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版诞生记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版诞生记

南京中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  刘心媛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的卓越贡献主要反映在撰著《本草纲目》这一药物学巨著上。《本草纲目》为我国本草史上最后一部综述性的本草巨著,是我国历代最完整的本草巨著,最丰富的药学宝库。《本草纲目》的初刻本金陵版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缘由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很深,从小即喜爱医药知识的学习。

李时珍14岁中秀才,紧接着在17岁、20岁、23岁三次赴省城武昌参加“乡试”考举人,均未能中试,名落孙山,连续遭受科场失败的痛苦,思想更曾十分苦恼,这也使得李时珍试图通过科举而平步青云的美梦彻底破灭,心灵遭到巨大打击。尤其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的再试之前,李时珍由于忙于寒窗苦读,使得自己的身体更加虚弱,患咳嗽,转为骨蒸病(肺结核),卧病月余,几乎死去。幸得父亲精心治疗,投以一味黄岑汤,才转危为安。由此,李时珍愈发深佩中药的奥妙,也促使其人生道路的根本转折。

青年时代的李时珍更加用心于医药学之研讨学习,父亲便将自己一生临床治病的经验传授给儿子。李时珍专心医药钻研的志愿得到父亲赞同后,除跟父亲学习医学外,还拜蕲州知名学者、中进士第的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所有精力和时间,几乎都用于医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搜博采上。他闭门读书达10年之久,“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110年的苦读,为他后来的医药研究和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时珍躬身实践,足迹遍及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由于他的医术高明,有“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之誉。

李时珍的家乡蕲州是当时楚王府的所在地,青年时的李时珍也常到王府去诊病,他曾以驱虫药治愈楚王朱厚焜孙子的嗜食灯花癖。三十四岁被聘为楚王府“奉祠”,1559年,皇家下诏招揽天下名医,李时珍被楚王府推荐入太医院担任院判,使得他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和御药库,实地观察了不少难以见到的名贵药物。这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大大开阔了眼界。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李时珍在父亲《四诊发明》和前人《脉诀》的基础上,“撮粹精华”参入己见,编成《濒湖脉学》1卷。所著《奇经八脉考》1卷,约撰于1572年,则是规范中医经络穴位学说的一次有价值的努力。《四库全书总目》论述说:“其书谓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为十二正经。阴维、阳维、阴蹻、阳蹻、冲、任、督、带为八奇经。正经人所共知,奇经医所易忽。故特评其病源治法,并参诸家之说,荟粹成编,其原委精详,经纬贯彻,询辨脉者所不可废。又创为《气口九道脉图》,畅发《内经》之旨,而详其诊法。尤能阐前人未泄之秘。此以知徵实之学,由于考证,递推递密,虽一技亦然矣!”(《四库全书总目》卷一0四,《奇经八脉考》)这是对该著作相当高的评价。他的老师顾日岩写了《奇经八脉考.引》称许此书。序中写道:“濒湖世儒,兼以医鸣,”李时珍随时注意总结民间医疗经验,著成《濒湖医案》一书,并勤于搜集简易有效的单验方,集为《濒湖集简方》。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深感这将关系到病家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诸如为了研究蕲蛇,李时珍曾冒着生命危险,数次攀登龙峰山,找到长满石楠藤的狻猊洞,实地观察蕲蛇特征,并作了真实的档案记录。由于李时珍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故而才使《本草纲目》能够成为蜚声中外医苑的杰出作品。

从三十五岁开始(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李时珍便集中精力“乃穷搜博采,芟繁补阙,”2着手《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

1574年,支持政治改革家张居正的文坛著名领袖王世贞就任湖广按察使,他对李时珍在医药学上的革新活动相当重视。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他比李时珍小8岁。王世贞与李时珍原是相识的。

李时珍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基础上,征引广博,参考800多种文献书籍,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增入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终于在明万历六年(157860岁时编著完成5219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部划时代的药物学巨著。经过李时珍的努力,使中国药用植物等新增加374种,达到1892种,其中1094种是植物药,这一成就在中国药物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李时珍将自己收集到的11096个单方、秘方、验方,各一一附录于各该药物之下予以论述,其中8000多首是李氏自己收集或拟定的。李时珍不仅是本草以来采纳经史百家书籍数量最多者,而且是运用经史百家资料最有成就者。

