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和合思想在中风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伤寒杂病论》和合思想在中风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韩雨轩1         赵铎2

(1.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  郑州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 郑州 560000)

通讯作者:赵铎副教授,二十余年从事中西医脑病临床工作;2003年师从第三、第四批名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郑绍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 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 )

 要:“和合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说思想,其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传统及近现代医学,《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的内容和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兼容性等等都体现了“和合”的理念; 中风病作为现代多发高危疾病之一,具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现根据《伤寒杂病论》中对“和合思想”的论述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中风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和合思想、六经辨证、五脏、中风

《伤寒杂病论》是“医圣”张仲景在当时战乱四起,疫病盛行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所著,他提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共一十六卷。此书自问世后便始终广受医家青睐而被后世奉为医学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自创作传世至今虽有千百年,但仍不失其举足轻重的文献地位,其所创融合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诊断治疗体系与方法,从著至今一直行而有效地影响着临床上中医药工作者的实践行为,并在实践中为中医古典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奠定了基础[1]

《伤寒杂病论》在继承《黄帝内经》、《易经》的哲学思想基础上,又创立性的丰富了中医哲学体系,极大程度上完善了中医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合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 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且在中医学的发展记录史中, 与中国哲学和合思想的联系颇深, 相关论述著作较多[2-8]。和合思想与中医“和法”的运用在临床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9]。中风可降低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10-12];因此以和合思想做为预防、诊断、治疗目的的学术思想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及深远影响。本文拟从和合思想对中医学的统领作用出发,阐述“和合思想在中风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1.  “和合”思想解释及其对中医学的统领作用

“和”字起源较早 , 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说文解字》曾记载:“和,相应也,从口、禾声。”《国语·周语》亦记录:“声音相保曰和。”故可知“和”的本义为 “声音相应”。《说文解字》曰:“合,合口也。” 原意指上、下唇的闭合,可引申理解为“聚集”“使聚集”的含义。即原本分离的部分聚集在一起, 皆可称之曰“合分”;和合,即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社会、自然、文明、心灵、人际中的诸多元素、要素;《周易》中更是阐述了“一阴一阳之为道”的整体意识、“和而不偏”的和谐观念等丰富的 “和合”内容。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也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伤寒杂病论》继承了《周易》、《黄帝内经》、儒、道家中和合的观念,以其来阐释生命、疾病和治疗的机理,以“和合”作为其理论、治疗体系的中心思想。和合思想在中医临床运用中归纳为“和”法,使阴阳、脏腑、表里,或在半表半里之邪,通过调和阴阳与和解内外的方法得以解除。

2.  和合思想在临床医学的运用

和合思想在中医临床运用中可归纳为“和”法,使阴阳、脏腑、表里,或在半表半里之邪,通过调和阴阳与和解内外的方法得以解除。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述到:“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这些论述早在《伤寒论》中就有“和营卫”、“和胃气”“安脏腑”等条文记载, 后世医家在前人对和法的临床应用记载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新的创新和发挥;

2.1狭义的和法:《医学新悟》中记载的医门八法包括:汗、和、消、吐、下、温、清、补,和法是八法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既不像温、补那般攻专扶正,又不似汗、吐 、下 、清那样专事祛邪,它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一种治法。和解剂是将药物配成对后发挥和解作用, 比如青蒿配柴胡、柴胡配黄芩来和解少阳之邪。所以和法是从《方剂学》中归纳出且所特有的。和法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太阳,太阳经为诸经之籓篱,从头贯足居于体表,若邪入太阳,则营卫不和,恶寒发热,肌肉酸楚,若不在太阳经和解营卫以汗出而解,则病情更进一步,或传阳明为高热、汗出、有燥屎,需与承气类直下之;或传少阳,病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 正气欲抗邪出表,邪气欲入里并阴,故邪正交争郁而化热上炎,发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症,《伤寒明理论》中有言:“伤寒… …其于不内不外 ,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 则可以矣 。”宜和解少阳之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即是代表方,以柴胡配黄芩驱除邪气,辅以人参、大枣、甘草、生姜护胃和中,助养正气,做到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不伤正13]。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前人所指狭义的和法是治疗太阳经、少阳经证或半表半里证(横连募原者)的一种治法,以桂枝汤、小柴胡汤为代表方剂。

2.2广义的和法 :张景岳曰“和方之制 , 和其不和也 ”。在人体内,气、血、阴、阳等都会有可能出现 “不和”之处, 因而和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又有了进一步扩充。如何廉臣对和法的应用又增加了“调其气血”“平其复遗”“苦辛分消”之说。戴天章又云:“寒热并用谓之和 ,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 ,平其亢厉谓之和。”大医蒲辅周也认为:“和解之法,是具有疏解缓和之意,使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不相调和 ,与脏腑气血的偏盛偏衰, 归于平衡谐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曰“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 …阴平阳秘 , 精神乃治”这是对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治疗目标的最佳释意。

3.   和合思想在中风预防的运用

3.1 “和合思想”对疾病的预防 “和合思想”对当前我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内外的和谐也有着正确的认识。它可以为人类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维持机体阴阳气血平和预防疾病提供一种卓越的指导思想。

