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研究乡村工业的力作---
评《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
张思思(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摘要:近几年来,对于中国乡村工业的研究硕果累累,多术研究都是基于1978年经济发端、改革开放这个这个特殊节点作为出发点,很少有学者提及或者热情关注于中国传统的经营以及与当代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这本书-《中国的经济革命》则是打破这一壁垒,努力使当代高阳经济与传统相接轨,而本书的评价也是完全肯定这一特殊视角,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本书的优缺点给与分析,进而对经济史的研究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乡村工业;高阳;纺织业
21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奇迹”激发了国际社会的想象力,让世人看到了亚洲最大、最贫穷的国家摆脱贫困步入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诸多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里,乡村工业由于为数亿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村收入、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贡献,成为拉动中国经济不得不研究的对象。本书就是一部致力于以高阳工业区为例来研究中国乡村工业的力作。
关于中国乡村工业有很多著述,例如于秋华等人的《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变迁》是以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历史源头为切入点,通过研究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变迁进程,探索历史传统积淀与现代乡村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此书是将乡村工业置于人类文明历史中,以探索其历史规律。彭南生先生的《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通过对近代世界与中国乡村工业的全面梳理与通透的分析,提炼出了“半工业化理论”,并系统分析了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半工业化的兴起与发展、中断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近代农村经济变迁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可谓是创新理论之作和研究乡村手工业的佳作。毕道村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乡村工业发展战略》主要分析了美国、荷兰等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工业所起的作用,以及我国出口导向性、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等乡村工业模式的利弊后,极力推出经济技术产品加工这一乡村工业主要模式,此书是为现代乡村工业找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论著。除了上述论著外,其它论著多集中讨论中国乡村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或者地方乡村工业的历史变迁,这些都为研究中国的乡村工业从不同方面来推进。日本学者-顾琳的这本《中国的经济革命-20世纪的乡村工业》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的经营实践与当代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把当代中国乡村置于一个世纪发展的轨道中,以高阳纺织区的历史为例,探索今天的乡镇企业的经营实践与中国的传统经营实践之间的关联。
一、主要内容介绍以及分析
本书分为上下篇,时间界定从20世纪最初十年的兴起到当代。除了序言和结论之外,本书一共有九章内容,上篇有前七章构成,分别是第一章:工业区的建立;第二章:高阳的企业家们;第三章:乡村织户;第四章:销售网络;第五章:共有资源;第六章:战时崩溃;第七章:从市场到计划-第二个增长期;下篇的第八章为:从计划到市场-第三个增长期;第九章:现代企业中创立的精神遗传。本书的最后附加了有关高阳工业区的分布图、外庄网络扩展图以及大型商号的外庄分布图和一系列例如织布工资等高阳各大工业区发展的图表。
高阳地处河北省中部,是居于当今中国毛巾、地毯、毛线以及其它纺织品领导地位的生产基地之一。在推动近代高阳织布工业勃兴的过程中,作者在第一章分析了三个重要因素发挥的重要作用:“政府和私人企业家、日本以放宽信贷条件供给原材料推动计划。”作者分析了在袁世凯的促进实业政策和早期高阳商人的努力下以及日本出口推动计划下这三者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来推动1908-1910年间高阳工业的突破性增长。1910年秋高阳出现了大幅度的跌落,直至1937年,中间连续不断的经济危机以及复苏,高阳工业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危机来实现复苏。作者指出1913-1919年期间,生存的新策略中最重要的商业创新是“直销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高阳商人开始在重要的区域市场中心建立直销代理处,最重要的技术进步出现在染色和整理工艺上”经历了1926-1930年的繁荣,1930-1933年高阳织布工业又一次迎来了危机,作者分析了这场危机中高阳工业的不如意发展形式以及对摆脱危机的探索。1934年-1937年是高阳工业新的繁荣,是聪明的高阳人在一次次危急中“不断革新技术再加上当时市场变化的综合结果。”这是作者划分的高阳发展三阶段的第一发展阶段,接下来的论述也基本按照作者划分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它们分别是:从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夏季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后1953-1954年决定实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阶段和1978年经济改革开始至今。