二、 首刻本《金陵版》产生经过

万历七年(1579),62岁的李时珍便携带书稿由蕲州乘船顺流东下先来南京,之前他到过黄州、武昌等地联系《本草纲目》刻印之事,四处奔走想找书商刻印都无功而返。

李时珍看到自己的著作长期积压案头而无法刻印很是不甘,便毅然只身来到南京寻求书坊刊刻。明清江南如苏州、南京、无锡、常熟、杭州、湖州等地,都是全国最为重要的刻书印书中心。胡应麟说:“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南京刻书坊明代就多达50余家,成了全国最大的印刻中心。

李时珍留居在南京,四处联系刻书事,并继续作药物调查工作。李时珍在南京曾登上牛首山、茅山采药,参观了当年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种在狮子山下面的静海寺里的一些海外植物,他寓居下关静海寺,观察研究郑和从南洋诸国带回来的外国草药,还去了药王庙。当时的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中药材集散地,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药物,每年都在此举办“三皇会”这样的药材展销会,李时珍也趁此仔细观察访问。《本草纲目》里的专门介绍外国药的一门内容那样充实,和时珍在南京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是有关系的。李时珍留居在南京,四处联系刻书事,并继续作药物调查工作。

当时要想刻印《本草纲目》这样大部头的巨著,如没有名家的赞许与政府的支持,书商是不敢贸然承担政治与经济风险的。明万历八年(1580年)99日,李时珍为此目的专程赶来太仓,是想找王世贞作序。

李时珍用在南京对这些西洋药材的所见所闻,回蕲州后便对《本草纲目》中的“夷果”及番药方面的内容加以修订补充,特别是李时珍对郑和所带回的芦荟、胡椒、荜苃等药用植物“活株”的形态描述,说明他曾经目睹这些栽种在南京来自西洋的“标本”。

当时的文坛巨子是王世贞,曾独主文坛20余年,极负盛名。据《明史.王世贞传》记载,“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由于他父亲被严嵩所害,对皇朝不满,被免职家居。王世贞家在太仓县直塘镇(今并入沙溪镇)私家庭园弇山园,晚年的王世贞隐居于此,自号弇州山人。李时珍又坐船赶去,王世贞同李时珍虽不相识,却时有所闻。初次见面的李时珍对他十分尊重,把《本草纲目》献给他,“愿乞一言以托不朽。”3

王世贞留他小住数日,饮酒长谈,相处甚洽,并欣然应允为《本草纲目》作序。当时,李时珍已63岁,因操劳过度,身材枯瘦,面容憔悴,但精神饱满,谈话甚有风趣。而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一事拖了10年(1590)才动笔。  

有趣的是,王世贞对这位初次见面的朋友居然写了《赠李时珍诗》,同他开玩笑。诗前题词曰:“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寻出所饺定《纲目》求序,戏赠之。”原诗中这样写道:“李叟维肖直塘树,/……似求玄晏先生序”(《弇州续稿》卷十)诗的大意是说,李老头骨瘦如柴,好似直塘镇上的枯树,却还著书来求我写序。

由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决心批判道教长生成仙的思想,并着重分析道教宣扬的服食成仙的种种丹药。而当朝的万历皇帝信奉道教,当时的王世贞对道家养生成仙之术很有兴趣,自己也在研究仙丹,玩味道教炼丹术专书《丹铅厄言》,撰写《弇山厄言》。这诸多因素都使得王世贞放慢了写序的步伐。王世贞本人在《弇山续稿》卷十里有一首诗《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定(本草)求叙,戏赠之》,痴迷仙师的王世贞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为李时珍的大作写序。

一直到1582年,在南京逗留近三年的李时珍因金陵的书坊无人愿意刻印,只得失望而归,因刻书希望渺茫,他备感世态炎凉,心情很是沉重。

到了1589年,72岁的李时珍再次去南京联系刻印事宜。万历十八年(1590年)正月,心有不甘的李时珍又一次来到太仓,再次会晤王世贞,将已写好的《进〈本草纲目〉表》给他看。王世贞的序言写于“时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即1590年正月十五日,序虽然仅有600多字,确是精心构思之作,至于称许《本草纲目》为“如登龙君之言,宝藏悉陈”,这句话评价尤高。王世贞将《本草纲目》比作造福世人、功德无量的药学宝藏。王世贞的这篇序注明为“弇州山人凤洲王世贞拜撰”,这既显示了对李时珍的尊重。“真北斗以南一人”,其书乃“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王世贞的评价句句有份量。李时珍自三次科举考试落第以来,自学苦斗的长期抑郁心情,为之一扫。

