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表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表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戴霏雯 王芳 周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湖北 武汉43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及风险防范的方法 方法:自行设计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表,应用该表对急诊疼痛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进行效果评价及质量改进。结果:应用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表后诊断用时由使用前的60.699±4.524min缩短至使用后的33.504±2.633;Ⅰ级、Ⅱ级危重患者识别率分别由0.67%和6.65%上升至0.97%和8.68%,入院率由7.20%上升至9.50%,误漏诊率由2.08%下降至1.22%;使用前后护士病情评估及风险预防能力由医护评价的评估简便性、实践指导性、医护配合性、评估准确性四个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科疼痛患者病情评估表能科学客观的评估疼痛患者病情,对协助医生诊断及急诊科风险防范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诊 疼痛 病情评估 风险


急性疼痛是急诊科患者常见的急性症状研究显示约60% 患者急诊就医是因为疼痛1-2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 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 新近产生并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通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主诉之一[3]。其起病急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涉及学科广若诊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4]。由于急诊患者病情紧急而复杂,急诊医护人员往往优先治疗原发病,而疼痛这第五大生命体征往往被忽略,以致患者即使经历着中至重度疼痛而仍然得不到有效缓解,因此急诊的疼痛评估实施和管理十分困难。对急性疼痛待查患者进行严密细致评估,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时识别潜在危及生命的因素可减少漏诊误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急诊医护人员需共同面对的课题[5]。为提高护士的病情评估能力,建立规范的评估方法,我科自行设计急诊疼痛病人病情评估表(后简称评估表),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现将应用过程报告如下:

1 评估表的设计(图一)

1.1 PQRST评估公式 目前我国急诊患者的疼痛评估并未在急诊病情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7],已实施的评估中往往仅限于单维度的疼痛程度评估,不能全面反映急诊患者疼痛的情况。我科采用PQRST公式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是急诊常用的分诊技巧,适用于疼痛患者[7]P(Provoke,诱因):疼痛发生及加重的原因。Q(Quality,性质):疼痛的性质,如绞痛、钝痛、胀痛、酸痛、针尖样痛等。R(Radiate,放射):有无放射痛,向哪些部位放射。评估表中的疼痛部位及放射部位分别用不同颜色标记。S(Severity,程度):疼痛的程度评估,应用某三级甲等医院自制的疼痛评估标尺进行评估,将疼痛程度量化,以描述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T(Time,时间):疼痛持续的时间。

1.2 高危因素 急诊科患者多,环境嘈杂,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医生要在繁杂多变的情况下给予每位患者快速准确的诊断绝非易事,因此误漏诊在急诊科也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在急诊科发生的误漏诊病例中“病史采集不全”及“体格检查不全面”是其中的主要原因[8]。因此,在评估表中加入“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的要素,更全面地评估病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信息,并为医生的诊疗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1.3 MEWS评分 “早期预警评分系统”是英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生命体征为基础的病情评估工具9]。用于快速识别危重及潜在危重患者,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重复性好的特点,被世界各地广泛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10]为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有研究表明MEWS≥5分时,判断I级(急危患者)灵敏度为69.5%,特异度91.6%。能快速识别急危重及潜在危重患者,但不建议将早期预警评分系统作为唯一的判别标准11]。将MEWS评分作为一种辅助评估工具使急诊的病情评估更客观更科学。

1.4 病情分级 2012年我国国家卫生与计划委员会发布的行业标准 《急诊科规范流程》(WS/T 390-2012)中规定将急诊病情分为4级12]Ⅰ级为急危症患者,Ⅱ级为急重症患者,Ⅲ级为急症患者,Ⅳ级为亚急症或非急症患者。北京协和医院对4级分诊标准进行了信效度的研究,证实4级标准有比较好的信效度13]。病情分级将急诊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从而更快识别出高危患者,降低误漏诊风险。

 

 

 

 

 

 

 

 

 

 

 

图一

 

 

2 评估表的应用

2.1学习培训 组织全科人员对评估表进行专项学习,熟悉评估内容及方法,规范评估方式。利用案例形式进行模拟评估及评价。在晨会交班及业务学习时强化训练,要求人人掌握。

2.2 质量管理 由急诊专家、主治医生、护士长、急诊专科护士组成质量督导小组。由专科护士督查评估质量,收集评估中的问题,督导小组集中讨论问题及提出改进方法,提高评估表的适用效能。

