等显著提升。

1.1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人才结构较合理

我院在职职工9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8人(占职工总数的82.1%,比2005年上升了18%),技术工人17人(占职工总数的17.9%)。现有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7人,本科49人(本科以上学历由2005年的28.2%上升到2015年70.5%),大专8人。科研人员结构:研究员3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3.8%),高级农艺师1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0.5%),农艺师3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6.2%),其他23人。职工年龄结构:35岁以下22人(占职工总数的23.2%),36岁至45岁39人(占职工总数的41.1%),46岁至54岁26人(占职工总数的27.4%),55岁以上的8人。

1.2人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科研一线力量,绝大多数人才在科研或生产中起到了核心和骨干作用。“十二五”期间,全院共承担中省市科研推广项目30余项,审定(登记)小麦、甘薯、辣椒、豆类农作物新优品种11个,比“十一五”期间增加4个,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励10项、17项次,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和科普文章116篇,出版专著7部,15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科技产业稳步发展。

1.3人才培训不断加强

1)组织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积极联系组织职工参加公需科目、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

2)自主举办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职工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更好地为我院科研事业服务,我院积极开展“农科讲堂”,邀请领导、专家为职工进行培训。

3)外出培训: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

4)建设培训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实践教学及实践实习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5)举办科技论文交流:坚持每年年底开展科技论文交流活动,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并对获奖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和奖品,此举进一步推动了全院科技进步,促进人才的成长。

2、我院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目前我院各类人员共9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8人,占全院职工的18.9%,各类专家、人才8人,仅占全院职工的8.4%。从人员总量上看规模较大,但从单位发展的适应性需要上看,高技术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缺乏,真正具备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既有业务创新又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数量较少。

2.2人才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有人才外流现象。

我院在对人才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上,近年来在逐步改善和提高。但因我院地处县城,距市区较远,交通、经济欠发达,尤其对新引进的年轻人才的择偶造成较大困难。同时,单位的科研设施陈旧、工作环境艰苦、福利待遇低,与农业系统其它单位和专业院所相比,仍有不想适应之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致使没有完全做到“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调离、辞职等方式另行谋职的现象未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大量人才流失。2004—2015年,我院辞职、调离21人,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

2.3人才运用有待创新

近年来,我院不断深化改进人才制度,在领导干部工作民主化、规范选人用人标准、干部交流和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对人才的运用、管理上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然较重,现有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对人才的培养使用缺乏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人才使用未尽其才,培养的深度、广度不足,形式单一。

2.4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制度还不够健全

一是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我院新时期科研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用人制度,原有的制度还不配套,不能解决当前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建立。科学地评价考核人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评价考核标准,规范评价考核程序,有效合理运用评价考核结果。

2.5部分职工的素质和观念不能适应我院未来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院职工队伍素质是较高的,86.3%的职工受过高等教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职工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和农业科研发展方向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强业务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等方面存在不足,业务开拓能力、管理方法还不适应我院未来发展的需要。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我院地处县城,工作、生活环境较差,新进人才工资待遇不高;二是开展与外交流较少,职工认识社会及专业知识面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能力缺乏;三是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难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性;四是人才的自我补给能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自我补给能力不强。

3、人才队伍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院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国家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我院以“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为目的,以“保证单位发展”为目标,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结构、引进人才、转变机制等措施,不断提高人才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造就一支政治合格、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总量适当、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我院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3.1整合和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1)优化组织结构。合理设置科室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明确职责任务。按照岗位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

    2)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施,盘活现有人才。积极推进我院全员聘用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体制,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年轻优秀人才,重用想干事、能干事,有高度责任心,乐于奉献的人,发挥其个人最大的引领作用,实行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促进人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完善的招聘管理办法和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人才使用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灵活用人制度。

    3)着力选用一批优秀人才,组建强优势的团队。一是选准用好中层管理人员,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做好单位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二是精选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科技骨干队伍,打造一个课题由1名副高以上专家主持、1名以上研究生为骨干的科研攻关团队,促进我院多出成果,快出成果。

    3.2积极稳妥引进急需人才。从我院发展和创新的实际需求看,在自我挖掘和自我培养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外部人才或智力,已成为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建立人才引进制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特别是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拟定并认真落实人才引进计划,进一步明确引进急缺人才的类型、层次、专业、数量,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一方面积极从高等院校招聘引进专业对口、创新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着重充实一线力量;另一方面采用“借鸡生蛋”、“借脑生财”的人才引进模式,大力推进人员合作、兼职聘用、短期聘用各类专家、人才,使人才身在彼地而智为此地,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3.3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1)建立人才考评制定。根据岗位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立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和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分类考评制度,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为人才职称晋升、奖励、培训和承担重大项目提供依据。

  2)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探索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优秀人才奖励制度,科学设置奖励种类,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对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给予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促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3)完善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工作特点,健全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大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骨干人才倾斜的力度。

    3.4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和培养人才

    我院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不足的局面,应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1)加强人才培训。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联络,采取联合办班的形式,寻求合作,广泛开展各类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确保人才的不断成长。二是利用继续教育、农技人员培训等平台,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三是加强人才实践工作的培训,积极安排中青年人才承担项目,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人才成长。

    2)加强人才与外交流合作。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二是加强与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合作,开拓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三是加强与农民骨干合作,了解生产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通过以上三点的交流合作,使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与提升。

    3.5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1)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积极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团队精神,营造学术民主、尊重个性、勇于探索的工作环境,形成相信人才、关心人才、依靠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工作氛围。

    2)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积极贯彻落实我院文化理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鼓励创新的学术风气,努力形成相互尊重、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