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库会计工作转型
孙进营(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 长沙 410005)
摘要:国库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库会计工作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银行面临的新任务。文章从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加快业务流程改造、推动信息化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四个方面探索国库会计工作转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国库会计工作转型 实现路径
一、国库会计工作转型背景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应这一重大论断,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国库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判断。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0多年来,国库会计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国库高质量发展给国库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国库会计工作转型是人民银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新任务。
二、新形势下国库会计工作定位
新《预算法》实施后,再一次明确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律地位,同时也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全口径预算,明确提出了“国家实行国库集中收缴和集中支付制度,对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预算法》赋予了国库工作全新的、神圣的职责。总行陈雨露副行长在今年的全国国库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国库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也就是由“做不做得了”转为“做不做得好”。因而国库会计工作定位应当围绕国库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做出适应性调整,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工作在国库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堡垒性作用。
(一)实现国库会计工作向及时性、时效性转变
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国库运营存在人民银行经理和人民银行委托商业银行代理两种模式,故而存在两种国库主体即人民银行国库与商业银行代理国库。商业银行代理国库预算收支业务仍是传统模式下的“批量处理、多环节报解、逐级上划”的做法,资金上划严重依赖于日间报解次数,这致使国库收支资金按次入库、出库,时效性大打折扣;人民银行国库运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但国库营业大厅业务并非商业银行营业大厅的叫号业务(随到随处理),国库收支业务实践中,业务处理多为集中处理,即集中一段时间处理,待机时间较长,致使国库收支业务处理的及时性较差。在国库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应改变国库收支核算业务处理的滞后性,推动国库会计工作达到及时性、时效性要求。
(二)实现国库会计工作向电子化、自动化转变
目前,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仍运行单机版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BS),国库资金的报解、上划通过导盘的方式上传收支数据和报表,仍处于手工处理模式;资金收纳与划出需借助于行库往来通道实现,严重受制于代理银行会计营业部门(与国库部门独立)业务处理能力,通过行库往来处理资金业务的自动化处理程度极低。同时,现有集中支付业务的“先支付、后清算”模式,也不能实现财政支付业务资金从国库直达收款人的目标,与收入“支出直达商品和劳务供应商”的理想目标有一定差距。以“3T”为核心的国库信息化系统框架虽已形成,实现了财税、海关、商业银行和纳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TIPS办理的收入金额占比已经超过了85%。但是,各地区支出联网系统尚属各自开发,支出业务电子化程度并不高,加上近年财政主导推动财政支出无纸化系统进度缓慢,尤其在市州、区县实现率较低。因此国库各类业务系统应实现高度整合,收支联网系统的电子化、自动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三)实现国库会计工作向标准化、科学化转变
国库会计的标准建设对国库会计的行为规范、资金风险的防范、会计资金基础的核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人民银行在国库会计工作标准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年年初制定并下发了《国库会计业务标准化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涉及业务范围涵盖了会计制度、会计组织、业务操作、会计分析、信息化建设、会计监督、会计检查及档案管理等8个方面,文件要求从今年的4月份开始执行。但从全国来看,各省份并未根据辖内具体业务情况出台更加科学、细致、有效的细则或办法,同时,推动国库业务标准化建设的力度不大。加上《指引》主要依据现有国库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制度规范等进行规定的,随着国家金库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国库会计工作标准化的科学性也要随之进一步提升。
(四)实现国库会计工作向分析型、管理型转变
自经理国库30多年来,人民银行系统建立了一支高效、务实、专业的会计队伍,为党政领导、财政部门以及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比较完整、可靠、及时的会计信息,在国库会计核算、信息反馈、报表披露等事务上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决策参谋作用。近年来,国库会计分析工作刚刚起步,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相对落后,国库会计分析工作还停留在“平面化”和“静态”分析的初级阶段,在“多维度”、“动态”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同时,目前国库会计工作仍然以传统的事务型、操作型为主,在管理职能上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国库会计工作转型实现路径
