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养生养老文化初探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初探

 

谭利婷 谢念青 劳燕 廖莹莹 刘婷 方刚

 

摘要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等特征,其蕴含了壮医的理论实质内涵,是壮族人赖以生存和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从其起源、基本内涵、主要特点以及现代意义角度,初探壮族养生养老文化。

关键词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主要特点

A Preliminary Study of Zhuang Nationality's Health and Elder Culture

Tan Liting Xie Nianqing Lao Yan Liao Yingying Liu Ting Fang Ga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Zhuang people's health care and old-ag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ty, regionality and tradition. It contain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Zhuang doctors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Zhuang people's health care for survival and longev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Zhuang nationality's health care and old-ag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ts origin, basic connotation, main features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Keywords  Zhuang Nationality;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Old-age Care; Culture; Major characteristics

养生养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身心和谐、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而壮族在养生养老方面有独特的智慧。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养生养老文化,其不仅作为一种远古的历史记忆,而且它作为壮族的瑰宝从古延续至今。初探壮族养生养老文化,不仅有助于探寻其主要特点及养生养老方式, 而且还有助于挖掘、丰富与发展民族医药文化。

1.壮族养生养老文化的起源与基本内涵

壮族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骆越是壮族的祖先,骆越古国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骆越文化孕育了最原始的壮族养生养老文化,其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都体现出了壮民们养生养老的理念。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是在壮医基础理论指导下,随着壮民们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预防保健、祛除疾病的文化。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等特点。它的形成与祛瘴气文化、稻作文化、补虚文化、歌圩文化等息息相关,这些文化依托当地民族和地域特色支持,从居处、饮食、情志等方面诠释壮民预防疾病,追求健康长寿的养生养老方式。

2.壮族养生养老文化的主要特点

2.1 民族性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与壮医药文化密切相关,壮医作为我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卫生保健具有典型的壮族特色。壮医药文化是壮医药与壮族各类文化融合、联系、渗透形成的产物1】,其以“三道两路、三气同步、毒虚致病学说”为主要理论。

壮族作为我国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尤喜食糯米,每年三月三,壮族地区都有食用五色糯米饭的风俗,五色糯米饭现已成为壮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其具有清热祛湿毒、通龙路、防风辟邪、延年益寿的作用,壮族人民独特的养生保健智慧可见一斑2】。由此,亦知晓壮族地区的长寿现象与注重养护谷道密切相关,他们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保证“谷道”的通畅和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作用。

壮医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内治与外治法独具本民族特色。壮医内治善用药膳,常用血肉有情之品与壮药配伍,以调气补虚,防治疾病。如宫寒不孕,经常使用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等炖服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医最具特色的外治疗法之一,其对亚健康状况的调治有着独特的功效。通过点灸的刺激,疏通龙路、火路气机,从而起到防御外邪,调理“嘘”(气)“嘞”(血)脏腑功能,疏通三道两路,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的作用,使亚健康状态恢复到健康协调的生理状态4】,对人们预防保健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地域性

壮族人民多生活在岭南地区,这里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峦重叠,植物繁茂,雾露弥漫,山岚瘴气较盛,古称“瘴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预防疾病,壮族居住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祛瘴气文化,这是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基础。壮族聚居地多为干栏式建筑,防瘴除湿;鼻饮吸药气,御瘴防病;山村瘴气弥漫的清晨,外出赶路必口含生姜,以散寒辟瘴5】。《后汉书》记载“常饵薏苡实,以胜瘴气”,壮民利用薏苡仁解湿毒、畅通谷道、通调水道的功效,将其用于防治瘴气。《岭外代答》曰:“槟榔避瘴下气消食”,壮族先民在当时已利用食疗御瘴保健。佩药、挂药是壮族颇具特色的民俗,在瘴疠流行季节,壮民多佩带香囊,利用气味芳香的壮药以开窍化湿、辟秽祛瘴, 防止毒邪侵入体内,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祛瘴气文化独具岭南特色,体现了壮民卫生保健防病意识极强,并深知壮医解湿毒的治疗原则。

2.3 传统性

阴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是壮族传统文化集大成之载体。壮族自古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酷爱山歌,以歌叙事、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择偶、以歌喜庆、以歌解忧、以歌伴劳,是壮民族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6】。壮族人们通过唱歌以悦情养性,以期达到健康长寿。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曾说:“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 ,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三月三歌圩,不仅是传播壮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形式,同时也是壮民情志养生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人们情感的释放,能有效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活力7】。歌圩文化是壮族人们精神养生的具体表现,壮族地区的长寿现象与壮民们保持心静而不躁,神安而不乱,保持了壮医“火路”通畅密切相关。

3.壮族养生养老文化的现代意义

3.1 改善当地民族的健康状况

壮族养生养老文化以壮医理论为指导,从居处、饮食、精神等方面指导人们养生保健,既能适应壮族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具有壮医特色的药膳在民众中传播与发展,又符合现代营养学及壮医养生的观念,促进养生保健融入到壮族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改善当地人们的健康状况。

3.2 促进养生养老康疗旅居产业的发展

壮族地区拥有独特而浓厚的壮族养生养老文化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依托这些资源与环境有利于打造养生养老康疗旅居产业, 保护壮族文化完整性,为广大旅居客带来集养生、养老、康疗、旅居于一体的天堂。

3.3 符合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

壮民平日饮食多以土生土长的绿色食品为主;即使是现在,很多壮民还保持着日出而作,耕作不辍,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合乎生态,返璞归真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的养生之道,对于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确立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

小结

骆越文化孕育了最原始的壮族养生养老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壮族养生养老文化是壮族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其与壮医药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地域性、传统性等特点。壮族养生保健的方法和壮族民间的饮食、节庆、居处、精神等民俗,蕴含着壮民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初探壮族养生养老文化,可以对人们预防疾病,健康长寿提供借鉴与文化支持,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宇舟.壮族医药文化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5(04):57-59.

[2]曾振东,宋宁.壮族节日民俗的医药内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5,21(12):43-44.

[3]钟鸣.壮药与养生保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03):72-74.

[4] 杨美春,方刚,汤红丽.亚健康状态的壮医辨析及壮医外治法调理[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S1):64-65.  

[5]李美康,宋宁.壮医治未病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08):1034-1035+1078.

[6]陈学璞.壮族歌圩·三月三歌节·文化壮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01):1-7.

[7] 陈攀.探析壮族情志养生文化中蕴含的壮医理论内涵[A].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编辑部,2015:1.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