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竞争制度设计与均衡发展研究
罗燕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摘要】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公平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却呈现扩大趋势。本文就我国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等进行分析设计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竞争的制度设计与均衡发展对策。
【关键词】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 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现代社会的公平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各种不公平现象比比皆是,城乡公平缺失、地区公平缺失、师资配备缺失、办学条件缺失等是我们常见的问题,如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程就成了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域性差异
我国是世界上地域性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地域差异是造成了我国教育严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地域性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这是最为主要的两个因素。
(1)东西部差异。造成基础教育公平东西部失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两个是最主要的,首先是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教育的投入。相对来说,东部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相应的教育投入拨款也会较多,西部落后地区则因为落后的经济很难在拨出大额的教育投入款,甚至有些地方都无法保证最集成的教育经费。欠发达地区无法支付子女教育费用的家庭所占比例肯定比发达地区要多很多。
(2)城乡差异。各地区在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除去最直观的经济因素之外,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教育价值取向及教育资源的占有方面,城乡也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城市拥有国家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投入雄厚资金,兴办的重点学校具备师资和教学设备诸多优势,而落后地区尤其农村教育经费缺乏,个别地方连起码的教师工资都难保证,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薄弱又往往与生源偏差和教师待遇低下相连,造成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使薄弱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陷入双重薄弱。
2.社会阶层差异
教育不公平人为抬高了中下层子女向上流动的门槛。现在处在较为优势地位的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中,代际继承性明显增加,代内流动明显减少;而处于经济社会位置较低阶层的子女,要进入较高阶层,其门槛明显增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任何一个阶层中的成员,都不是天定的要在父辈的阶层中继承父辈的身份终其一生,然后把这种身份世世代代地遗传给子孙后代。这种流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证。但是,我们目前社会流动中的不公平障碍还十分严重,特别是教育不公平,使公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造成的公民在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平等,形成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
3.教育资源享有不平等
造成目前教育机会不均衡的,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这是沿袭五六十年代教育资源极度短缺时代的思路,是一条通过强烈竞争、筛选、淘汰,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人为地造成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镇,从而只对城镇学生的升学有利。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的教育,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
二、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成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条件和制度政策等原因的束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地区间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而教育发展主要是靠经济来支撑,尤其是地方财政支持。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自然受限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区域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造成教育发展的差距。
2.资源配置不合理
重点学校的存在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重点学校优先享有教育资源占有权,而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本来教育发展水平就比较落后,又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配置,这就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但是,
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
3.教育政策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教育的渴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年限还不够高;教育还不够普及;教育不够注重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师资力量缺乏,设备不够完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没有新意,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育不够具有针对性; 教育过程中,老师不善于鼓励学生,赞扬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导致很多学生过于自卑;有些教师还对学生进行唾骂,殴打,对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大部分老师家长以学生排名断定学生的能力,而不在乎学生的独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品德等等现象比比皆是。
4.教育腐败加剧了教育不公正
由于各地教育资源仍然属于短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长期被认为是“一方净土”的教育,也受到社会腐败行为的侵扰。同时,在教育领域部分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扩大学校自主权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也导致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行为扭曲,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腐败行为。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其中一类是所谓的“条子生”,通过某种特权进入学校(重点中小学)。第二类是“缴费生”,不符合入学标准,但通过花钱买分数取得入学资格。在“缴费生”中,更有一部分是利用公款上学的。第三类是“学校利益集团”,在各级教育中,本校教师子弟在入学时享有某种优惠,已是普遍现象。对此,政府主管部门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竞争制度设计与均衡发展对策
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落后地区、贫困家庭的命运,从而真正实现其“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的目标,做到给每一个公民提供均等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1.在办学条件上实现均衡。加强西部地区及农村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优化配置落后及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划拨专项资金扶持薄弱学校发展,逐步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2.在师资配备上实现均衡。实现师资均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从政策、经费、机制等方面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如培训机制的建立,保证培训经费,从政策上保障远教的实施),提高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现代教育法制观、质量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送教下乡服务工作,定期抽调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办学薄弱的农村学校支教;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三是建立城区中小学教师到乡镇任教、中心校教师到村小任教服务期制度。四是发达地区学校及重点学校对口扶持偏远落后学校,大力鼓励城乡学校携手,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五是努力提高偏远落后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向农村学校教师实施评优、评先、晋级方面政策倾斜,创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工作环境。
3.在教育管理水平上实现均衡。学校管理活动中,校长的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发展进程,只有一流校长才能办成一流学校。一个好的校长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具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初步知识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水平。因此,校长要主动学习、不断地学习,提高综合素养,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需要。同时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并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或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或在大足教育网上开辟论坛);或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交流制度,或定期举办校长论坛(或在大足教育网上开辟论坛);或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等。
4.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保证生源的均衡。我国多种办学体制的存在,招生的不规范,严重影响了生源的均衡。即使是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基本均衡,但生源的不均衡,也不能使教育质量均衡这一终极目标得到实现。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和普通高中实行按计划分区域招生制度,维护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观念,规范办学行为。新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 “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平等的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学校和教师不改变观念,与新义务教育法背道而行,那么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谈不上根本意义的均衡。学生平衡分班,为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提供了方便,为教师搭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长的平等机会,学风浓,班风好,校风正。但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进入初中一年后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教师不好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将学困生置之不理,甚至厌弃差生,那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公平教育。推进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责任感、使命感,转变观念,全面落实教学计划,从制度和管理上确保开齐开足开全课程,确保所有课程的课时课量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春萍,杨公安.浅谈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江苏教育,2002,(7A):32—33
[2]朱正林. 教育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原因及解决的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04,(1):6-7
[3]顾明远.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平等的问题,是人权问题[J].人民教育,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