袁世凯的技术转移运动为乡村工业创造力增长空间。一批具有创业远见的小城镇利用这个机会创建了中国最有名的乡村工业区。第一批企业家新技术与新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为后来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开办企业树立了榜样。在论述高阳早期企业家时,作者非常欣赏韦伯的论断,认为:把中国的企业家文化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放在高阳企业家身上并不适用,高阳的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一些定义文化特征结合的产物,而是当地商业和工业体系历史发展的结果。作者在第二章考察了例如杨木森以及他的商号蚨丰号等第一代高阳企业家的活动,利用几家商号的历史为代表向读者勾勒出早期高阳工业的发展模式。高阳在第一个发展阶段技术、营销和组织的革新使得其发展辉煌,高阳最成功的商号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布线批发起家的,第二类是从织布或者染色的作坊成长起来的。第一类是高阳具有悠久历史和引来投资巨额,第二类是相对的新手,然而第二类却领导了高阳工业的第二次增长。作者通过早期著名的商号的发展来揭示这两类商号的发展来勾勒高阳早期工业的发展。
第三章作者主要论述了巨大的乡村织户队伍,首先作者分析了高阳的家庭式的作坊经营形式,作者比较详细的分析了这一群体,从拥有一台织布机的家庭到拥有多台织布机的家庭的雇佣工等都给与了关注,作者也分析了家庭作坊中的性别分工,指出男性发挥了顶柱作用,作者并紧接着指出:“从女性为主的家内纺织体系转变为男性组织的家庭作坊体系在华北地区的新兴的纺织中心都很普遍。”本章的最后作者分析了中共早期进入高阳地区发展不如意的原因在于高阳工人的的发展状况并不会使共产党组织相反这种相对好的工业区内是极其团结。
第四章作者将考察20世纪30年之前的纺织销售情况,寻找两大问题的答案:“第一,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棉纺织市场是如何组织的?第二,从商业的角度看,商人们是如何设计销售策略来促进货物的销售?”作者首先分析了华北的棉织物市场,论述高阳商人是如何一步步紧抓市场机会和遇到的竞争者并且怎样打败这些竞争者,尤其是如何与洋货竞争。除了打败竞争对手,高阳商人又是如何扩大自己市场呢?作者指出从高阳商人的销售数据来看,很符合施坚雅的静态空间体系来分析高阳商人是如何通过一个嵌入的销售结构来促进产品的销售。高阳商人采取的是控制一个有外庄组成的分销网,外庄的选择是关键。作者分析了辛集这一个外庄选择的理由以及发挥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高阳的外庄从华北市场扩散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在谈到高阳纺织品是如何与洋货竞争的问题上,作者以张家口为例来分析高阳织布业的成功。关于销售策略,早期的高阳主要是模仿洋货来促销自己的商品,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高阳纺织商品的销售,但也使得高阳商人与国内一些工厂以及洋货销售代理的关系十分紧张。作者指出高阳人的这种盗版行为与当代纺织业所遇到的麻烦是相似的,通过分析当代织布业的压力与策略来证明这种相似性。20世纪30年代,高阳商开始转变这种销售策略来强调产品的国产身份,作者指出:“这种转变是对日益高涨的抗日民族主义情绪的回应。”伴随着早期的盗版销售策略和后来的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销售策略,高阳人才能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才能在与洋货的竞争中国立于不败地位,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网络,不断地增加利润。
19世纪90年的后期,中国普遍掀起了中西商业对战的新思潮,一份高阳早期的商业活动记录上显示了早期高阳的商会们也积极响应这一新思潮。作者在第五章探讨了高阳的地方精英是怎样为高阳发展与政府博弈,高阳商会的创始者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的创始人都是完全以商业为谋生手段,大多只受过几年私塾教育就开始从事商业,他们额外的知识都是在商号做学徒时学到的。”高阳商会的创始人是决心要复兴纺织业的,他们致力于建立培养技术人才的训练学徒的夜校、多次请求税收优惠的活动、请求降低铁路运费等。高阳商会之所以会发挥出如此大的作用,作者分析认为主要是:地方竞争性精英群体的软弱和最高当局的频繁变化,商会致力于建立的制度和机构养育者工业区,一直到抗战爆发。
1937年日本的入侵导致了工业区的生产戛然而止,整个战争期间这个曾经的织布工业区成为了抗日的中心地带,几乎所有的工厂、作坊和批发商号的营业都终止了。第六章作者主要分析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工业区的崩溃、战时的恢复生产的尝试,以及这件事件揭示了高阳的生产体系一种怎样的内在机制。作者首先分析了战时高阳企业家们的转移行为和乡村纺织者的留乡,虽然日本统治者鼓励本地商业,但是销售网的破坏以及大批企业家的出离都使得日本统治者的努力失败,抗日力量恢复织布业努力也失败了,正是因为战争,北京、天津由于大的原来高阳企业家的转移而出现了良好的纺织业发展。
