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初次投稿动机及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质性研究的半结构化访谈
李玥瑶1,2 邓三鸿1,2 张越1,2
(1、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2、江苏省数据工程与知识服务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6)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发文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相对于较有经验的学者,在论文发表方面具有其独特性。[方法/过程]文章通过对28名南京农业大学在读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描述性统计与交叉分析方法,对高校学生初次投稿动机及影响其选择期刊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结论]受访对象的投稿行为受多种因素的驱动。性别、年级、学科会影响投稿动机的产生因素,学科和专业发展程度的不同会影响投稿取向因素。据此为高校学生的初次投稿提出建议,也为期刊在选稿方面提供参考。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Motiv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LI Yueyao1,2 DENG Sanhong1,2 Zhang Yue1,2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China
2. Jiangsu Key Lab of Data Engineering and Knowledge Service,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Due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xperimental experience, college students have many deficiencies in contribution. Compared with experienced scholars,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uniqueness in the publication of thesis. [Method/process] The article conduct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28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ross-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itial contrib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ir choice.[Result/conclus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submission behavior of the respondents was driven by many factors. Gender, grade, and subject will influence the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motivation of submission. The difference i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nd majors will affect the orientation factors of submission. Based on this, i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initial submi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journals are also provided for reference in the selection of manuscripts.
Key words The motivation of contribution ; Influencing facto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Interview
发表论文是科研人员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但投稿者从决定发表论文到发表成功期间会受到不同动机的驱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投稿动机指能够引起并推动作者维持投稿这一活动的心理活动或内在动力[1]。作者的投稿动机对其创作起决定性作用,同时间接影响着期刊质量与价值。在对自身稿件的评估和对对期刊进行对比的过程中,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投稿者投稿的因素。
高校学生作为初次投稿群体中的主要部分,在投稿时会有诸多主观与客观上的考虑。现阶段对于投稿行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一是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对作者投稿行为进行评价[1]-[7];二是从文献计量学[8][9][10]角度出发,获取、分析已发表的期刊文献来研究投稿者的群体特征;三是通过发放问卷[11][12][13]探究科技工作者论文发表动机。此类研究实施较为方便快捷,重点在于由结果分析原因,由现象追溯动机。然而由于研究结果常带入研究者主观想法,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研究内容的真实性及丰富性。本文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法,重点接触高校学生,试图全面、灵活的探寻他们投稿时的主观考虑及起到推动作用的客观条件,了解影响作者选择期刊的各种因素。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两点:
1)准确地探寻高校不同学生投稿行为的驱动因素,整理归纳这一群体的发文特征、目标和需求;2)提出一定的建议以帮助产生更多优秀作者资源,间接对稿件内容进行优化与控制,从而提高期刊质量,使期刊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同时也对投稿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1 相关研究工作概述
1.1 对投稿者的研究
国内对投稿者的研究大概分为投稿动机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作者的投稿原因可概括为从产生想法到与文章投出的心理及行为;影响作者投稿的因素包括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期刊、编辑等的情况。沈芸[1]将作者的投稿动机大致列为源自创作灵感、创造性思维、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为外部刺激所激发。周志新[2]等提出了研究生初次投稿存在的问题。张红[3]等将这一部分高校群体的投稿动机细分为不同类型。
作者的投稿动机不仅受到投稿者本身的影响,它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Teresa M. Amabile[14]在1997年就提出了所有领域的创作和成果都是在内在动机下蓬勃发展,而外在动机起到的是辅助推动的作用。Linda V. Knight[15]等人研究建立了学术期刊研究者期刊选择标准的综合模型,包括3个大类的39个详细影响因素。Sandra Rousseau和Ronald Rousseau[16]进行了一个离散选择实验来确定作者投稿时等待编辑回复的意愿,研究发现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性文章的作者会比发表普通文章的作者愿意等待更长的时间。Linda Bol 与Douglas J. Hacke[17]从审稿人的角度出发,对年轻学者的写作过程进行分析,认为将良好的写作能力与健全的研究结合起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并同时描述了确定高质量期刊的方法。
1.2 对影响因素的探究
