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路径管理在骨科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刘云娥,王霞霞 ,张银凤
摘要:从体位路径管理在骨科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位路径,髋关节置换,应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致髋关节发病率逐年升高,为了尽快地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高龄髋部疾病患者的首选方法[1]。而术后正确的体位不仅影响患者的舒适,也可以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治疗疾病,减轻疼痛、肿胀,缓解肌肉疲劳,全面恢复关节功能具有良好作用[2],因此体位管理[3]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而我国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管理报道甚少,且缺乏科学的研究[2],国内外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护理仍以经验护理为主。经过对多种数据库的搜索以及大量文献的查阅发现,关于髋关节术后体位规范化管理的文献较少,所以本课题组决定,选择从2016年6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从术后当天开始应用临床路径对其进行体位管理,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6-2018.4期间我院骨科收住院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60例。
患者入选标准:a、年龄60岁-85岁;b、首次人工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者;c、自愿配合本研究。
排除标准:a、伴有老年痴呆、脑卒中或有精神疾病等无法沟通配合;b、有严重心肺疾患或有其它部位骨折影响锻炼或下地时间。
将2016.6-2017.4入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2017.5-2018.4入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的30例患者为实验组(体位管理组),分别从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髋关节功能评分等项目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年龄60-85岁,女26例,男14例,平均年龄(74±0.14);对照组年龄60-87,女24例,男16例,平均年龄(73±0.18)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沟通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患者整个住院周期内,由责任护士根据护理常规和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对病人进行体位及功能锻炼的指导,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实验组在准备进行体位管理研究前期即组织本科室N3以上高年资护士进行反复讨论,最后在髋关节置换护理常规基础上,参考北医三院康复科官方微信平台“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锻炼方案”,结合护理日常工作经验制定出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管理路径表(详见表1)。
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及功能锻炼路径表(表1)
时间 |
体位 |
功能锻炼 |
术 日 |
£1 术毕搬运:躯体保持水平,患肢外展中立位,平卧于硬板床上 £2 平卧(两腿间梯形枕) £3 患肢外展中立位(忌髋关节内收、内旋) £4 穿丁字鞋 |
£1 踝泵练习(麻醉消退后) £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 以上方法5′/组,4-5组/天 |
术 后 1 | 2 日 |
£2 £3 £4 £5 健侧卧位(两腿间垫30-40cm高的软枕) £6 斜坡位(床头摇高30°-40°) |
£1 £2 £3 三点支撑引体抬臀 £ 以上方法5′/组,4-5组/天 |
术 后 3 | 6 日 |
£2 (膝后方或足跟垫薄垫) £3 £4 £5 £6 £7 半坐卧位(髋关节屈曲<90°,30′/次,2-3次/日) £8 患肢不负重下地(下床时健肢先下,上床时患肢先上。患肢外展<45°屈髋<90°) |
£1 £2 £3 £4 臀大肌等长收缩 £5 腘绳肌等长收缩 £ 根据情况以上方法5′/组,4-5组/天 £6 扶床旁站立,5′/次,2次/日
|
术 后 7 | 12 日 |
£2 £3 £4 £5 £6 £7 £8 £9 带助行器下地 |
£1 £2 £3 £4 £5 £6 £7 坐位伸膝(髋关节屈曲<90°) £8 坐位屈髋(髋关节屈曲<90°) £9 带助行器步态练习
|
术 后 2 | 3 周 |
£2 £3 £4 £5 £6 £7 £8 £9 £10 (站立位髋关节后伸、外展及膝关节屈曲) £11 平地行走 £12 坐椅子(椅子必须带靠背和扶手,起、坐时髋关节屈曲<90°) |
£1 £2 £3 £4 £5 £6 £7 £8 £9 £10 膝关节屈曲练习 £11 哈壳式运动(打开10秒放松10秒,10-15个/组,4-5组/日) £12 髋关节保持中立位,行内、外旋等长肌肉收缩 |
术 后 4 | 7 周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扶拐上下楼梯(上楼时先健肢,下楼时先患肢)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本体感觉及平衡训练(5′/次,4-5次/日) |
术 后 8 | 12 周 |
£14 六不要(不坐低沙发、矮凳子,不弯腰拾物,不盘腿,不交叉双腿,不坐位时前倾,不患侧卧位) £15 任何体位下避免髋关节屈曲超过90°,内收下肢超过身体中线,以及内外旋超过正中姿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逐渐脱离辅助用具 £15 日常生活训练(穿裤子先患侧后健侧,脱时先患后健;捡拾物品时用屈膝代替屈髋) £16 静蹲训练 £17 适当进行:散步、游泳、骑车、跳舞等(忌跳跃、快跑、滑冰、网球等剧烈运动) |
1.2.2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路径管理
患者术后,医护进行联合查房,落实体位路径管理。除正常的医护晨间联合查房,完成日常治疗护理外,责任护士每日15:00-16:00为专职健康教育时间,进一步落实体位路径。护士根据病人情况指导并协助其完成路径内相对应的体位、功能锻炼,每日执行后护患均需共同签字。护士长每日下巡下视至少4次,评价责任护士的工作完成情况,调查病人对护士的指导及帮助是否满意,如果发现护士工作有不到位或病人不配合等问题,护士长会认真调查,及时召集相关人员讨论,分析原因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属于护士工作责任心问题除提出严厉批评外与本月绩效考核兑现,以引起其它护士的注意。
建立医护患沟通微信群,随时对出院后的病人用图文并茂或视频的形式进行指导沟通,提高患者出院后体位及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准确性,随时了解患者自理能力及关节恢复情况,以便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及客观的评价。
1.2.3评价标准
(1)患者住院期间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固定专人负责调查汇总;护士长每天下病房口头调查;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电话回访并结合医院回访中心调查结果进行最终的满意度汇总统计;通过患者症状、体征,x线片等资料对患者术后压疮、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见表2)。