在战争之前,高阳工业区发展的框架特点是存在一个相对较弱的政府,这个政府很少对独立企业和个人实施额外的经济限制,战争期间制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党和政府组织,在高阳进入第二个增长阶段时,政府组织开始在织布工业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作者在第七章主要探讨了政府是如何克服之前和战时遗留下的例如棉纱紧缺、织户们大都卖了织机等障碍,通过贷款等方式如何恢复高阳的织布工业,这里面牵扯到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对私营和家庭纺织的限制。第八章和第九章作者分析了经济改革时期小规模工业的恢复的机制,主要有人才的招募、劳动管理关系、乡村和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互动、私营企业等的发展,这种机制一直延续至今使得高阳工业成为了乡村工业的榜样。
二、研究视角以及理论的突破
作为近代乡村工业最为最为典型的区域之一,高阳乡村工业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的关注。彭南生提出“半工业化”的理论来论述高阳等地乡村工业的发展。冯小红通过对高阳织布业的研究,提出来“高阳模式”这一概念。顾琳则是一方面引入“工业化”的概念,从理论高度进行论述,另一方面,利用历史的视角将高阳工业划分为三个不联系的增长阶段,从历史上乡村工业的发展来理解当代中国的乡村工业。引入这一概念,将高阳作为一个工业区来考察,研究高阳工业区内运行的社会关系、商号之家的彼此联系、经营者和工人的相处、组织制度的类型、政治体制的变化对乡村工业的影响。作者的结论为:“乡村工业是一种可以替代“城市集中的大生产”的生产方式。”
前面提到顾琳将高阳工业划分为三个不相关的阶段,在论述这三个阶段时,可以看出作者在有意打破经济史研究中的“二元经济理论”范式。“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后发展国家从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将经济划分为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现代经济部门具有技术设备精良、高生产率高工资率的特征,而传统部门表现出技术落后、低生产力和低工资率的特征。落后、小规模的乡村工业部门将会被大规模生产单位代替。在这一理论推动下,经济史的研究很容易陷入对大规模经济的关注而忽视小规模的乡村工业的关注和研究。
作者以高阳纺织业为例对上述经济理论提出质疑。顾琳学者细致地考察了高阳地区企业家和私营个体的经营活动以及占到70%-80%的乡村织户的生产组织形式、销售网络、共有资源、管理关系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高阳纺织业从原材料获取到组织生产再到产品销售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全貌,从而探究出高阳的竞争优势在于制度因素,而非一般的自然或者资源优势。商人的积极推动、制定的销售体系以及人才的引进培养都是促进高阳织布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高阳的企业不仅拥有生产成本低、商会发挥及其大的作用的优势外,更是一次次在技术上创新,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市场,从而打败了同质的周边、国内甚至国外竞争者,直到今天,高阳纺织业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因此,“二元经济理论”中的大规模的生产终会替代小规模的生产,至少在这本书里的观点提出来质疑,把高阳纺织工业的历史勾勒地如此详细,也是作者为了打破经济学界好多研究范式吧。
三、优缺点以及建议分析
(一)材料丰富且扎实
顾琳女士的这本书在最后附上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和索引的数量竟然多达44页,不仅有中文参考还有日文和英文参考,中文参考主要有一些著名学者关于在经济史或者高阳纺织业的论文、书籍,还包括大量的档案、报纸、商会报告以及高阳及其附近经济调查;英文主要有国际上普遍或者先进的经济史论文、书籍,里面包括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经济史理论,这也是作者全文都是把高阳纺织业置于国际经济研究框架里去分析的结果所在。日文主要是当时抗日时,日军留下的高阳地区以及附近的调查报告以及日本学者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成果。
这本书是顾琳骄教授20多年的心血,为了完成这一著作,顾琳女士多次从日本回到中国,对高阳的纺织业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因此包括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口述史料,主要采访了战前曾经参与过纺织业的工人、后辈对于自己祖先的记忆以及工厂管理人对于历次技术革新的介绍等。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作者想为企业家发声,但是高阳历代企业家们所留下的史料并不度且好多账簿、会计报告都荡然无存,但是作者都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其它途径尽可能地重建小规模商业企业历史。
(二)以小见大