据《王世贞年谱》记载:王世贞曾于1589829日上任刑部尚书,第二年正月便因病重“再次上疏乞致仕”要求病退,“三月二十五日得邸报,奉旨准回籍调理。”由此可见,王世贞是身怀重病来为《本草纲目》作序的。在这篇序中王世贞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4王世贞的评价可谓句句有份量。不幸的是,王世贞1590年九月卒于太仓家中。

正是由于有了王世贞的这篇序,1590年金陵(今南京)出版商、刻书家胡承龙方才同意支持出资刻版印第一版《本草纲目》最早刊本(即金陵版),当时《本草纲目》已完稿12年了。李时珍得知这一喜讯已为时太晚。《本草纲目》开刻后,李时珍卧病一年多,一直未起沉疴,终至抱憾而死。6年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本草纲目》终于刊刻成在南京问世,世称“金陵本”。据金陵版题名,药图为其长子李建中辑,次子李建元亲手绘成附图,建中与建元帮助校正,三子建方与四子建木进行重订;其孙树宗、树勋、树声等进行分次类编,树本帮助誊写协助而成。为了《本草纲目》的早日问世,李时珍家庭的其他人员也都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王世贞已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九月卒于太仓家中;1593年,李时珍也病逝了,并未见到刚刻印成但尚未印刷的《本草纲目》。《明史》载:“书成,将上之朝,时诊遽卒”。临终前李时珍曾撰有遗表,嘱咐其子建元在书成之后,一并上呈朝廷。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本草纲目》首刻版金陵版全部在南京出版。11月李时珍之次子湖广蕲州生员李建元遵从父亲遗愿将遗表及金陵版《本草纲目》一书进献于朝廷,希望借朝廷的力量达到广泛流传的目的。李建元在给明神宗朱翊钧的《进〈本草纲目〉疏》中提及父亲临终前交与自己呈给皇上的《遗表》:“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耽嗜典籍,若啖庶饴,考古证今,发奋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 5不久明神宗批了圣旨曰:“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 他是封建帝王中第一个见到此书的人。“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6当时,李建元奏进《本草纲目》58部,大内也保存着这书,章下礼部,“藏文渊阁”(董其昌语) 

金陵本作为《本草纲目》的原刻本,其“缉书姓氏”一项是独有的,以后各版均不载,真实地记录了金陵本的刊刻人员,“缉书姓氏”为:“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蕲州李时珍编辑,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黄州府儒学生员男李建元校正,……太医院医士男李建方,蕲州儒学生员男李建木重订,生员孙李树宗、李树声、李树勋次卷,荆州府引礼生孙李树本楷书,金陵后学胡承龙梓行。”从中可以清楚表明金陵本是李时珍以阖家之力刊刻而成,其中的附图也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

金陵本附图二卷,上卷题衔为“阶文林郎蓬溪知县男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宗校”,下卷则为李建木图,李树声校。金陵本附图对帮助考证《本草纲目》所收药物的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草纲目》新增品种达374种之多,其中不少均属首次附图。在所有《本草纲目》的版本中,金陵版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也是第一珍贵的版本。

《本草纲目》祖本金陵本所据的底本,是李时珍的孙子李树本誊写的清稿本,它是依据最初李时珍携往太仓给王世贞看的原稿本,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金陵珍本刻印精良,错、脱字较少,被后世各版奉为祖本, 

三、《本草纲目》(金陵版)在国内外的版本流传及后续影响力简述

《本草纲目》金陵本出版至今400多年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陆续翻刻,其出版之频繁,版式之多,发行传播之广,流传之久,影响之深,是我国本草史和出版史上罕见的。

金陵初刊后不到七年,接着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由江西巡抚夏良心、按察使张鼎思江西重刻本,即在江西南昌翻刻了第二版,并改正了金陵本中的一些讹误,药图也加以调整,刻印也更精致。书后附刻有李时珍《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致使二书得以保存。张鼎思在叙中,称许此书的思想价值时说:“尝经御览,……得其精者,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济世。……达者观之,则可以穷万物之赜,可以识造化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

