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化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方向浅析
贵州省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都匀 558000
唐元根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制造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小,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已成为当代最急需的人才。技能教育是以培养技能人才,并帮助技能人才实现技能就业与技能成才为目标的重要教育形式。而技工教育的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必须与企业、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并轨同向,技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落脚点以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点;根据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感悟,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会有新的认知和感悟,从而为教师角色转变方向提供依据和参考;教师作为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承担者和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主体,其角色的转变方向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好一体化课程构结构、一体化课程标准、一体化教学体系、一体化教学体系标准、一体化教师标准及职业能力的要求等方面切入把握,才能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为更好地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要求提升改革,更好适应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新要求意义重大。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一体化 教师角色转变方向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人社部于2009年正式启动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我校为了积极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不但在汽车维修、数控加工等专业探索、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还积极在相关专业群中拓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试验工作。经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悟到: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要对教师的改革,教师作为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承担者和一体化教学实施的主体,其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能否及时更新,教师角色转换方向能否把握准确,是一体化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及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改革背景及依据
(一)历史视角
1.从课程在发展轨迹来看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其课程基本构建处于起始阶段,而西方国家在制造业工业体系相对发达的国家,因为以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为基础,使得职业教育体系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关系也相对完善和趋于成熟。例如德国的双元制、CBE、MES、BTEC等,都得到了广泛推行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在促进工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而我国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处于意识萌发阶段,基本上是“拿来主义”,甚至是照搬硬套;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关系机制相对不完善、协调问题凸显,同时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工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体系成熟层度。到了20 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末,进入了本土化阶段,在不同程度及层面地探索双元制和CBE课程、BTEC课程的实验,经过多年实验,发现遇到不少瓶颈,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功能和目标作用的区别,理论永远无法联系实际进行有效落地,收效甚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前面萌芽及本土化后的两个基础阶段上逐渐发展到创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大致以模块化课程→宽基础活模块化课程→项目课程→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主线的发展轨迹。随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俯视其课程的发展轨迹已处于一个拐点或新的起点,改革符合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现实需求。
2. 从传统教学理念来看
传统课程结构主要以模块化结构进行组织,按课程的作用和功能进行格式化的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设置以知识结构来构建体系;教学过程及教学产出就是学生对事实信息进行被动机械记忆、独裁式教师、教学中心以书本为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课堂管理采取压制法等。传统的课程教学有点体现为教师授课较为轻松、学科之间关系密切;从而导致不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实际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凸显。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进步主义中的观念提倡学生应自由自然地发展、经验激励兴趣是最好的刺激物、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校应该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学校是改革的实验室。从人才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对人才培养规律与社会对用人标准的提升标准来看,改革符合国家新的职业技能人才观使用标准需求的发展需求。
3. 三种主要的教学课程观
①传统的教学、课程观以传递人类文化遗产,课程应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教学内容应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以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的学科中心观。
②使人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教学内容和活动的选择应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相一致,课程是活动、学习是经验的学生中心观。
③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中,课程应按重大社会、生产、生活问题来组织,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社会和改造社会不公的能力,课程是文化再造的社会中心观。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多元化发展、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事物认知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定位重塑,综上述三观的定性再结合发展现状,课程改革符合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从实践视角和发展视角来看
1.随着普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及一系列的职业技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普及,生源质量下降的普遍现实存在。另一端社会对人才的用人标准不降反升,学历上移及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是一个不争事实,所以学校必须了解学生痛点和社会刚需来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既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是应人才培养规律的总体要求。
2.职业技能教育所面对的生源70%多半为留守儿童,在性格及生活习惯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具有学习目标性不清晰或不强烈的独特性。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残酷的事实现象就是老师教了不一定学得会或学得好,学会了一项技能或明白了某项技术原理,但不能独立或精准操作付诸实践使用,会使用了一些常规简单的工、量、具或单一的设备功能,根本达不到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要求或生产技术要求。一切又得从企业的岗位立足从头开始学习,这样势必会增加企业用人成本和负担,所以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有了方向。
3.从职业教育评价的发展视角来横向客观看,以往教研教改或课程改革的成果主要偏向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的提升,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及时更新、教师是否具有一定研发能力、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教师自身接受新事物及学习能力是否具备为评价依据或为重心。从而忽略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及科学发展性、课程体系构建是否符合职业能力岗位需求、教材及教学素材使用是否能支撑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完善、科学等问题。
三、一体化课程
(一)什么是一体化课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及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的特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构建很大层度上高度依赖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过程,一体化课程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技能人才自身发展和培养的规律。只有牢牢抓住这一牛鼻子,方能使然。
附表1 企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历程自我分析表
