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的认识与探索
刘志明(陕西省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 延安716000)
摘要:为了优化低渗透油田生产运行模式,充分利用存量生产要素,降低原油生产成本,
本文通过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组织现状的研究,剖析其生产组织特征、生产类型以及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基本流程和生产线模型,指出从生产过程组织、生产中物流管理、采油厂劳动过程组织等方面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工作进行完善、优化及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生产类型定义、生产线模型、生产组织特征
一、引言
我国各大油田相继进入开发中后期,低渗透油田在油气开发生产中地位日显重要。然而,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低渗透油田普遍出现原油产量快速下降,地面系统布局不合理、负荷不平衡,井、站、场及设施日益增多,用工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生产运行费用逐年增高,使低渗透油田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因此,认真分析原油生产管理现状,不断变革优化生产组织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生产组织是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原油生产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原油生产、特别是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及劳动过程的组织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总结出我国目前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原油生产组织的途径和方法,旨在降低原油生产成本。
二、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现状、特征、类型及存在问题
(一)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过程组织
原油生产过程组织分为时间组织和空间组织。前者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原油在生产线上的移动方式;后者则是生产过程各生产单位的布局、生产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确定,以及各个工序在时间、空间上的衔接与协调。
1.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多数低渗透油田是以机械抽油为主要采油方式,依靠车辆泵油或管网输送方式完成原油在油田作业区内的传输。基本生产工艺流程与配套注水流程见下图所示。
通过生产基本流程和配套流程,从地下采出的含水油,经过生产过程各加工环节,初步形成净化原油。同时,将从地下采出的污水经过处理,回注到所开采的油层,实现地层能量总体平衡。
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原油)在生产线上按照生产工艺路线连续不断地通过各道工序,其主要移动方式是顺序移动,在部分作业地是平行顺序移动,如原油流经集油站时,会有两个或以上的处理罐同时对原油进行处理。
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原油生产是由诸多作业地及设施等完成的,为了使生产过程连续性、协调,必须在空间上把这些生产单元及各个环节合理地组织连贯起来,使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①低渗透油田采油厂的布局
采油厂布局主要依据石油地质储量分布情况,遵循地面服从地下原则。同时,厂址选择时兼顾地形地貌和交通供给等因素。对于已建成或处于开发阶段的油田,采油厂布局大局已定。
②各采油厂内部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采油厂内基本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是根据原油生产主要流程,结合地形地貌,组建了若干生产线。主生产线基本作业地有原油集结点(集油站、计量间、中转站等)、联合站、外输站等;次生产线是由井场---原油输送设施---原油集结点等基本作业地构成。整个生产线发源于井场,终结于原油外输站。基本生产线如下图所示。
同时,按不同的生产工艺特征分别建立不同的作业地/设施,如按照采油工艺,建立了井场、联合站等工作地。井场的主要任务是采油、联合站主要负责原油处理。按不同的加工(服务)对象采油厂内部建立机修车间、供电车间、采油队、注水站等不同单位。
③生产流程上基本作业地
生产作业地主要有井场(油水井、抽油机、存油罐)、原油运输车辆和输油管线、计量站、集油/联合站、污水处理、注水站、各类泵房、注水管线等设施。