《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称。一祖即金陵本,又分为江西本、钱本、张本三系。(1)金陵本是《本草纲目》的初刻本,也为后世各版的祖本,且是所有不同版本中最有价值的版本。书中只增加了王世贞写的序言1篇,附药图2卷,1109幅。金陵本现仅7部存世,成为稀有的珍贵版本。国内一部现珍藏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善本库,另一部藏上海图书馆;日本3部,分别为伊藤笃太郎博士、京都植物园大森文库、东京内阁文库所珍藏;美国1部,藏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经日本著名本草学家森立之(18071885)批注过的;德国1部,藏东柏林国立图书馆。(2)江西本为明末清初各版的底本,该本系又包括江西本(1603)、湖北本(内有明代著名书法家,时任湖广提学副使董其昌序1606)、石渠阁本、立达堂本、十竹斋本、宽永本(日本)、张朝璘本(1684)、金阊本、五芝堂本、人卫点校本等12种。(3)钱本系包括杭州钱蔚起六有堂本(武林钱衙本,1640年据江西本翻刻,变动药图800幅,共有图1110幅,附刊的医书增加蔡烈先《本草万方针线》17127、日本承应二年本(1653)、吴毓昌太和堂本(1655)、三乐斋本(1735)、书业堂本、芥子园本(1767)、日本万治二年本(1659)、本立堂本(1717)、文会堂本、四库全书本、同文堂袖珍本、文会益张云中重订本(1655)等38种。其中的武林钱衙本及吴氏太和堂本为清中叶各版的底本。(4)张本系有合肥的张绍棠本(味古斋本}1885年刊于南京,它为清末以来各版的底本。此外还有鸿宝斋本、、图书集成局本、同文书局本、萃文书局本、商务排印本、人卫影印本、日本半田屋本、台北文光本、九龙求实本等18种。

金陵本印行后的第十一年即日本庆长十二年(1607年),《本草纲目》就东渡到日本,受到日本医学界的重视。被幕府首脑德川家康常置之座右备查,称之为“神君御前本”。公元1614年,日本著名医学家曲直濑玄朔(号东井)更得到金陵本。1875年由井口直树呈交日本明治政府。81929年,又由白井光太郎依照“金陵版”的本子翻译为《国译本本草纲目》,共十五巨册。1934年东京春阳堂出版的15册精装铅印本《头注国译本草纲目》。该本以金陵本为底本,将原书全文译成现代日本语,附有校注及索引,简称“春阳堂本”。多年来它一直是最完善的《本草纲目》外文译本,也是唯一一部外文全译本。日本汉方医药界和出版界在1979年由春阳堂影印了金陵本的全部附图。

鲁迅说《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实在是极可宝贵的。”(鲁迅:《南腔北调集.经验》)

《本草纲目》金陵版在十八世纪传入欧洲,曾引起广泛的注意。这在1735年法文版《中华帝国全志》中早已指出过。《本草纲目》金陵版《本草纲目》这样一部中国古代的本草学著作,被国外科学界的名流追逐数个世纪而爱莫能舍,主要在于它里面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在于它所揭示的规律和本质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进步。闻名于世的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达尔文(18091882)也曾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本中获得了有益的思想养料,从中找到其进化论学说得以立足的历史依据,因此称誉《本草纲目》为“1596年出版的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令西方科学家们感到惊异的是,李时珍在16世纪的中国,完全没有接受到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却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上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史家席文(Nathan Sivin)于1973年合作发表题为《人身中之药物》的论文:“我们要根据1596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备注是指金陵版)说明其制品及应用……”随后,席文为美国出版的14卷本《科学家传记辞典》撰写了长篇的李时珍传记,也是迄今西方最好的李时珍传记之一。

英国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而著称于世的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对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的成就高度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此著成书于1578年,而问世于1596年。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意大利天文学家15641642)、维萨里(比利时解剖学家15141564)的科学活动所完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在同书第五卷第三分册(化学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uncrowned king of Chinese naturalists)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中的化学史和其它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可见李时珍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科学巨人伽利略等相并列也毫不逊色。

备注:

1)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附录[]顾景星《白茅堂诗文集·李时珍传》卷三十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月版。 

2)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附录[]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九,列传第一一八《李时珍列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月版。

3)、(4)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附录王世贞《本草纲目·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月版。

5)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附录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月版。

6)唐明邦著《李时珍评传》附录[]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九,列传第一一八《李时珍列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月版。

7)马继兴、胡乃长:《〈本草纲目〉版本的考察》,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8)潘吉星:《〈本草纲目〉之东被及西渐》,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学会编:《李时珍研究论文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主要参考书目

1、钱远铭主编:《李时珍研究》,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年版。

2、张慧剑著:《李时珍》,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钟毅著:《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齐苔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中华书局,1982年版。

5、唐明邦编著:《本草纲目导读》,巴蜀书社,1989年版。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点校本1977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