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上海绿色航运中心的建设研究
王玲1,孙瑞红1,叶欣梁1,2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20;
2.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201999;)
摘要
在全球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海上航运引起的生态污染问题已备受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限硫令”和碳排放控制区的划定,均极大推进全球范围的航运污染治理进程。为防治海上航运的大气污染,绿色船舶制造、绿色航运管理必将成为全球航运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上海航运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规模壮大、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发展环境中,应积极迎接生态环境新挑战,紧紧抓住绿色发展新机遇,大力发展在绿色船舶建造技术、绿色航运运营手段,快速提升上海航运业的发展能级与产业结构,以建立航运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从而推进上海航运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航运中心;绿色发展;动力机制;战略举措
0引言
联合国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航运每年排放约11.2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5%[1]。随着我国上海航运业的不断发展,上海已成为全球性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世界一流,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 2017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创造了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超过4000万标箱的港口。由于航运业运输总量庞大,船舶航行和运营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废弃物,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船舶港口排放已成为上海空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见表1)。2016年上海市船舶细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分别为4.4%、29.4%和25.7%,其中船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见表2)。除了船舶航行造成的污染之外,繁忙的航运也会导致航道拥堵和港区货物聚集,增加港区废弃物排放。此外,新建或扩建港口、改造所产生的围海造田和人工建岛,都会干扰甚至破坏海岸带原有的生态系统,而造成生态灾难。旧船回收拆卸等所造成的重金属、油污和有毒烟雾污染等也相当严重。
随着我国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观念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加大,国内对航运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见表3)。国内外政策环境的不断推陈出新,要求各国航运业必须重新思考发展方式、技术创新和未来应对。发展“绿色航运”、减少船舶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全球海洋生态,已成为国内外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绿色发展是上海航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绿色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绿色船舶”和“绿色航运”,必然成为上海未来造船业和航运业发展的主旋律。绿色航运注重航运运营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相结合,航运效益和环境的相互协调,来提高航运能源利用效率,使其可持续发展[2]。因此,顺应全球变化和环境治理的新趋势,积极对应国家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精神和上海生态城市建设目标,构建上海绿色航运中心的框架体系,探讨减少船舶污染物的排放的技术手段,寻求多种路径和举措促进上海航运中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航运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
表1 2016年我国船舶污染物排放状况
|
二氧化硫SO2(万吨) |
碳氢化合物CHX(万吨) |
氮氧化物NOX(万吨) |
NOX占移动源排放比 |
颗粒物PM(万吨) |
PM占移动源排放比 |
全国 |
78.8 |
2.8 |
121.4 |
10% |
11.9 |
12% |
表2 2016年上海、深圳、香港的船舶污染排放
城市/项目 |
颗粒物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 |
氮氧化物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 |
二氧化硫排放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 |
上海 |
4.4% |
29.4% |
25.7% |
深圳 |
5.2% |
16.4% |
58.9% |
香港 |
59% |
37% |
34-39% |
表3 我国近年来出台的船舶污染相关文件
年份 |
文件 |
内容概要 |
2015 |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积极治理船舶污染,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 |
2015 |
交通运输部发布实施了《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法规 |
提出2020年重点区域船舶减排目标及11项重点任务,自2018年起,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所有港口靠岸停泊期间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自2019年起,所有船舶进入排放控制区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 |
2017 |
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的指导意见》 |
要求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航运发展,引领全国绿色航运发展。 |
2017 |
交通运输部《港口岸电布局方案》 |
鼓励岸电需求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港口争取实现100%的泊位岸电覆盖率 |
2018 |
环境保护部《船舶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
防治船舶污染水体,保障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指导环境管理与科学治污,促进船舶水污染防治技术进步 |
2018 |
环境保护部《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促进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进步,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与处理设施建设,推动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业绿色发展 |
1绿色航运理论与框架
“绿色航运”是一个包含新型能源、环保材料和循环发展的综合概念,在船舶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以绿色、环保为主要目标[1],在经营时统筹考虑经济利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兼顾航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以维持航运业持续发展[3]。国际航运中心以国际航运为核心带动经济发展,具备腹地广阔、物流充沛、港口条件良好、集疏运网络发达等环境的港口城市[4]。因此,综合以上所述,绿色航运中心是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港口城市或港口城市集群,在一个都市圈或城市带范围内,以航运产业作为核心纽带,功能完备的港口群为依托,注重效益和环保结合,强调航运运营和环境相互协调,提高船舶能源利用效率,关注航运及港口等产生的各种污染,带动区域经济系统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合理布局,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见表4)。