由于低渗透油田开发难度大,单井产量低,因而油井、注水井、各类站点、井场和储油设施数量庞大。
(二)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劳动过程组织
低渗透油田劳动组织系统一般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即生产技术、基本生产、辅助生产和后勤服务等系统。而基本生产系统的劳动组织形态是油田公司--采油厂--采油队--班组。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设置操作、技术和管理岗位。而辅助生产系统如机修、供电、修井、车队等是以车间、班组、队等为主要组织形式,围绕着原油基本生产系统开展日常服务性工作。
(三)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特征、类型与存在问题
通过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组织以及主要生产流程分析可以看出其生产组织特征及存在问题,并定义其生产类型。
1.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特征
①产量大,品种单一。生产无批次,连续性强。
②各类工作地生产设施设备排布是根据工艺流程中各作业地生产任务而定。各类设施设备数量庞大,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这些基础生产设施会不断增多。
③生产过程中原油是沿着一定工艺线路顺序或平行顺序移动。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生产线上各工作地(设备/设施)数量与该工作地加工工时的比值应该相一致。
④根据原油集结点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生产线路。产品在生产线上传输分为专用设备传输(如管网输油)和非专用设备传输(如车辆泵油)等方式。
⑤原油生产线纵横交错,作业地繁多,生产空间结构复杂。实现科学化空间组织难度大,可挖掘潜力的亦大。
⑥基本生产的劳动过程组织是以油水井、站为管理对象所建立的采油队为主要组织形式。而辅助生产系统如机修、供电、车队等和后勤服务系统主要是围绕着基本生产系统相对封闭地开展工作。
2.原油生产类型
根据时空特征及在制品在生产中的工业特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类型应该是:长时间连续性生产类型。生产过程的组织形态是:大量、单一品种流水线生产组织。即在生产过程中,原油在生产线上按一定工艺顺序连续移动。生产线基础是由油井、设备(如车辆)、工作地和传送装置构成的设施系统,产品、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固定的、标准化的。
此类型生产过程管理关键在于合理地设计好流水线。
3.生产组织中存在问题
①采油厂内有些生产设施布局不尽合理,生产线分布主次线路不清,在制品(原油)在生产线上移动中有迂回现象。
②部分原油生产线上存在“瓶颈”环节,有些作业地生产能力不足,影响原油生产的均衡和连续性。
③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各生产单位间有些单位生产基础设施产能富余,而有些则不足,出现生产负荷不均衡。
④随着油田含水增加和单井产量递减,生产成本骤增,原油生产采、运、集、输等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⑤随着生产作业面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劳动组织模式对用工呈现刚性增长需求。同时,一、二线人员比例失调、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中心上移,且劳动组织各系统之间经营核算不明。
三、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的探索和思考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日常实际管理工作,简要谈谈自己对低渗透油田原油生产组织的一点思考。
(一)完善、优化生产过程组织
对于已建成的低渗透油田,其总体生产过程组织大局已定,现在应从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优化与完善。
1.采油厂内部生产设施布置再分析
原油生产属于连续性生产类型,其组织形态是单一品种的流水线型生产。对此,各采油厂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查找各生产线上的瓶颈环节
连续性生产线要求生产过程的比例性,因此要评价各生产线上各作业地在劳动力、生产效率、设备等方面生产能力是否保持必要的比例关系。对生产线上因运力、动力、原油处理能力、劳动力等因素而造成的“瓶颈”部分,通过扩能、利用内部其他作业地产能或社会力量等手段加以完善。对生产线上主要作业地生产能力逐步“填平补齐”,使每条生产线上各作业地产能保持合理比例。
②清理现有的生产线,明确主次生产线路
随着作业区的扩展,生产线、特别是次生产线会增多或延伸。理清生产线就是要评价本单位生产线多与少,有无增减或整合的必要。在油区道路与输油管网建设布局时更要注意此点,可藉此过程调整、优化生产线路。
③各作业地(含辅助生产机构)布局排序检查
查看各作业地布局是否按照工艺过程顺序排布,尽量减少在制品或原料迂回、倒流现象。必要时通过整改流程线路、作业地适度迁移及整合或分立等手段加以完善。
