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王鸿林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农业局 福建 永定364100 )

摘要:为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烟后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机插秧密度、不同施肥量(纯氮)三因素综合对烟后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烟后稻产量及其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三因素对烟后稻产量影响程度的顺序是品种>施肥量>机插密度。品种是决定水稻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的主要因素,对有效穗的影响顺序为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纯N),对穗粒数的影响顺序为品种>施肥量(纯N)>机插密度,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顺序为品种>施肥量(纯N)>机插密度;施肥量(纯N)是决定水稻结实率的主要因素,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纯N)>品种>机插密度。在本试验生态条件下, 获得烟后稻最高产量的因素组合:品种为广8优673、机插密度为30cm×21cm(15.75万丛/hm2、施肥量(纯N)为150kg/hm2

关键词:烟后稻;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正交试验 

  科学合理的氮肥运筹和适宜的种植密度是获取水稻高产的两个重要栽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 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 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和部分产量构成因素则下降, 即施氮量与产量呈单峰曲线[1] 合理的施肥量, 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而且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肥料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据调查当前烟后稻产量普遍7500kg/hm2左右,制约烟后稻产量的瓶颈主要是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品种三因素。虽然烟后稻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全区各乡镇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施肥水平(纯氮)高的达180kg/hm2,低的仅90kg/hm2左右;栽植密度也差异很大,高的栽19.5万丛/hm2,最低的8.25万丛/hm2。为进一步促进烟后稻生产发展,总结出适合我区烟后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量,特开展烟后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不同施肥量(纯氮)、品种三因素正交试验,分析对烟后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建立提高烟后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中浙优8号、两优616、广8优673。水稻测土配方肥(N:P2O5:K2O=13:4:10)。

1.2试验田块。  试验田设在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新民村。海拔290m。土壤为浅灰黄泥田,肥力中等,含碱解氮194mg/kg、有效磷34.5mg/kg、速效钾90mg/kg、有机质50.7g/kg,ph值5.3。排灌方便。前作为烤烟。

1.3试验方法。 采用L934 )正交表安排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内容见表1、2,将三因素三水平运用正交设计方案进行试验设计。9个处理,小区按正交表排列方法进行排列,小区面积60m2(2.6mx23.10m)。小区间筑小田埂,用塑料薄膜密封小田埂。

1.4栽培管理。采用工厂化暗化育秧。2017年6月6日播种。防虫网育秧。6月22日机插移栽,秧龄16d。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基、蘖、穗、粒肥比例为5:3:1:1。6月30日施追肥。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7月28日烤田。重点防治“三虫三病”即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

 

1 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 平

 

因  素

 

品种A

机插密度B万丛/hm2

施肥量(纯N)Ckg/hm2

1

中浙优8号(A1

30cm×16cm, 20.7(B1)

180(C1)

2

两优616(A2

30cm×18cm,18.45(B2)

150(C2)

3

广8优673(A3

30cm×21cm,15.75(B3)

120(C3)

 

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处理

 

因 素

 

A

B万丛/hm2

Ckg/hm2

1

中浙优8号(1)

30cm×16cm,  20.7(1)

180(1)

2

中浙优8号(1)

30cm×18cm, 18.45(2)

150(2)

3

中浙优8号(1)

30cm×21cm, 15.75(3)

120(3)

4

两优616(2)

30cm×16cm,  20.7(1)

150(2)

5

两优616(2)

30cm×18cm, 18.45(2)

120(3)

6

两优616(2)

30cm×21cm, 15.75(3)

180(1)

7

广8优673(3)

30cm×16cm,  20.7(1)

120(3)

8

广8优673(3)

30cm×18cm, 18.45(2)

180(1)

9

广8优673(3)

30cm×21cm, 15.75(3)

150(2)


1.5  统计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机插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表3、表4数据结果显示,水稻产量以处理9即A33 (即品种为广8优673、机插密度为30cm×21cm,15.75万丛/hm2、施肥量(纯N)为150kg/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处理7即A313(即品种为广8优673、机插密度为30cm×16cm,20.7万丛/hm2(B1)、施肥量(纯N)为120kg/hm2);品种因素产量最高的是广8优673,机插密度因素产量最高的是30cm×21cm,15.75万丛/hm2,施肥量(纯N)因素产量最高的是150kg/hm2;对水稻产量进行极差分析(表4),根据极差R值大小判断,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Ra>Rc>Rb,即品种>施肥量(纯N)>机插密度,而且从R值的绝对值来看,品种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

经方差分析,各因素各水平间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

      

 3 各处理产量结构表现

处理

丛穗数

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g)

理论产量(kg/hm2

实际产量(kg/hm2

1

18.2

167.3

74.27

23.2

10856.9

6555.0

2

17.2

158.9

85.60

24.6

10618.4

7881.0

3

18.2

169.9

72.55

23.8

8410.7

7846.5

4

16.4

125.5

84.90

30.0

10848.8

7338.0

5

15.8

120.7

77.40

29.8

8115.5

6853.5

6

17.2

133.5

70.91

28.8

7387.2

6856.5

7

18.8

140.3

84.90

24.4

11310.5

8688.0

8

17.8

144.8

84.35

22.6

9065.2

7584.0

9

20.8

143.8

89.91

24.4

10334.7

8844.0

 

 

 

 

 

 

 

4 各处理产量结构的平均值表现

处理

丛有效穗数

穗粒数

结实率(

千粒重(g)

产量(kg/hm2

A1

17.9a

165.4aA 

77.47bB

23.87bB

7428a

A2

16.5a

126.6cB 

77.74bB

29.53aA

7015.5a

A3

19.1a

143.0bAB 

86.39aA

23.8bB

8371.5a

B1

17.8a

144.4a 

81.36bB

25.87a

7527a

B2

16.9a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