在影响投稿的外部因素的研究上,夏登武[4]归纳了影响作者投稿动机的因素,并将其分为内、外两方面因素。张汉民[6]将作者的投稿动机粗略地区分为四种类型:传播型、显露型、实利型和应制型,指出写稿的动机多数是混合型的。陈玲、邹栩[8]等通过与高校科技工作者面对面交流,了解作者投稿的体会以及自己对论文发表过程和对期刊的见解。叶继红[12]与谢英华[13]分别对高校硕士研究生与我国3000余名科技工作者发放问卷,对其论文发表情况进行研究。侯振兴 [18]、刘艳华[19] 皆运用访谈法探究科技论文撰写的影响因素,前者将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方法相结合,后者则采用类属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国外,2015年Eline Poelmans[20]等以经济史杂志为例研究了WTW(Willing To Wait)受哪些因素影响,并将它分为个人特征的影响和与工作相关的特征影响。Rawda Ahmed Omer[21]以ISI收录的期刊为背景,基于相关文献的深入审查和一系列结构化访谈,调查了研究人员在向知名期刊投稿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阻碍。Mirjana Pejić Bach[22]提出科学研究出版在社会发展中除了传播知识外,还会推动研究人员产生发表科学研究成果的动机。
由前述可知,已有的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群体的投稿行为进行了研究,然而仅有数篇采取质性研究方法对学生投稿者进行全方面的探索,并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这一群体的投稿动机和影响投稿的因素。基于此,本文拟以高校初次投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投稿动机及影响因素进行补充研究,探究高校学生写文、发文的特征与需求。半结构化访谈法允许受访者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丰富、直接的信息资料。实施过程中弹性较大,有利于深入了解分析问题,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所获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本研究采取此方法,通过记录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从性别、年级、学科等变量角度对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试图直接、初步的挖掘高校学生对投稿行为和期刊的了解与看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访谈法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其抽样通常由研究目的来决定[23]。定性研究所关注的重点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24],因此没有对样本量的多少进行硬性规定,也不通过公式来计算,而是由访谈深度和经费来决定。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抽样理论思维截然不同,要根据特定的抽样策略选择相应的抽样方法,遵循“动态抽样”和“信息饱和”原则[25]。访谈者一般不事先确定样本来源与样本量的多少,首先应当遵循的是动态抽样原则,边整合分析资料边选择被访谈对象,当访谈者对下一个被访者的研究已经不能为其研究内容提供更多信息时,即已达到饱和原则[26]。
本研究主要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法,根据研究进展前后选取28名高校在读学生作为访谈样本。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在30分钟左右,访谈过程中依据设计好的访谈大纲,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及时对访谈问题进行修改[19]。访谈主要从两大主题入手,每个大主题前有引导问题,其下有次级主题,各次级主题下的备选问题在访谈过程中由访谈者灵活改动。在受访者问题回答结束后,根据回答内容追加提问。如若某一问题有连续三位受访者对其持否定意见,则在对下一位受访者进行访谈时将该提问删除。若在访谈过程中一位受访者提出了不同于备选提问的意见,则在后续的访谈过程中将此问题添加进备选提问,直到第27和第28位受访者,对访谈的问题及备选提问没有新的修改意见。访谈结束后对受访者进行感谢,保证其匿名性,避免为其带来负面效应,同时对本次访谈提出感受与建议。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南京农业大学大四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作为访谈对象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初次投稿的动机及影响因素,选择仅有一次投稿经历或正在准备投稿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较为合适;其二,浏览文献后发现出于时间、经济和效率角度考虑,较少有学者通过访谈在校学生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可完善该问题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扩展研究空间。
为了全面了解受访者的观点,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样本的选取时考虑了同质性(访谈的对象都是南京农业大学在校学生)和异质性(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以及发文情况不同的样本)问题,以保证结论可以反映该群体的不同情况。经过筛选最终获得28名合格的受访对象,其中男生12名,女生16名;大四学生5名,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生2名;已有过论文发表经历的7人,正在准备中为12人;22人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工作,6人选择读研、读博或继续科研深造。访谈对象具体特征如表1:
受访者 |
性别 |
年级 |
专业 |
论文发表 |
未来计划 |
F1 |
女 |
大四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1篇 |
读研 |
F2 |
女 |
大四 |
人力资源管理 |
1篇 |
工作 |
F6 |
女 |
大四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准备中 |
读研 |
F28 |
女 |
大四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准备中 |
读研 |
F4 |
女 |
研一 |
草业 |
准备中 |
工作 |
F8 |
女 |
研一 |
草业 |
准备中 |
工作 |
F13 |
女 |
研一 |
动物医学 |
准备中 |
工作 |
F20 |
女 |
研一 |
植物营养 |
1篇 |
读博 |
F21 |
女 |
研一 |
情报学 |
准备中 |
工作 |
F24 |
女 |
研一 |
植物保护 |
准备中 |
工作 |
F25 |
女 |
研一 |
植物保护 |
准备中 |
工作 |
F26 |
女 |
研一 |
植物保护 |
准备中 |
工作 |
F27 |
女 |
研一 |
植物保护(专硕) |
1篇 |
工作 |
F10 |
女 |
研三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篇 |
工作 |
F14 |
女 |
研三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准备中 |
工作 |
F12 |
女 |
博一 |
信息资源管理 |
1篇 |
工作 |
F11 |
男 |
大四 |
网络工程 |
准备中 |
工作 |
F3 |
男 |
研一 |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
准备中 |
工作 |
F5 |
男 |
研一 |
预防兽医学 |
准备中 |
读博 |
F7 |
男 |
研一 |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
准备中 |
工作 |
F9 |
男 |
研一 |
动物科学 |
准备中 |
工作 |
F16 |
男 |
研一 |
情报学 |
1篇 |
工作 |
F17 |
男 |
研一 |
植物营养 |
准备中 |
工作 |
F18 |
男 |
研一 |
植物营养 |
准备中 |
工作 |
F19 |
男 |
研一 |
农业资源利用(专硕) |
暂无计划 |
工作 |
F23 |
男 |
研一 |
植物营养 |
准备中 |
读博 |
F15 |
男 |
研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