《伤寒杂病论》中有描述人体身心健康状态思想的高度概括——“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且文中又多次出现以“和”来形容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14],“身形如和”等等。所以,《伤寒杂病论》把元真通畅的和合状态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健康人体的标识。中医的优势在于,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阴阳制化的整体,同时人体各组织器官以五脏为中心,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组织器官能够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和合关系。和合状态除了要求人体身心和谐之外,更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也要保持和谐关系,以求达到人我共存、天人相合的整体观哲学境界。道家思想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相和”,儒家思想则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和”,而《伤寒杂病论》在汇通借鉴儒、道两家观点的基础上,更是强调人体的“和合”思想。《伤寒杂病论》中的“和合”既是指正常稳定、健康舒适、自然而然的生机趋势和人体状态。《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的身心观指出想要实现儒、道的“和”,首先必须实现人体自身的和合。“元真通畅”的身心观,强调了人必须适应于外界环境、顺应四季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达到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协调从而以实现预防疾病的目的[15]

3.2和合思想”对中风的预防  有部分学者认为:五脏是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且五脏的气血均通过经络循行上达于头部,故中风虽病位在脑,实与五脏关系密切,临证中可从调和五脏方面入手预防中风病16]。林茵绿等17]、严一文18]认为中风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这一病机理念贯穿始终,因而化生风、痰、火、瘀、毒等病理要素;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脾胃功能的异常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概括出主要四种致中风的病因病机为: 脾胃亏虚,正气不足;脾损失运,痰浊乃生;肝脾失调,化生内风;枢机不利,气血逆乱19]

 盛芳等20]论述了从肝论治中风病,运用化痰清肝法、滋阴柔肝法、养血补肝法、熄风平肝法等治法来治疗中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因此急性发病期应驱除邪气治其标,未病者应根据医师在“和合思想”的指导下,及时调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到体内和合状态来预防中风病的发作;和合强调外界万事万物之间以及自身内环境的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事物和合则有利于事物保持正常的生长发展;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和合则可百病不生。欲让人体避免邪气侵袭发病,就要维持稳定的人体内环境以处于和合状态,这就强调必须保持人体五脏六腑处于动态平衡,营卫气血和合协调,正气充盈的状态;“和合思想”可以说是治未病思想的先驱理论,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因此,要做到对中风病的预防,就要实现人体内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而“和合”恰是使机体处于阴阳调和、气血充盈的指导思想。

4.小结

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中“和”字大约出现80余次,简而言之,就是具有调和阴阳、协调平衡、和解病机、正常稳定等含义便是其所蕴含和合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对未病先防、认知疾病原理、中医治疗原则、调整中药配伍、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出了较全面的理解;“和合思想”不仅高度概括了人体内部阴阳关系的身心观,而且对于反应疾病原理的疾病观与治疗观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另外和合对于指导方剂观和养生观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1]。将“和合思想”与现代医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国民的生活中去,这必将对人类健康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

1]张立文 .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盛国光.“和”之为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 J] .中医杂志,2006, 47(6):410-411.

[3] 胡永军, 孟静岩.《黄帝内经》对和法的奠基作用[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9):1940 -1941.

[4] 刘英锋, 刘敏.从三焦理论看 “和剂 ”小柴胡汤的后世化裁规律[J] .中国医药学报, 2004, 19(6):325-328.

[5] 王小平.中医学合和思想研究述要[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 25(1):418 -420.

[6]王小平.中医调和法则探析[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2, 8(12):3 -4.

[7] 张苇航, 何新慧.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 ” [ J] .医古文知识,2005, 22(4):4-7.

[8] 贝润浦.试论中医的和[ J] .辽宁中医杂志, 1981(6):4-6.

9]张其成主编 .中医哲学基础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10]OjagbemiA,AkpaO,ElugbadeboF,etal.DepressionafterstrokeinsubSaharanAfrica:asystematicreviewand meta analysis[J].BehaviouralNeurology,2017,2017:1 9.

[11]LerdalA,GayCL.Acutephasefatiguepredictslimitationswithactivitiesofdailyliving18monthsafterfirst everstroke[J].JournalofStroke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s,2017,26(3):523-531.

[12]LindgrenI,BrogåardhC.Poststrokeshoulderpainanditsassociationwithupperextremitysensorimotorfunction,dailyhandactivities,perceived participation,andlifesatisfaction[J].PM&R,

2014,6(9):781 789

13]张茂云,刘宏岩.张仲景“人体自合”观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2):10~12.

[14] 何德昭.论“和”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7):7

[15] 高尚学.和而不同的思想意蕴及其当代理论价值[J].考试周刊 2007(41):152-153

16] 常璐璐,海英.中风病从五脏论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6,48( 7) : 12-14

17] 林茵绿,李新兰,陈苡靖,等.补肾护脑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过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及中医证候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 2) : 187-188.

18] 严一文.试论脑病( 中风) 从肾论治[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 9) : 1050-1054.

19] 刘向哲.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从脾胃论治中风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 12) : 2884-2886.

20] 盛芳,周慎( 指导) .周慎主任医师从肝论治中风病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 1) : 32-33.

[21] 刘志海,肖长国.“阴阳自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6,13(1):25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咨询
QQ客服:1663286777
电话:137-1883-9017
收到信息将及时回复