(2)对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3月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4-5],包括穿衣、如厕、进食、洗澡、转移(床-椅)、上下楼、髋关节运动功能[6](包括髋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等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独立性越好(见表3)。
(3)对两组患者出院时、术后3月采用国际公认的harris髋关节评分[7],内容包括疼痛程度、功能情况、术后关节畸形、髋关节活动度等项目,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见表4)。
1.2.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6.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记数资料采取(%)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对比(表2)
组别 |
例数 |
并发症发生率(%) |
满意度(%) |
||
|
|
脱位 |
深静脉血栓 |
住院期间 |
出院回访 |
对照组 |
30 |
2(6.7%) |
2(6.7%) |
91.2% |
93.10% |
实验组 |
30 |
0(0%) |
0(0%) |
99.8% |
99.9% |
x2 |
|
1.4 |
1.4 |
6.72 |
4.98 |
P |
|
>0.05 |
>0.05 |
<0.05 |
<0.05 |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表3)
组别 |
例数 |
出院时 |
术后3月 |
对照组 |
30 |
66.23±1.32 |
75.26±1.89 |
实验组 t值 p |
30 |
66.48±1.29 1.05 >0.05 |
81.45±2.05 17.20 <0.01 |
两组患者髋关节评分比较(`x±s,分)(表4)
组别 |
例数 |
出院时 |
术后3月 |
对照组 |
30 |
21.38±7.78 |
66.38±8.56 |
实验组 t值 p |
30 |
22.86±8.46 1.06 >0.05 |
77.28±7.32 7.62 <0.05 |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满意度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出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月barthel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2.3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见表4)
两组患者出院时harris髋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月harris指数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行体位路径管理,不仅能减轻护士工作量,还可以降低护理成本,可以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有参照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减少护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8],同时还可以避免护士由于水平能力不足而造成护理缺陷,并且能让护理人员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9],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在院期间和出院后均无并发症的发生,而对照组患者在院期间和出院后分别发生2例深静脉血栓和关节脱位(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回访满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但病人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充分证明使用体位路径管理对病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患者术后进行体位路径管理,从患者住院到出院不同阶段的体位和功能锻炼遵循早期开始,循序渐进的原则[10],结合医生的诊疗计划,最终形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11]。缩短术后恢复时间[12],让病人及家属主动参与到康复计划中来[13]。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4]。从表3和表4结果显示:患者出院时、术后3月barthel指数评分和髋关节评分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所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实行体位路径管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威,刘斌,朱加亮,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应对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2,1(3):304-08
[2]李娟,朱婷婷,阚翔翔,杨莹莹,王蔚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护理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4,25(23):3493-3495
[3]蒋雪英,体位管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防假体脱位的护理效果[J]中外医疗,2014, 31:171-175
[4]张雅静,张小兰,马延爱,等。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5 ):31-32.
[5]唐士入,周雪琴,李颖。延续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10b ):1527-1531.
[6]马信龙。骨科临床诊断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31-32.
[7]段敏,田金萍,王卫青,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50-152
[8]孙华云,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全髖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0-63
[9] 郭锦丽,田江华,李佳慧. 骨科临床护理路径表的设计及应用.CHIN ESE N U RSING RESEA RCH December, 2004 V o1.18 No .12A
[10]姜会枝。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的综合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7,23(2):186-187
[11] 周红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指导及护理.world latest medicine lnformation(Electronic Version),2016 vol.16 no.75
[12]崔丽君,魏雪梅,杨苓等,对首次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的观察效果[J]护理学杂志,2005,20(21):55-57
[13] 夏振兰,何冰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连续性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687-691
[14]张小华,张金菊。延伸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5 ):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