将本人从事本职工作到成为实践专家的职业发展历程规划成若干阶段(最多5个)。 |
为每个阶段举出3-4个实际从事过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实例。这些任务一般都是具有挑战性的,且完成工作的过程能够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
||
成长级别 |
起止年份 |
职业发展阶段 |
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 |
新手 |
|
|
任务1 |
任务2 |
|||
任务3 |
|||
生手 |
|
|
任务1 |
任务2 |
|||
任务3 |
|||
熟手 |
|
|
任务1 |
任务2 |
|||
任务3 |
|||
能手 |
|
|
任务1 |
任务2 |
|||
任务3 |
|||
专家 |
|
|
任务1 |
任务2 |
|||
任务3 |
附表2典型性工作任务列表
职业发展阶段 |
典型性工作任务 |
代表性工作任务列举 |
中级 |
1 |
1 |
2 |
2 |
|
...... |
...... |
|
高级 |
1 |
1 |
2 |
2 |
|
.... |
...... |
|
预备技师(技师) |
1 |
1 |
2 |
2 |
|
...... |
...... |
(二)什么是一体化课程标准
规定课程来源(典型性工作任务描述、工作内容分析)、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参考性学习任务、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考核建议的规范性文件。而一体化课程转化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有职业领域转化到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编制的基础。一体化课程转化见附表3。
附表3 一体化课程转化表
序号 |
典型性工作任务名称 |
代表性工作任务名称 |
工作时间 |
一体化课程名称 |
参考性学习任务名称 |
基准学时 |
1 |
典型性工作任务1 |
1. |
|
一体化课程1 |
1. |
|
2. |
|
2. |
|
|||
3. |
|
3. |
|
|||
.... |
|
.... |
|
|||
n. |
|
n. |
|
|||
n |
典型性工作任务n |
1. |
|
一体化课程n |
1. |
|
2. |
|
2. |
|
|||
3. |
|
3. |
|
|||
.... |
|
.... |
|
|||
n. |
|
n. |
|
一体化课程由本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转化而来,原则上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一体化课程。参考性学习任务从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选取,选取代表性工作任务应依据典型性工作任务描述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的主要内容确定;参考性学习任务的基准学时应依据代表性工作任务时间,结合教学需要确定,其基本原则是一体化课程的基准学时为选取的参考性学习任务基准学时之和。
(三)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体系
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目标的实现。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职业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来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计划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有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
(四)什么是一体化课程规范
规定专业的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五)什么是一体化教师标准
一体化教师是指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按应达到的基本条件、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能力要求,设三级、二级、一级,最高级别为一级,三个级别的标准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
1、一体化教师各层级的能力要求
①三级一体化教师能力要求
能完成任教课程的学习任务实际,能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教学活动策划表等教学资源,制定一体化课程授课进度计划编写教案;能组织中、高级工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念,达到课程目标要求。能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考核要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能管理一体化教学班级,形成与一体化课程教学特征相适应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能完成一体化教学场所的规范管理,维护保养教学设备实施,满足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求。
②二级一体化教师能力要求
能组建额带领团队,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依据学习任务设计编制教学活动策划表;能根据教学要求,实施预备技师层次一体化课程教学,能较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能按照企业培训要求和校企双方确定的培训方案,完成企业员工的中、高级工培训。
③一级一体化教师能力要求
能组建和领导团队按照《一体化课程规范》完成学习任务设计,并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带领团队对工作页进行二次开发;具有丰富的一体化教学经验,能对三级、二级一体化教师进行指导,指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能个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展课程教学综合评价,评估课程教学实施效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具有开发工作页的能力。
四、教师角色转变方向
(一)教师角色转变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不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式教学体系,一体化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具有颠覆性的变化。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作为在技工院校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其行为也要发生根本的转变,教师的行为决定了他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行为的转变也就必然导致角色的转变方向。
(二)教师角色转变是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是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来自于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等工作,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因此,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的改革,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如果教师的观念更新了、角色转变了,则改革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否则,就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最后导致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依据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为施教入口转换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中的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及工作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要求、学习内容等客观要求和条件,教师需准确把握相关施教要素及条件要求,并能根据要求编制学习活动工作页或开发相关学习活动工作页。典型性工作任务就是一门一体化课程,在其转化过程中需注意掌握课程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要点,教师得掌握相互关系及结构,一体化课程标准及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先进行消化弄懂是必然客观要求,方能胜任相关教学任务组织和教学任务实施工作。
(四)依据一体化教师标准为职业能力转换的突破口
从一体化教师标准的三个层级中可得知,高层级涵盖低层级的职业能力,每条职业能力标准中的条件来看,符合职业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其中每条中都涵盖教学任务设计及编制、教学内容标准的设计及内容编制、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定位、课程教学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开展等。那么必然对教师的职教能力(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而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主要依据一门课程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而是依据典型性工作任务内容转化的课程目标去融合多学科知识要求和课程目标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必然使教师对典型性工作任务消化层度提出了相应要求,否则课程目标不清楚或不完全掌握,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等同于做了无用功。
综上述得知,在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职业技能教育模式开启的新形势下,教师的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在于教师对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分析要求、典型性工作任务来源、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对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要求的深度消化和准确把握,方能更好适应课改目标要求及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编制指南(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2013年4月。
2.《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范(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2013年4月。
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2013年4月。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 月。
5.陈琳,《一体化教学教学改革——研究理论》,山东·临沂学术讲座,2017年12月。
6.张晓梅,《基于工业4.0和教育2.0背景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学习任务设计》,东·临沂学术讲座,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