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地区2108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长兴地区2108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杨东风,钱根才,高春新,张伟伟

(长兴县妇幼保健院   ,浙江 长兴 313100

要:目的 了解长兴地区耳聋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耳聋的发生提供依据,减少听障患儿的出现。方法  对20173月至20183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进行 GJB2SLC26A4GJB3及12SrRNA 4个常见耳聋易感基因15个热点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  研究期间共2108例新生儿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98例,检出4.65%。其中GJB2基因突变 59例(2.79%);SLC26A4基因突变30例(1.42%);12SrRNA基因突变6例(0.28%);GJB3基因突变1例(0.05%);GJB2基因及SLC26A4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0.05%);GJB2基因及GJB3基因复合杂合突变1例(0.05%)。结论  长兴地区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较高,GJB3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率较为少见。

关键词: 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每年大约有3万例听力障碍新生儿出生发生率为3‰[1]导致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遗传是最常见的病因,占60%,其他因素包括有病毒感染、外伤、药物使用不当、免疫性疾病、生理退化等[2]。常规的听力筛查虽然可以发现部分听力障碍患儿,但对于其他一部分患儿尤其是药物性、迟发型耳聋的检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规范的听力筛查基础上,结合耳聋基因筛查可以进一步完善听力检测工作,减少听力障碍的漏诊。本文20173-20183月期间在本院出生的2108例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15个热点突变位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以20173月-20183月在长兴县妇幼保健院出生且监护人同意接受耳聋基因检测的活产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新生儿均由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出生后及生后3天内采集足跟血或少许静脉血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采集的血液滴于专用的滤纸片上,完全渗透,血斑直径≥8 mm,每个血样均自然悬空3小时晾干,用密封袋封存于2~8冰箱保存送检。利用基因芯片法对耳聋基因进行检测,包括 4个耳聋基因15个突变位点。

1.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位点

基因

位点

GJB2

35delG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

GJB3

538C>T

SLC26A4

1174A>T1226G>A1229C>T1975G>C

2027T>A2168A>GIVS7-2A>GIVS15+5G>A

12SrRNA

1494C>T1555A>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男、女耳聋基因筛查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73-20183月在本院出生且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新生儿共有2 108例,其中,男1 145例,女963例;检出耳聋基因突变98例,检出率为4.65%

2.2  耳聋基因检测结果  2108例新生儿中,98例存在耳聋易感基因突变,检出率4.65%,其中男性52例,占53.06%,女性46例,占46.93%,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GJB2基因纯合突变1例,携带率为0.05%GJB2基因杂合突变58例,携带率为2.75%SLC26A4基因杂合突变30例,携带率为1.42%12S rRNA基因均质或异质突变6例,携带率为0.28%GJB3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率为0.05%;同时具有2个基因突变携带者2例,携带率为0.09%。见表2

1  2108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情况

耳聋基因

突变位点

例数

携带率(%

GJB2

176-191del16杂合突变

4

0.19

235delC纯合突变

1

0.05

235delC杂合突变

47

2.23

299-300del AT杂合突变

7

0.33

GJB3

538C>T杂合突变

1

0.05

SLC26A4

1174A>T杂合突变

2

0.09

1229C>T杂合突变

2

0.09

1975G>C杂合突变

2

0.09

2168A>G杂合突变

3

0.14

IVS7-2A>G杂合突变

21

1.00

12S rRNA

1555A>G杂合突变

4

0.19

1555A>G纯合突变

2

0.09

GJB2SLC26A4 

复合杂合

1

0.05

GJB2GJB3 

复合杂合

1

0.05

合计

 

98

4.64

 

讨论

耳聋是影响人类认知的常见致残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10年末我国听力残疾位于第二位,仅次于肢体残疾[3]新生儿听力筛查是目前常见的预防耳聋的措施,但是并不是听力损失患儿在出生后都会立即表现。国内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融入耳聋基因筛查的概念在2007年由王秋菊教授首次提出[4]

