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合并慢性肾脏病2例回顾分析

           黑热病合并慢性肾脏病2例回顾分析

  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     刘永峰,杨学萍,董生荣,景舒梦,王小芳,苟伟康, 房浩亮

关键词:黑热病 利什曼原虫 慢性肾脏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由白蛉在节肢动物和哺乳动物之间传播。偶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胎盘或输血传播。人类感染利什曼原虫可引起皮肤利曼病,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和内脏利什曼病等一组疾病。本病波及全球 88 个国家和地区,近 3.5 亿人受其威胁,受害人数超过1200 万[1]。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地区为高发区,儿童和青少年发病较高[2]。本病的临床特点是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人被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白蛉叮咬后,利什曼原虫在巨噬细胞内转变为利杜小体,并分裂繁殖,富含巨噬细胞的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为主要病变场所,但小肠、睾丸、肺、肾、肾上腺、心肌及扁桃体常有巨噬细胞增生并含有原虫,肾小球系膜可有免疫复合物沉积[3]。可致蛋白尿、血尿。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较为罕见。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6岁,藏族。主因“腹胀、乏力、双下肢水肿1月”入院。查体:T:37.8℃、P;108次/分,R:22次/分、BP;110/70mmHg,体重:37.5Kg,发育正常,营养欠佳,呈慢性病容,皮肤黧黑,眼睑水肿,结膜苍白、贫血貌,腹膨隆,脾肋下6c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检查:血常规:WBC:0.17x109/L,RBC:1.42X1012/L,Hb44g/L,PLT:67X109/L,尿常规:潜血3+,蛋白2+,24小时尿蛋白定量942.40g/L。TP:50.5g/L,ALB:16.0g/L,A/G:0.50,补体C30.91g/L,C40.28g/L,腹部B超示:肝脏增大,门静脉1.3cm,腹腔积液,双肾弥漫性病变。胸部CT示:双侧胸腔积液。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阳性。骨髓穿刺示利杜体散在、易见,可见成堆分布者。入院后诊断黑热病,使用葡萄糖酸锑钠常规治疗后,临床病情好转出院。后间断随诊2年,尿常规示尿蛋白+,潜血-,肾功能无异常。

     2 患者,女性,5岁,主因“发烧2周”入院,于2016年4月就诊某儿童医学中心,查体:T:36.2℃、P;110次/分,R:28次/分、BP;96/51mmHg,体重:14.2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结膜苍白、贫血貌,腹膨隆,脾肋下4.0cm,质中,无触痛。检查:血常规:WBC:0.7x109/L,RBC:1.77X1012/L,Hb47g/L,PLT:31X109/L;肾功能:尿素氮 14.8mmol/L,肌酐 58umol/L;尿常规:蛋白2+;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03.8g/L;腹部B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杜氏利什曼原虫免疫球蛋白(Ig)G 抗体阳性,予两性霉素B(锋克松)常规治疗,体温正常,血常规三系升高后出院,后在我院间断随诊,血常规正常,肾功能无异常,尿蛋白2+。患者于2018-04-24因“呕吐1周”入住我院。查体:T:36.6℃、P;66次/分,R:21次/分、BP;143/77mmHg,体重:18Kg,患儿精神萎靡,嗜睡,发育欠佳,贫血貌,颜面浮肿,腹膨隆,脾脏肋下3cm,24小时尿量300mL。检查:血常规:WBC:3.99x109/L,RBC:2.30X1012/L,Hb65g/L,PLT:149X109/L,尿常规:蛋白2+,肾功能:尿素氮 36.1mmol/L,肌酐879.4umol/L,电解质:血钾5.8mmol/L,血钠134mmol/L,血氯98mmol/L,血钙1.56mmol/L,血清磷2.4mmol/L,腹部B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诊断“肾功能衰竭”,于入院后第二日患者出院失联。

      2.讨论

笔者回顾分析此2例病人,经正规抗黑热病药物治疗后,无发热,双下肢水肿消退,脾脏部分回缩,血常规恢复正常,黑热病治愈。但尿蛋白持续阳性,其中1例2年后,出现肾功能衰竭。但此2例病人因均未行肾活检,其肾脏疾病是否因黑热病所致,或为原发的肾脏疾病、或药物所致,原因不明。而黑热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本文病例数虽较少,仍可得出经验教训:治疗黑热病的药物,无论两性霉素B,还是葡萄糖酸锑钠,在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时,常规剂量未引起肾功能损伤,使用时应相对安全;比较其它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黑热病者进展至肾功能衰竭速度快,预后差,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为黑热病反复,或其它因素,病因不详;因此黑热病合并慢性肾脏病者,应力争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肾脏病病理改变,有利于肾脏病治疗,延缓肾脏病进展,防止肾衰竭发生。

总之,黑热病是一种潜在的致死性疾病,发病率低,易误诊,漏诊,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其进展至肾功能衰竭速度快,预后极差,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Desjeux P.Leishmaniasispublic Health Aspects and Control[J].Clinics in Dermatology, 1996, 14417-423.

[2]. 肖兴东,李建新,吴江.甘肃省陇南市440例黑热病人群分布特点及其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300.

[3]. 李梦东 王宇民<<实用传染病学>> 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111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