要达到或实现以上国库会计工作定位目标,推动新形势下国库会计工作转型,需要重点从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加快业务流程改造、推动信息化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等四个方面实现转变。
(一)完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
一是统一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系统,提升国库会计核算效率。在个别省份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上线运行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的经验基础上,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代理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BS)向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换代升级,实现全国国库系统数据集中化处理,提升国库会计业务处理自动化水平。二是积极推动财政支出无纸化系统建设,实现财政支出业务电子化,改变传统手工处理模式。三是充分利用财税关库银横向联网系统(TIPS)功能,实现退库、支出退回、更正、免抵调业务电子化,增强国库会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四是按照《预算法》“政府全部收支纳入国库核算”的要求及中央的部署,加强与财税部门沟通,尽快做好非税收入、社保资金等账户开设、科目设置、资金存放等工作。
(二)加快业务流程改造
一是优化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业务处理流程。目前,该系统处理业务流程涉及录入、复核环节,无论金额大小的支出业务,还需经过第三要素审核方能将资金划出,业务流程跨度较长,业务处理效率较低,故可参照商业银行柜员制做法,缩短业务流程,收入业务经录入即可直达入库,支出业务经复核即可出库,无需第三要素审核。二是优化集中支付业务流程。目前,集中支付业务流程遵循“先支付后清算”的原则,日终前商业银行向用款单位支付资金后,汇总向国库进行清算,日间存在较大数额资金的垫付,这不符合银行支付结算“银行不垫款”原则,同时也占用了银行自有资金,影响银行资金流动性。故应加快集中支付业务流程改造,推动人民银行直接办理集中支付业务,让国库资金直达用款单位,减少国库资金对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冲击。三是规范集中收缴业务流程。税收收入基本实现实时缴纳,直达入库的目标,少数纸质税票通过商业银行“待结算财政款项”科目下的待报解预算收入专户直接划缴国库,并每日基本实现扫数上划至国库。但非税收入仍然通过财政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汇缴结算专户按旬定期将资金划至国库,致使大量资金长期沉淀在非税收入汇缴结算账户内。故,应优化非税收入收缴流程,推动非税收入直缴入库的目标。
(三)推动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水平是衡量部门和行业现代化程度和服务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是人民银行更好地履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必然选择。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和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更好地满足国库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库信息系统的性能、功能和应急处置能力都有待提升。目前,人民银行正在推动“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并将该建设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拟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阶段性开发推进的总体思路。国家金库工程建设,应当注重与“金财”、“金税”、“金关”等外部系统的无缝对接,同时也要考虑“3T”系统内部的无缝衔接,实现业务处理由前台向后台转移、核算方式由手工处理向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转变、业务载体由纸质凭证向电子凭证转变。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为适应国库会计工作新的目标定位,推动国库会计工作成功转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保障。一是推动国库会计核算柜员制试点,以适应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再造,有效整合岗位、缩短业务流程,进一步提升国库会计核算效能。二是推动事务型核算人员向分析型、管理型综合人才转变,加强从柜员制解放出来的岗位人员培训,提升国库会计分析和国库会计管理能力。三是在国库会计核算柜员制试点的基础上,探索成立国库会计核算中心,聘请社会专职会计人员负责日常国库会计核算工作,更多地将国库前台人员转移至后台开展国库会计业务管理、监测、分析工作。
新形势下国库会计工作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国库信息化建设、会计核算系统优化、业务流程再造、资源合理配置等方方面面,需要财政、税务、海关、银行等多方配合,也需要业务操作、监督管理等制度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各级国库在实践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贵生.对国库会计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J].金融会计,2015年第1期.
[2] 陈继华.国库会计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财税审计,2017年第30期.
[3] 李妍.基层国库会计分析工作的思考.[J].金融会计.2016年第12期.
[4] 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建设“国家金库工程”提升国库履职水平.[J].金融电子化.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