表4 绿色航运中心的框架体系
2上海航运中心发展存在的瓶颈
上海绿色港口建设融入生态港口的建设,是我国研究的先例。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上海绿色港口建设还在研究和开发阶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其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 港口建设滞后。上海港口投入使用年代久远,在发展过程中,港口建设观念和管理方法落后,还停留在港区绿化、污染源治理等较低层次上,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环境管理体系滞后等,严重制约绿色港口的发展[5]。(2) 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上海港口建设缺乏一套完善的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港口发展具有盲目性,其快速发展超过了上海市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严重影响上海市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3)缺乏系统性规划布局。目前港口整体上处于第二代港口向智能化、绿色化港口转型的过程中,但港口人员绿色环保意识薄弱,因此,不能够将环境保护很好的纳入总体规划与布局,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6]。(4)船舶产生的气体污染严重。船舶运输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来源之一, 欧洲环境署通过对国际船舶对二氧化硫排放贡献的研究,认为船舶对二氧化硫排放贡献超过80%。2016年上海市船舶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占上海市大气排放的比例分别为4.4%、29.4%和25.7%,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3绿色航运中心建设的动力机制
(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特定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如新加坡海事与港口管理局(MPA)推行的“绿色海事运动”中的“绿色航运计划”,对在特定范围内减少船舶硫氧化物排放的船舶予以港口规费减免、政府税收补贴等利好措施。
(2)命令控制机制
命令控制机制是政府通过出台行政命令、制定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环境行为进行约束,其政策的动力源泉主要来自政府行政权力。其主要通过出台硬性的法规,强制性要求船舶应遵循的必要准则减少船舶污染物排放。命令控制制度主要分为局部强制性制度(地区组织、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布实施)和国际强制性制度(MARPOL公约附则)两大类。
(3)市场控制机制
市场控制机制是将环境管理行为直接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相关联,利用市场机制,让主体有选择行为的权力,以求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所需的环境效果,并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达到市场均衡。从影响成本效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手段。主要包括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是航运业意向重要的环境治理工具。
4上海绿色航运发展的战略举措
(1)拓展建设模式,打造港城一体化发展的绿色生态航运
上海市建设绿色生态航运的过程需加强城港对接,推进低碳综合交通和区域绿色物流的发展,将港口服务延伸到城市腹地中去。加强与港口上下游相关行业企业的互动合作,引导其走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大绿色生态航运建设的辐射范围,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生态平衡;以港港联合、港企联合、港航联合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发低碳环保技术,拓展港口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港口节能、清洁、高效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改善航区环境,推动港口与其经济腹地联动发展,建立高效、高质的航运监管系统,进一步提高航运效率。
(2)着力培育绿色航运文化,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上海市应通过践行“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积极推进绿色航运发展,转变观念,着力培育绿色港口文化氛围,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重视航运业空间布局集聚发展、功能结构优化发展和产业链条深化发展。航运企业要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宣传、普及到每一位员工,并积极地参与到绿色港口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3) 致力于绿色设计、绿色消费、绿色管理的“三绿”建设,创建绿色港区
上海应首先从港区布局、港区清洁能源利用、港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绿色港区的规划;其次通过倡导可持续的消费理念,从港区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角度建立一种新的绿色消费模式。港区绿色消费应包括积极宣传、推广、使用带有绿色商标的绿色产品;积极倡导、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积极倡导绿色包装,推广、采用易清洁、易重复使用的资源等方面。港区绿色设计与绿色消费是港区绿色管理的基础。实现绿色管理,需要做到:建立绿色社区管理机构与绿色管理制度;大力开展绿色文化活动,积极创建社区绿色文明;加强绿色消费管理;加强绿色保护管理;环保部门根据绿色港区常见要求,制定相应的绿色社区创建标准、创建规划,是绿色港区制度化、规范化等。
(4)创新管理、技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
首先,上海需大力研发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航运用能方式转变。重点研发应用高压岸电、绿色智能照明、大吨位LNG装载机、电能回馈系统等创新技术,提升航运业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提升管理效率,积极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港口能耗监管平台、散杂货码头智能化生产调度系统、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深化海陆联运、海河联运信息系统研发与调试等,提高生产作业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尊山, 吕安勤, 段贵军,等. 《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的履约对策研究[J]. 水运科学研究, 2010(4):34-36.
[2]杨奕萍. “绿色航运”忧思[J]. 环境经济, 2008(4):10-15.
[3]冯春宾, 徐志刚. 我国绿色航运现状分析[J]. 中国港口, 2011(6):52-53.
[4]王杰.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与发展的若干理论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7.
[5]韩涛, 徐三华, 李子涛. 我国绿色港口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与财富, 2015(9):155-156.
[6]刘博, 徐乐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港口经济, 2016(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