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保护调研
车进武 车洪文 侯 锋 李天霞
(高台县水务局、高台县林业局,甘肃高台 734300)
【摘要】通过分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现状,根据上游山区水源保护区、中游绿洲农牧区、北部荒漠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建设河西走廊发展绿洲经济的思考。
【关键词】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调研
1.河西走廊人文地理环境
千里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过渡处的走廊中部,地形地貌分为祁连山区、走廊平原、北部荒漠区三大板块。南为祁连山,是生态屏障;北为合黎山、龙首山,毗邻沙漠;中为走廊绿洲,是城市村庄农田分布区。河西走廊发源于祁连山北端的内陆河流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条河流孕育了三片绿洲三个城市(武威、张掖、酒泉),衍生了两个工业城市(嘉峪关、金昌)。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北面是内蒙古高原,两大高原自然落差3000多米,丝绸之路就是沿两大板块的接痕,全流域分属青海、甘肃、内蒙三个行政区域,生态系统非常完整。雪山、森林、草原、河流、绿洲、湿地、戈壁、沙漠地形地貌齐全,湖泊沼泽遍布,芦苇丛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生态系统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差异都十分明显,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非常独特,是生态、地理、人文、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之地。这里既是古丝绸之路商旅通道,也是现代欧亚大陆桥的要冲,东西文化在此交流,南北民族在此融会,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是古老中国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通道和窗口,尤其是对欧洲,马可波罗曾在河西走廊生活一年多,1000多年前中国隋朝皇帝曾在河西走廊召见了27国使节,开了“万国博览会”之先河,在当时可以与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媲美。当年中国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走的就是丝绸之路,往来经过河西走廊,佛教从印度传到河西走廊,再传到敦煌、西域以至中亚。
2.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变迁
随着气候的变迁和人口的巨增,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干旱变暖、降水减少、雪线上升、森林减少、湿地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
2.1天然林缩减,功能消弱。肃南县森林林带下限由建国初期的1900米,退缩至2300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3.8%,如今浅山区森林已基本消失;灌木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30%的灌木林已草原化,灌木覆盖度和高度分别下降35%和20%。
2.2林线上移,植被退化。祁连山林区90年代初期森林保存面积仅约100余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16.5%,河西走廊上游的山地草场退化面积达106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50%,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38%,草场承载力不断下降。
2.3河道干涸、水源匮乏。部分大小河流由于缺水造成流程缩短,逐渐演变成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沙乱石,形成旱则涸、涝则泛,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下游凹地天然植物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
2.4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据甘肃省气象科研所冰川考察资料,祁连山现有雪线比古雪线升高500~800米,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且积雪面积明显减少。
2.5湿地面积持续萎缩,荒漠化程度加剧。
2.6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7不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盲目建设,加速生态环境恶化。
2.8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湿地保护与建设进程。
2.9生态用水矛盾突出,防护林大面积枯死。河西走廊降雨量极少,蒸发量极高,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生命的繁衍和经济的发展全都仰仗着有限的祁连山水源。当地的人们从前未认识到祁连山水源的稀有和珍贵,盲目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今日的水资源及生态双重危机的尴尬局面。
2.10荒漠化程度逐年加剧,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河西走地处西北内陆内陆腹地,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区,植被严重退化、衰退、死亡,造成地表裸露,风蚀程度加剧,荒漠化不断扩展。
3.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地方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对退耕还林、退耕还水、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和发展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予以补助和支持,这就很好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建设河西走廊发展绿洲经济的思考
河西走廊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生态地理环境背景下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复杂的空间组合。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河西走廊的作用与意义更加突出。由于本身先天的脆弱性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为突出。因此,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科学认识和有效维护河西走廊生态系统,是促进河西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1上游山区水源保护区:冰川保护、森林保护、草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天然草地养蓄量分流、人口分流转移、农牧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区域治理;进行坡耕地退耕退牧还林还草,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切实保障中下游的下泄水量。
4.2中部绿洲农牧区:
4.2.1开展以农田林网为主的人工绿洲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
4.2.2借助黑河中游湿地保护,把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争取湿地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是目前全国唯一与中心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的生态保护工程,对改善城乡生态系统,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2.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农田灌溉面积,限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盐碱化土地。
4.2.4以退耕还水为主,降低人工绿洲面积,扩大天然绿洲面积。发展现代农业、节水型农业,使节出、腾出的水用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工业、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将生态优势展现出来,转换为生态经济。
4.2.5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建设宜居宜游城市。加强道路、景点、设施建设,县有特色,乡有特点、村有看点、市成规模、区域联网,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旅游产业大市”, 以短养长,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 北部荒漠区:建立绿洲保护带,保育绿洲天然植被;封育草场,限制过牧与开荒,防止荒漠化。
参考文献
[1]杨晓敏 .《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发展张掖绿洲经济》.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2]刘贤德.《科学认识祁连山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河西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
[3]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 .
[4]甘肃省保护湿地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