2017-2018年本院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基础上联合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2 108名新生儿进行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包括GJB2SLC26A4GJB312S rRNA 4个常见耳聋基因的15个耳聋突变位点,结果显示耳聋基因突变总检出率为4.64%。与忻蓉等[5]研究结果,各位点突变情况接近,总检出率稍偏低,这可能与检测位点的数量不一致有关。突变基因以GJB2为主,检出率为2.79%,其次是SLC26A4基因突变。

GJB2基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突变频率最高的致聋基因,主要编码连接蛋白CX26在耳蜗细胞中高度表达[6],临床大多表现为先天耳聋,偶有表现为语后聋[7]。本文检出58GJB2突变基因,其中,235del C位点纯合突变1例(0.05%),235del C位点杂合突变47例(2.23%),176-191del 16位点突变4例(0.19%),299-300del AT位点突变7例(0.33%)。对此类基因携带者,尤其是纯合突变的携带者,在出生6个月内要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听力变化,定期去医院对婴幼儿听力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异常变化,进行干预治疗,避免因聋致哑现象的发生。

SLC26A4 基因也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仅次于GJB2基因的常见致聋基因[8]。本文中检出SLC26A4基因突变30例(1.42%),其中,1174A>T杂合突变2例(0.09%),1229C>T杂合突变2例(0.09%),1975G>C杂合突变2例(0.09%),2168A>G杂合突变3例(0.14%),IVS7-2A>G杂合突变21例(1.00%)。该基因突变与前庭水管扩大有密切的关系,可引起中度至极重度不等的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9],对此类基因携带者要指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预防,避免患者如头部撞击、感冒、发烧等外因诱发耳聋的发生。

12SrRNA基因为线粒体遗传,即母系遗传,本检出基因突变6例(0.28%,部分12SrRNA 基因携带者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易感性,故对基因突变新生儿进行提示、预警和用药指导,应告知家属禁用耳毒性药物[10]且需要密切注意说明书,避免一针性耳聋悲剧的发生。

GJB3基因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文中检出阳性1例(0.05%)部分该基因突变的人群可引起进行性高频听力障碍[11]对此类基因突变新生儿应采取定期复查听力,及时治疗的原则。

本文中检出2例复合杂合突变新生儿,其中1例发生在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上,另1例发生在GJB2基因和GJB3基因上,双杂合突变新生儿不一定会发病[12],但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定期做听力监测。

耳聋基因检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实现优生优育。在新生儿中开展耳聋基因的筛查可有效弥补常规听力学筛查的不足,尤其是对迟发性耳聋高危人群和药物性耳聋高危人群可以尽早检出,进行提前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沈沛, 余红, 刘丹,. 耳聋基因与新生儿听力的同步筛查结果比较[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1):77-78.

[2]  杜琨, 陈泉东, 李杨方,. 昆明地区新生儿听力及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4(6):104-106.

[3]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 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2012-06-26

[4]  王秋菊, 赵亚丽, 兰兰,. 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实施方案与策略研究[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11):809-813.

[5]  忻蓉, 顾春健, 娄志武,. 湖州地区1814例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及突变位点分析[J]. 浙江医学, 2015, 37(20):1661-1663.

[6]  Gandía M, Del Castillo F J, Rodríguezálvarez F J, et al. A novel splice-site mutation in the GJB2 gene causing mild postlingual hearing impairment.[J]. Plos One, 2014, 8(9):e73566.

[7]  高儒真, 陈晓巍, 历东东,. 新生儿GJB2基因筛查及听力随访的意义[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4):314-318.

[8]Chen J, Wei Q, Yao J,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wo heterozygous deafness mutations in SLC26A4 (PDS) in a Chinese family with two sibl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ology, 2013, 52(2):134-138.

[9]  段聪军. 新生儿耳声发射、AABR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26):4515-4517.

[10] 唐俊湘, 孙玉秀, 王朝红,. 2363例新生儿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J]. 山东医药, 2015(32):76-78.

[11] 付华钰, 许涓涓, 李娇,. 四个家系的耳聋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8):18-20.

[12] 周怡, 刘海红, 郝津生,. 15343例新生儿耳聋基因普遍筛查结果分析[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14(2):109-112.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