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患沟通在神经病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赖玉洁,程媛媛﹡,犹秋香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疾病中心 401120
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号:81801071
摘要:近年来,医患矛盾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医患矛盾形式越来越严峻,有很大一部分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良好的医患沟通和交流不仅能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还能有效避免医患纠纷事件发生[1]。提高临床医师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临床医师,在大学理论课期间,只学过医患沟通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基本的医患沟通能力及技巧。本文结合神经疾病科临床实际,从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具备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医师出发,提出更合理化的医学教学方法,希望探索出一套对提高神经疾病科临床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有帮助的临床教学方法,将医患沟通纳入常规教学,并推广应用让学生在掌握理论技能的同时,掌握医患沟通的方法,增强实践性,为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患沟通 神经病学 临床 教学 探索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也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脑血管疾病往往来势汹汹,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因为导致脑血管危险因素多,常常合并其它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病等,临床上除了神经系统受损外还常合并其它系统和器官的功能障碍。这就要求我们神经科临床医师必须要对患者疾病有整体观念,检查、诊断和治疗都要结合全身情况综合分析,并对患者病情发展有一个正确的预判,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的病情的同时,更有必要交代可能出现的病情发展,以及患者的预后。医患沟通是在临床工作中,医患双方为了治疗患者的疾病,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医生和患者和(或)家属交流[2],医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3]。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内容知识点繁多,与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及神经心理学等基础内容关联紧密,其抽象、难理解也是医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在神经疾病理论教学中将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每一种疾病的讲解中,有利于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良好有效的沟通不仅仅能保护医务工作者自身,让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有清楚的认识,还能缓解患者的压力,消除误会。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应尽早培养,从医学生抓起[4]。我科实习生、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学中适当加入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如何讲述病情,如何把握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变化等内容,得到了临床实习生、研究生的普遍认可。每一批实习生、研究生入科后都会参加有关沟通技巧的讲座及学习。
一.医患沟通纳入神经疾病科临床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新的《侵权责任法》,医生在为患者进行有创或有风险的操作之前,医生应和患者及家属行术前谈话,谈话中应充分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处理预案,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理解、信任及授权[5]。传统的医学教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未完全涵盖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类的课程[6],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顺应实际的临床工作的需要,让临床医师能够从人文、伦理、法律等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中,通过沟通,让患者及家属知道治愈是“有时”的,目前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给病人以援助,是我们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远远大于“治愈”。“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安慰也是一种医学责任。而“帮助”、“安慰”往往必须通过沟通实现。
二、将医患沟通纳入教学的途径
2.1 以医患沟通模式纳入神经病学每章节内容中
临床教学已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在常规临床教学中教师讲授疾病的过程当作临床中实际治病救人的过程,打破常规的以课本为基准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结合讨论法、临床演示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探讨培养医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每一章节知识的同时将作为患者的感受、认识讲述出来,医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去了解患者,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对临床知识更加深刻理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2.2 .标准化病人的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是指经过专业训练及规范的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模拟患者的正常人[7]。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的病史采集和沟通交流方面训练[8]。临床教学中,通过营造现实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由丰富临床教学经验带教教师或高年资有经验的研究生来模仿标准化病人,通过标准化病人带教,训练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医患沟通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情境问题,设置疑难,引发思考,同时增加一些典型临床案例,缓解老师在课堂上实训教学的压力,也弥补了实训教学因为时间不足导致的教学疏漏,完成教科书知识的理解及临床综合分析的结合。通过SP教学,学生能切身感受与以往传统模式由教师以旁观者身份进行讲述、指导的感受完全不同,能更加直接、生动和科学使医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掌握[9]。Sasson 等研究发现,通过标准化病人的带教模式,可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加真实全面的考评学生,也可以让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换位思考,更加切身体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增加同理心,提高自身人文素养[10]。
2.3 教学模具的使用
神经解剖复杂难懂,神经科疾病复杂多变,在临床教学中,运用神经解剖教学模型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使医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并记忆神经解剖,把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增加了解剖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临床的实际运用,而且增强了神经病学知识的趣味性。医患沟通时难免患者及家属不能理解,我们在临床带教中运用了神经解剖教学模具,形象生动地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患者实际的病情,使抽象、难理解的病情更简单、直观、易懂,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及依从性,大大增加了医患沟通的有效性。
三.结语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医学教育的方向也要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对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将医患沟通技巧纳入教学,也就意味着临床医师自身要不断思考、不断求知、不断完善自己。将医患沟通技能教学模式应用到临床教学中,增强临床实践的可操作性,提高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克服进入临床工作的畏惧心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树立终身主动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树立正确人生观。全社会去营造一个真正理解、信任的社会氛围和医疗环境,也让医护人员牢记医学使命,恪守职业操守,把医学人文传播更远。
[1] 陶文娟,张金花,杨萍.影响肿瘤患者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应 对措施[J].西部中医药,2017,30(8):150-151.
[2] 刘树奎. PBL 在临床医生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中的应 用[J]. 中国医院管理,2014,34( 11) : 57-59.
[3] 张殷华. 医院政风行风建设的治本策略[J]. 中国医 院管 理,2007,27 ( 6 ) : 57-58. DOI: 10. 3969 /j. issn. 1001-5329. 2007. 06. 027.
[4] 李志霞,赵丽. 论加强中医院校大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培养的重要性[J]. 科 教 文 汇,2012 ( 27) : 143-144. DOI: 10. 3969 /j. issn. 1672-7894. 2012. 27. 081.
[5] 刘明远,杨光远.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 3) : 89-90.
[6] 袁伟伟,旋妮玲,陈志红. 我国医患沟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 医学与社会,2013,26 ( 6) : 26-28. DOI: 10. 3870 /YXYSH. 2013. 06. 009.
[7] Davis S.What is LBL and what is cases-based learning and how do they differ?[J].Medical Education,2016,87(11): 67-71.
[8] Stillman P L,Sawyer W D.A new program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of clinical skill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cad Med,1992,67(8):495-499.
[9] Whelan G P,Boulet J R,McKinley D W,et a1.Scoring standardized patient examination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ECFMG Clinical Skills Assessment ( CSA) [J]. Med Teach,2005,27(3):200-206.
[10] Sasson V A,Blatt B,Kallenberg G,et al.Teach 1,do 1...better:superior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senior medical students serving as standardized patient———examiners for their junior peers[J]. Academic Medicine,1999,74(8):93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