顾琳教授的这本书虽然只是关于高阳地区小企业工业史的研究,但是实际上却为读者呈现了一副中国早期乡村工业发展的生动画卷。作者运用经济发展、社会学等理论,以比较宽广的视野将高阳工业放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研究框架中,对高阳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乃至乡村工业对拉动经济发展的研究分析得十分透彻,是一部以小见大的研究乡村工业的佳作,就像本文最后加尼福尼亚大学-彭慕兰教授所评价的:“顾琳教授论证是宏大的,但同时又是非常具体的。当一些学者从理论上将中国最近的工业增长和前工业化社会的某些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顾琳教授则是提供了一个跨越20世纪的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案例。”
(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本书虽然从三个阶段来论述高阳纺织业的发展,将高阳纺织业置于国内甚至国外经济学研究的框架中,作者也试图从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中找到高阳工业的影子以及合理性,但是高阳工业真的如作者所言符合或者一点也不西方经济理论吗? 虽然作者花费了巨大的功夫和心血去考察高阳的工业,从生产组织形式、销售网络、共有资源、管理关系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了高阳纺织业从原材料获取到组织生产再到产品销售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全貌,但是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性?高阳工业并不具很大的普遍性,并不能很好地代表中国的乡村工业?毕竟作者在论述好多问题上,例如高阳的商会创始人因为地方竞争性精英群体的软弱这一因素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全国普遍上地方精英并不会像高阳商会的创始人一样来自地方政府或者其竞争对手的限制小,这是高阳的特殊性之一。笔者还认为高阳纺织业能够取得如此成功的地位,除了作者提到的一代代商人的不懈努力去革新技术而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市场外,高阳乡村工业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并不认同的地理位置,因为高阳距离天津乃至北京都非常近,天津能够带来出口的机会,而北京则在政策落实方面,高阳由于距离近的因素,必定较早地受益于例如袁世凯的实业政策等国家政策的帮衬且因为距离北京近的因素享受的利益必定相对多余其它乡村工业,所以高阳相比其它乡村工业是存在着特殊性的。
(四)几点建议
顾琳教授的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和经济发展等理论,可谓是研究乡村工业的有力佳作,作者试图用高阳工业来推进中国乡村工业的研究,为中国乡村工业的研究做出来巨大贡献,但是虽为乡村工业的考察史,却对乡村工业存在的问题所关注度和花费的笔墨有点少。既然传统的乡村工业是小规模、低生产效率的,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作者在论述高阳纺织业同期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或者乡村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去时,这本书会显得更有说服力和更加丰富地去阐述高阳纺织业的宏观和不易,以此来衬托高阳纺织业的辉煌历史的地位。
顾琳教授是一名日本学者,能够对中国本土的乡村经济花费20多年的功夫去不断调查和探索,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学者钦佩和学习的,顾琳教授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学术研究无国界”这一包容进步原则,是笔者非常欣赏的搞学术研究的态度,但是可能是顾琳教授的专业领域为经济史或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点比不了一些中国文化通,所以从纵观全文不免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种感觉:虽然为研究中国本土的乡村工业且经济理论运用都比较娴熟,但是在融入中国文化,例如儒家文化来解释高阳纺织业的哈珀多问题上,作者却显得有点生涩或者没有涉及,这是本书的一点遗憾,所以如果很好地利用中国文化来贯穿到高阳纺织业的研究中去,本书的中国味道会更足,甚至是引起更大的关注度或者探索出高阳工业更多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即使存在着些许遗憾,但是顾琳教授的《中国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是研究中国乡村工业的佳作,是值得读者去拜读和研究的经济史领域的有力之作,文中的一点遗憾也一定能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在修订中加以补充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于秋华著:《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彭南生著:《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6月
[3]毕道村著:《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乡村工业发展战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9月
[4]、顾琳著,王玉茹等译:《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5]彭南生.论近代中国乡村“半工业化”的兴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5.39-44
[6]冯小红.高阳模式:中国乡村工业化的模式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