④作业地空间利用程度评估
根据目前生产任务大小,检查分析各作业地空间利用度或扩建改建的可能性,研究辅助单位与服务对象的距离能否缩短。
2.充分发挥各采油单位之间的生产能力
进入开采中后期的油田,在油田公司层面应该认真审视各采油厂之间生产设施、设备及人员等综合利用程度。
①生产设备、装备、动力和人员等调余补缺
各采油厂之间因地质情况和开发过程的不同,有些厂还在上产,而有些则降产。降产单位现有的生产硬件产能出现富余,而上产单位则相对短缺。作为公司层面可通过调余补缺手段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设备、设施、动力和员工。
②相邻采油单位间生产地面设施的综合利用
由于可采储量的变化或先天地质认识不明等因素,有些采油厂地面生产设施(集油站、联合站和输油管线)产能不足,而有些则相对过剩。对此,需调整原油流向和重新划分作业行政区域来充分利用现有地面生产设施。
为此,油田可通过对折旧成本、吨油固定资产占有率等指标的考核等方式,调动生产单位积极性,避免资产闲置或低效使用。同时,公司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好生产成本分摊和原油交接计量等具体工作。
(二)强化生产过程物流管理
原油生产过程中主要物流有两大类:一是流出类,即含水油和净化原油。另一类是流入类,即各类生产用原材料、设备等。日常物流量很大,降本增效的空间也大。
1.积极探索原油生产采、运、集、输新技术新方法
①推广“小片集输”工艺技术
低渗透油田单井产量低,长距离管输技术可行性小。因此,可通过在低产油区建设小型简易集油站、站与站之间实施管输,从而减少车辆泵油量,降低油区泵油成本。
②研究油井工作制度
认真研究目前油井的工作制度,大力推广间歇采油、有序泵油,提高抽油和泵油效率,降低生产用电和泵油车辆成本。
③探索高含水区原油脱水方法
对于高含水油区,研究在中心井场(即其地理位置处于相对中心、该井场井数较多且条件相对较好)简易脱水、撬装式注水技术的可行性,减少不必要的产液运输量。
2.优化物资储备管理体系,降低安全库存总量
建立公司与采油厂位两级物资库,实施物资采购储存二级管理体系。按照东、西、南、北、中方位,就近选用相关采油厂库房设施,建立公司级物资供应中心库和二级单位物资库。中心库储存原油生产用主要物资,由油田公司直接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物资安全库存总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二级库则储存采油厂自行采购的物资,并由其负责管理。
(三)改革采油厂劳动过程组织
劳动过程组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对现有的基本生产、技术服务、辅助生产和后勤等系统进行改革,将采油厂分为采油区和综合区。基本生产和技术服务系统划归采油区,并进行专业化劳动组织管理;辅助生产和后勤系统划归综合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变革组织机构,重订工作职责
设立采油区。依据地质构造相似性、地面生产设施相对系统性,结合所辖油水井站数和工作量,将采油厂原来各采油队、联合站、班组等生产组织进行重组,组建为采油区。根据采油区作业面积大小,分设若干作业区,每个作业区下设油水井管护班、资料录取班、维修班和原油输送班等专业班组,实行专业分工、流水作业。
设立技术队。将采油厂及原采油队的地质、工程、资料、化验等技术力量合并组建技术队,归采油厂直管。工作地在采油区,为一线原油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组建综合区。将采油厂原来的机修、供电、测试、修井、车队等辅助生产机构及后勤服务单位合并,成立综合区。
精简采油厂原来职能机构,只设置生产、财务、经营考核三个职能部门。生产规模扩大时,只适度增加一线人员,不再增设新的管理机构。
在此基础上,重订各机构职责。其中,
采油区:负责油水井站地面生产设施的运行与管护,保障油水井生产时率,实施好各类技术方案。
油水井管护班负责作业区油水井的日常维护和运行管理。资料录取班负责作业区资料录取和整理工作。维修班负责油水井设备的维修保养及事故处理等工作。原油输送班负责联合站、中转站及其他站的日常管理、设备维修和保养、车辆泵油等。
技术队:负责原油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负责全厂技术工作规划。
生产机构与技术队都在采油区工作,二者在业务上相互支持,相互监督。
综合区:综合区设立财务组和综合办,财务组对综合区生产经营的预算、核算进行管理。
在采油厂职能部门中,财务部门负责采油区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测算、编制消耗定额,开展班组经济核算,加强费用审批控制。生产调度室负责生产进度控制、生产报表编制报送、收集采油区(甲方)和采油厂机关的劳务量,并及时下达给综合区(乙方)。而经营考核办主要负责各类生产经营指标和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与考核兑现。
2.建立内部模拟市场,降低综合区运行成本
综合区隶属采油厂管理,但在资产和经营上与采油厂分开,实行独立核算。在日常业务中二者属于甲乙方关系,建立采油厂内部模拟市场。
参考采油厂历史成本,结合市场实际价格,制定综合区各类服务、劳务收费价格和标准,为采油区与综合区签订劳务/服务合同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