2.3 评价方法 将应用评估表前2017年12月-2018年5月实施常规评估的6237例疼痛病人作为对照组,2018年4月-2018年9月应用评估表实施病情评估的6831例疼痛病人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评估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误漏诊率、急诊医生诊断用时、对于护士病情评估及风险防范能力的评价。利用HIS系统统计出两组病人诊断用时、病情分级、入院例数、误漏诊例数使用统计学分析比较。‚急诊护士病情观察及风险防范能力医护评价表:比较使用评估表前后医护对于评估方法认可度的评价。评价表包括四个维度:评估简便性、实践指导性、医护配合性、评估准确性,10分制打分填写。使用前后实行一对一发放,5分钟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3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疼痛病人急诊诊断用时比较(见表1)

       1 两组疼痛病人急诊诊断用时比较(`x±s)           min

组别

例数

诊断用时

对照组

6237

60.699±4.524

观察组

6831

33.504±2.633

t

 

42.645

P

 

<0.01

 

3.2两组疼痛病人病情分级、入院及误漏诊比较(见表2)

组别

例数

Ⅰ级

Ⅱ级

入院

误漏诊

例(%)

例(%)

例(%)

例(%)

对照组

6237

42(0.67)

415(6.65)

449(7.20)

130(2.08)

观察组

6831

66(0.97)

593(8.68)

648(9.50)

83(1.22)

2 两组疼痛病人病情分级、入院及误漏诊比较

 

3.3两组护士病情评估及风险预防能力评价比较(见表3)

              3  两组护士病情评估及风险预防能力评价                            

组别

人数

评估简便性

实践指导性

医护配合性

评估准确性

对照组

36

5.306±0.156

5.767±0.324

6.627±0.271

5.045±0.143

观察组

36

7.526±0.352

8.383±0.267

9.395±0.174

8.782±0.496

t

 

33.614

42.983

57.435

43.583

P

 

<0.01

<0.01

<0.01

<0.01

 

 

4 小结

   我国医疗对于疼痛的管理日趋重视,但急诊“零镇痛”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急诊医生存在逆向诊断思维,他们更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生存状况,认为急诊情况下疼痛是必然的,且疼痛有警示作用,控制疼痛会影响诊断,掩盖并发症;急诊情况下疼痛评估困难;为改善这一状况,笔者对于疼痛的管理中的首要环节急诊疼痛评估进行了探索。结果证实评估表的应用对于急诊疼痛管理及风险防范有积极作用。急诊医务人员应加强对疼痛的认知,提高镇痛管理技能,加强疼痛管理的实践研究,逐步提高完善急诊的疼痛管理。

 

参考文献:

[1] Liebalte, LevickN. Acute pain management,analgesia,and anxioolysisin the adult patient[M]. New York:McGraw-Hill, 2000:251-268.

[2] MitchellR, KellyAM, KerrD. Does emergency department workload adversely influence timely analgesia[J]. Emerg Med Australas, 2009,21(1):52-58.

[3]佘守章.急性疼痛治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2):68.

[4]何晓玲,方英.急性腹痛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干预措施[J].中外医疗2012,11(2):11~12.

[5]李莉,王淑琴.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病情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6):3231~3232.

[6]李华艳,杨继鹏,周颖.急诊疼痛评估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8,33(05):107-110.

[7] 王丽华.现代急诊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24.

[8] 吴昌跃,陈荣让,陈岩,杨智凯,阙永康.急诊72h内返诊患者的误诊比

   率及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4):149-150.

[9] Morgan RM,Williams F,wright MM. An early warning scor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developing critical illness[J].Chin Intensive Care,1997,8(2):100.

[10]Subbe CP,Kruger M,Rutherford P,et al. Validation of a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in medical admissions [J ]. QJM.2001,94(10):521-526

[11]郭芝廷,金静芬.急诊危重度指数与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判别模型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5):594-598.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EB/OL].(2012-09-14)[2014-04-01].http://www.moh.gov.cn/zwgkzt/s9494/201209/8f98dd2512904999801cde5ecdc64438.shtml.                                                 

[13] 黄雪丽,周文华,孙红,郭爱敏.医院急诊4级分诊标准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3):365-369.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