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乡镇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山区乡镇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王宣怀

(浙江省武义县新宅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 武义 321202)

摘要:介绍武义县新宅镇的基本情况,分析该山区乡镇粮食生产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稳定粮食生产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为山区粮食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区乡镇;粮食生产;问题;应对之策

武义县处在浙江省中南部,新宅镇地处武义县南部山区,由原宣武、明山、新宅三个乡合并而成,辖46个行政村,全镇8384户,2.2万人口,区域面积18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其中:水田1.0万亩,旱地0.3万亩,林地面积17.8万亩。该镇在“生态立镇,旅游富镇,农业强镇,集贸兴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打造“养生新宅,自驾乐园”。新宅镇是个农业大镇,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已有一半以上人口离土离乡在外经商办企业或进城在厂打工,大量劳动力转移从事第二、三产业,在家多数为妇女和老人,如今的山区已是山多田少人也少。面对这样的形势,根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要求,以农技推广为己任的我结合山区粮食生产现状,把如何抓粮食生产,保证山区粮食安全进行综合论述。

1 山区乡镇粮食生产出现的问题

1.1山区干部群众的种粮意识淡化

认为山区种不种粮食可以忽略不计,那是粮食主产地区该重视的事。如果注重了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低,结果就会被重视发展特色产业的地方远甩在后面。现在市场都放开了,到处都能买到粮食,不愁没饭吃。农村留不住充满朝气活力的年轻人,“农二代”返乡意愿低,不愿意回去耕种父辈撂荒的土地。

1.2山区耕地呈现“荒芜化”、“非粮化”、“非农化”严重

山区地方的土地多数坡陡贫瘠,坡地搞种粮费劳力,风险大(遇自然灾害),成本高,产量低,收成少,村民宁愿外出务工挣钱,也不愿意种地,故撂荒的多。一些地方占用耕地,把良田改为育苗场、种植果园见效好;将农田改成生态农庄、农家乐、民宿,搞休闲旅游来钱快。 

1.3政府部门的惠农政策还不尽完善

山区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长期在外的人员逐步增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按农户户籍人口予以发放,在外经商办企业或工厂里打工的人也能拿到补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对于真正种粮人来说,补贴又是杯水车薪,在种粮成本高、种粮补贴费用上没有相应更优惠的政策下,没有哪个农户想单纯依靠种粮当大户,因为不能做赔本买卖。虽然县里也有种粮大户补贴政策,但稻麦复种面积需在50亩以上,山区很难有人达上。水稻政策性保险,粮食示范方里的农户受灾后,由于农民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理赔机制上,拨打保险公司理赔录音电话,不会按提示音进行操作,就连报案成功都是件难事,只有撂下电话自认倒霉。

1.4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

自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分户经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较大的工程缺乏劳动力,无人过问,导致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塘、沟、堰、坝无法治理,农作物灌溉面积大大减少,极大地制约了山区粮食生产。

1.5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偏低

山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素质较差,年轻的农民已基本外出务工,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新的农业科技农民无法接受,农技推广难以到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严重制约了武义县山区农业持续发展.导致粮食生产受到影响。

1.6 土地流转总量不大

对照县里农业发展要求,山区土地流转量还不大,主要原因:一是当前农民的恋土观念还是比较强,对土地流转还保持较犹豫的心态,宁肯荒芜也不愿流转。二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导致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目前农民种田不但不需要上缴任何税费,而且国家还给予农民各种补贴。三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农民承包地征用政策比较优越,农民看到了土地的潜在效益,怕土地流转后,影响政策享受。

2 山区乡镇粮食生产的应对之策

2.1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土地法有关规定,禁止乱占乱用耕地;进一步加强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武义县的粮食功能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标准质量农田建设以及水利、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积极发动群众,利用冬闲时间,全力做好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2.2加大种粮的奖扶力度,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

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严格种粮补助发放,提高种粮补助发放标准,把应该种粮而没有种粮农户的补助,加补给种粮农户身上,并形成相应制度,这样就能加大粮食的种植,保障山区地方的粮食自给自足。

2.3做到农技与农机相结合落实机械化插秧,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粮食节本增收

山区水稻要取得高产,由于光照原因,一定要增加落田苗,走多穗型途径。新宅镇机插的水稻秧苗是向建在本县平原乡镇的王宅镇仁村万亩工厂化育秧基地采购的,于是在秧苗订购问题上本人就指导农户由县农业局确定的12盘/亩增加至16盘/亩,手扶插秧机由于行距30cm是固定不变的,但株距是可以调节的,要求机手调到较小值20cm,即机插密度为30×20cm,还有提高插秧机的取秧数量,这样就可以增加落田苗数,做到了农技与农机的有机结合。

山区机插,关键是自己乡镇要有插秧机,平原的机手是不愿来山区进行插秧服务的,所以新宅镇政府就及时出台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对于新购手扶插秧机除农机购置补贴外,镇里给予补贴6000元/台,对于已往购置的补贴维护费每年1000元/台,对于机插示范方补贴50元/亩。2010年至2018年新宅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都是在工厂化育秧基础上实行机械化插秧与机械化收割,山区海拔相对较低的田块也是能实现机械化的。

2.4 加强农业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山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山区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低。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向农民普及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是农民的迫切需要。通过农民大讲堂、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出新一代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确保武义县山区粮食生产稳定。

2.5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确保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研成果,必须依靠基层农技部门的推广,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生产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应该适当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加强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建立推广服务网络,把试验、示范、推广结合起来,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促进山区粮食增产增收[1]

2.6 实行土地流转,确保粮食生产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根本体现,是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山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力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有效地保证了山区粮食生产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袁卫兵.金寨县山区粮食生产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在农业科技,2012(18):321.34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